“音乐分析的思路、方法与步骤”综述
“音乐分析的思路、方法与步骤”综述
紫罗兰
时间:
地点:上海音乐学院教学楼805教室
主讲人:2005级作曲理论(音乐分析)专业博士生 王中余
主题:音乐分析的思路、方法与步骤——韦伯恩《五首管弦乐曲》Op.10 No.3音乐分析
在讲座中,王中余开门见山就清晰地展示了他对作品进行分析的思路。他认为,音乐分析是对音乐作品本体的认知,这种认知除了对音乐作品表层依据形态进行段分并确定各个段落的结构功能,更重要的是从各种不同角度,对音乐作品完成从局部到整体,从表层形态到深层结构,全面而深入的文本解读。这种解读的路径在于:以各种音乐元素为切入点,考察各种音乐元素本身的结构过程,在此基础上,探讨各种音乐元素结构方式之间以及各种元素与整体结构形式之间的关系,由此达到对音乐作品整体布局有机凝合性的把握。
为了能够印证这种分析思路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王中余选择了韦伯恩《五首管弦乐曲》Op.10 No.3作为分析的案例,分别从整体结构、音高结构、音色结构、织体结构、节奏结构以及音区音域等各个层面上进行分析。通过对该作品总体特征,如拍号、速度、力度等要素的考察,得出该作品在整体结构上呈现出三部性结构ABA’。音高结构的分析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即音程动机分析以及音级集合分析。通过音程动机的分析,得出的结论为:动机a联系着A、B两个段落,动机b则联系着B、A两个段落。通过音级集合分析,得出的结论为:A段与A’段在音高关系上并不是非常密切,而B段则综合了首尾两段一系列音高组合。同时,和整体结构形态相比,可以看出音高结构与整体结构形态之间呈现出一种“相反相成”的关系。在音色结构分析中,王中余从乐器分组、“音色旋律”、音色呈式与再现、音色对比以及打击乐的贯穿与结构作用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分析。通过对音色的细致分析,得到的结论是:音色结构与音高结构具有不同的结构逻辑,音色结构则和整体结构保持一致,呈现出“相得益彰”的支持关系。从织体结构上看,该作品的织体形态充分体现了呈式—对比—再现的结构逻辑,具体来说,A与A’两个段落都包含一个由持续和弦支撑的四音旋律,中段以其主、复调综合的织体形态与前后两段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节奏结构上看,作品的B段呈示了更加紧凑的节奏单位,短时值音符更多聚集在中段。总体上看,节奏结构与整体结构之间具有一脉相承的思维联系。从音域音区上看,音域音区对于该作品的整体结构形态的塑造无疑具有一定的作用,作品中段落与部分之间的音区音域更多在“潜移默化”地纹饰着整体结构。
通过对该曲的细致分析,王中余得到了这样的总结论:无论从何种角度窥视这首作品,它都显示出独具匠心且符合逻辑的结构设计,而各种音乐元素的结构方式之间则呈现一种多边互动的相互作用。比如说,这首作品的音高结构、音色结构以及力度结构之间便不是一种平行的、“步调一致”的关系,如果说音色元素更关注“呈示——对比——再现”的整体结构生成,那么音高元素则更关注相邻段落的有机掺合,而力度元素则一心致力于情绪状态的一致。多数音乐元素,如音色、织体、速度、节奏节拍、音区音域等等,其结构特点与整体结构形态之间是一种“亦步亦趋”、“相辅相成”的关系。
如果一首作品每一种音乐元素的结构方向都不相同,那么,在音乐表层形成的整体结构样式肯定是一种具有多解性的“模糊结构”;相反,如果多数音乐元素有着大致相同的结构特点,而只有少数音乐元素表现出“模糊”甚至相反的结构方向,整体结构面貌并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韦伯恩《五首管弦乐曲》Op.10 No.3各种音乐元素结构方式与整体结构形态之间的关系无疑隶属后一种类型。
王中余的讲座通过对一部作品透彻而细致的分析,展示了他所坚持的音乐分析的思路、方法和步骤。这种音乐分析的方法细致而全面,即深入透彻地对构成音乐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总结出每一种音乐元素的结构和基本特征,再将所有音乐元素的结构与特征综合起来,据以判断作品的总体特征和整体结构。这种音乐分析的方法和思路实际上也在启示我们,不论是理解音乐还是剖析音乐,都应当充分关注构成音乐的每一个细部特征,细节往往可以决定作品的整体特征和风格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