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威尔专题讨论(第六次讨论)
拉威尔〈夜之幽灵〉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上海音乐学院" target=_blank>上海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学科艺术哲学与批评方向硕士、博士专题讨论课
拉威尔专题讨论
课堂讨论记录整理稿【6】
授课导师:韩锺恩" target=_blank>韩锺恩教授
参与同学:(音乐美学与音乐批评方向硕士研究生)江攀、陶金、李梦琪
(音乐美学方向博士研究生)刘雨矽、许首秋、艾琳
(部分本科生)徐鹤绾、杨婷婷、杨怡文、孙懿凡、陈渝奇
时间:2017年5月23日,星期二,13:30-15:00,地点:上海音乐学院教学楼中414室
主题报告:
刘雨矽:《色相之绵延——从拉威尔〈夜之幽灵〉色彩时间的三种状态谈起》
题解
色相,色彩相貌。是色彩呈现出的质地面貌,也是各类色彩的相貌总称。在这次汇报中,我会涉及到三种色彩相貌,之后一一列举出。
绵延一词,语出伯格森,在伯格森眼里,世界的本质不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也不是主观的意识世界,而是永动不息的生命之流。这种生命之流从不停歇,流动不止,因此他称之为“绵延”。所以,绵延的本质是时间性的,是指运动、变化发展本身。
色相之绵延,即表述一种声音色彩的时间体验感。意旨拉威尔的《夜之幽灵》,音响(印象)呈现出的色彩在时间行进中逐层覆盖、渐次消融的一种状态。
作品背景
1908年,拉威尔根据法国诗人阿洛伊休斯·贝特朗(Aloysius Betrand)1830年的诗集《夜之幽灵》创作了同名钢琴音诗。第一首《水妖》,呈献给钢琴家哈维德·鲍尔的;第二首《绞刑架》,呈献给姜·马诺德的;第三首《幻影》,呈献给鲁德维·刚兹。从拉威尔创作时间上划分,这也算是其成熟阶段的作品。
《女水仙》
诗歌原文
“请听!请听!我是水中女仙,我用水珠触碰你那发出清脆声响的菱形窗玻璃,你的窗户被暗淡的月色照亮。瞧,那领主夫人,身穿波纹长袍,出现在露台之上,她出神的欣赏满布星星的美丽夜空和沉睡的秀美湖水。
每一个波涛都是在浪中畅游的水仙,每一道水流都是蜿蜒通向我宫殿的幽径,我的宫殿建于湖底深处,造在火、土、气三元素之中,游移无定。
请听呦!请听呦!我父亲用青绿的楷木枝将喧嚷的波涛拍打,我的姐妹们用白沫的双臂轻抚长青草,睡莲和铃兰的清新岛屿,她们或者还是去捉弄那老态龙钟、长髯飘浮、正在岸边垂钓的柳树!
她低沉的歌声唱罢,便恳求我接受她的戒指,去做水中女仙的夫婿,她还请我和她一道进入她的宫殿,去做诸湖的君王。
我回答她说:我爱着一位尘世的姑娘,于是她怨恨交加,洒下几滴清泪,随即纵声大笑,化作一阵狂雨,消失的无影无踪,那雪白的雨水沿着我的蓝色彩绘玻璃窗流淌。
诗歌大意大致为女水仙在幽静的湖边遇见了一位世间男子,并爱上了他,表白后邀请他去宫里做众神之王。但是男子已心有所属,拒绝了女水仙。于是女水仙在感伤中留下了眼泪,随之发出一阵狂笑,最后消失在宁静的湖面。从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贝特朗以幻想性的文学语言,营造出了神秘的夜间精灵、湖泊、古堡和陌生的夜景。
Timeline解析
这次汇报的三部作品,我都是以timeline的形式作为讲解,先从音乐本身出发,凭借听感官的直觉经验去分析每个音响事件,寻找声音内部逻辑。
女水仙图片
《女水仙》为明显的三部曲式,每个部分都比较均衡。主要有两个主题a和b。
第一大部分:
引子:朦胧、平稳的背景,在升c大调柱式和弦上又附加了六度音,升c-升e-升g之后外加还原a,降低第六级,是和声大调的调式特征音,所以削弱了功能动力,使原本明快的色调起着柔化和暗化的色彩渲染。像是在黑暗里闪烁的零星光点。突出了浪漫气质,有一种明暗对比。
A:第一条旋律,有表情的长句子,微妙的起伏,仿佛飘出来的旋律,给人一种抓不住的感觉。虽然有很多分句,但是内在的气息是连贯的。右手伴奏与左手旋律的色度是接近的。(色度,颜色是由亮度和色度共同表示的,而色度则是不包括亮度在内的颜色的性质,它反映的是颜色的色调和饱和度)。
之后是提高大二度模进,旋律线条音区在一步步提高,色度在一步步的燃亮,声音感觉更加剔透。最后是八度旋律行进,伴奏织体发生变化,显得更加灵动。需要注意的是,旋律片段的三次重复,即一段相同的乐句在不同的力度层次上重复三遍,像是语气的重读,这是增三和弦色彩的发挥。我的感受是一种情绪上的变化,同样是色彩时间上的一种绵延。紧接着是三次呜咽中的抽泣声。伴奏音型由高叠和弦的缓进转为横跨三个八度的琶音转位,音响色彩逐渐铺张。
因为这部作品给人一种波光粼粼水的感觉,所以选用了蓝色背景。主题,浅蓝色。提高二度、八度模进后,色调上逐渐加深。
主题a旋律是由降三音的属和弦(升g-b-升d)分解而来,在进行过程中又出现了降六、七级,整个调式体现了旋律大调的特质。比较犹豫与婉转。
B:色调与a不同,低音区下行全音阶旋律,选用紫色调,深邃神秘感。八度重复,忧伤中夹带坚定。
第一部分已经完整的呈现了a和b两个主题,所以我是将主题a比作女水仙,b是男主人公。女水仙的浅吟低唱后的表白,随后是男主人公的应答。我的理解为:二度是一种重申,八度是一种强调。分别对应着女水仙对自己感情的一再重申与坚定,男主人公对女水仙拒绝的回应也很坚定。
第二大部分:
A的展开:主题再次出现时,低音区的旋律动机紧随其后,是由主a题衍展而来的旋律动机。我将此动机比作心里动机,是内心的一种声音,音起音落,喋喋不休。并且这个心里动机一直持续发展,直至取代主旋律,形成全曲高潮。因其一直伴随主题a和b呈现,是一种自我抗争,内心的挣扎。正如心理学家荣格曾言:“内在无法意识的状态,便会透过命运的形式向外呈现。”
最后一部分:
A变化再现:女水仙的主题低四度微弱的呈现,减弱的力度,没有底气的状态。在这里,内心的声音消失了。独白比较有戏剧性,前半部分仿佛时间都静止了,只有女水仙的自语。之后却是戏剧性的大笑。
结尾时运用引子的和弦分解,变成琶音织体,由星光点点的闪烁性演变为波光粼粼的粼动性,沉入水底。有一点值得注意,拉威尔在结尾处标记了表情术语:勿慢,即不要减慢速度。并不是作品结尾处通常会标记的那种“减慢减弱直至逐渐消失”。如此的不留余地,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就像罗兰·曼努埃尔曾说:“女水仙投进去的那个湖很深。”
音乐作品之感性表述
我提出了关于时间感知上的一个关键词:游离。
该曲倾向于三部曲式,以三十二分音符描绘了一幅在水波荡漾的背景中,女水仙倾诉自己的爱慕与悲怨的景象。关于女水仙的主题陈述,无论是大二度还是高八度的模进,都是其内在情绪通过音响色彩进行的一种转述,用色彩时间的绵延刻画女水仙心理活动的过程,使女水仙的形象镌刻在视域与听域中。
无论是主题a还是b,旋律感都细若游丝,抓不住的飘忽感。加之频繁的转调,使调式调性一直处于游离的状态,比之叙述故事剧情,更注重营造背景与氛围。
杨克列维奇在《拉威尔画传》中也曾谈到女水仙的独白:“这是一个很庄严的片刻,琶音和叮咚的泉水组成的交响乐停了下来,仙女的歌声在寂静中独自响起。这个代表作品灵魂的宣叙调,这个寂静中的独唱将会流芳百世。”
音乐作品之色彩诠释
色彩安置 · 原色
原色,也称三原色,比如红色、黄色、蓝色,是任何人调配不出来的颜色。亦称固有色。《女水仙》具有原色的纯色特质,是一种水的颜色,营造了“水感”背景,凸显原色调“光感”的旋律。附加六度的三和弦引子、琶音织体的尾声、增三和弦色彩的发挥、高叠和弦明暗色调的对比,“拉威尔的《女水仙》光辉灿烂,让人目眩;而德彪西的《女水仙》温柔慵懒,具有彩虹效果。”
但这些色彩上的变化都是基于原色调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同光感变化,也就是亮度的不同。没有其他多余的颜色。就好比海水的颜色,远离海岸线的海水是深蓝色,甚至蓝得有些发紫。但靠近陆地的海岸线一带,会从蓝色向绿色再向黄绿色过渡,又会激起白色的浪花。
《绞刑架》
诗歌原文:
在地平线上,
钟声从镇郊山岩传来,
当黄昏夕阳西下,
却,
照出赤裸裸的,
被绞刑犯人的骨骸!
Timeline解析
绞刑架的图片
全曲分为三个自由的陈述乐段。以动机的形式组成呈现。共6个动机。
第一部分:
节奏型a(降B)沉稳的缓慢进入。作为基底色调的背景音响,铺陈全曲。
b以长短节奏和附点节奏相结合的旋律片段,在中低音区上,笼罩着阴冷的氛围。
c单音旋律线。
b的展开:叹息音调隐伏。而这个叹息音调随后发展为动机e。
第二部分:
d下行和弦,可以理解为一个短小精致的连接句,所以用了浅黄色,比较透亮,很好的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理解为第一部分乐思的升华,为第二部分的发展留下了空间和想象。动机d,音域跨幅很大,从大字组降a-小字四组降f。音响色彩稀释之感,色彩厚度变薄,色彩浓度变淡。
e叹息音型,贯穿整个中间段落,是后续旋律的一个铺垫,或是小引子。
F,苍老古朴的旋律悠悠隐现,具有调式感,第一乐句为d和声小调,第二乐句F大调。喃喃细语倾诉心声。让我想起了女水仙的独白。但是,这里拉威尔标记了一个表情术语“无表情”。神情凝重,屏气凝神的恐惧。颤动而又沉着不发声的恐怖。
第三部分:
按传统曲式结构理论而言,为综合性再现乐段,动机分布可以看出为变化逆行再现。
叹息音型e先后出现六次,每次出现第一个音就降低半个音,过渡到动机b,色彩惯性的持续,随时间转淡。同时,动机b几乎无变化的出现,最后以a的背景声音结束全曲。
降B音型的解读
动机a,特殊音型降B。表情术语:一直到结束不急促亦不放慢。
有的学者认为,这是“镇郊山岩传来的钟声”。很明显,这个说法是源于贝特朗的诗的末节。还有的学者认为这象征命运的钟声,似乎在说明“那绞刑架上的犯人如此下场,一切皆归于命运”。杨克列维奇在《拉威尔画传》中也曾描写道:“钟声不再是《镜》中平静的山谷里那平和的三下钟声,而是“被鸟啄食的比顶针还恐怖”的吊死鬼的丧钟钟声。“
我的画面感是:绞刑犯人拖着缠绕在其脚踝上的枷锁,一步步向前......不得不去迎向无终点且无尽头的审判......每一次向前迈进的脚步即是每一下声音。举步维艰的一种声音。而这种声音也的确有着死亡的意味。渴望重复实际上就是渴望完全的静止,渴望死亡。
在《女水仙》中,我们感受到的是身体上的紧张,而在《绞刑架》中,我们感受到的是精神上的紧张。
音乐作品之感性表述
我提出了关于时间感知上的一个关键词是:持离。
矜持的节奏律动仿佛持续的离开状态,就像时间一直在走,是一种动态的静止——滞。
一个52小节的音乐段落,五个主要素材与一个贯穿始终的降b音动机组成全曲。弗洛伊德曾说过:“重复是非常接近消失的行为模式,当同样的动作反复出现,人们最终失去了变化的感觉,也最终失去了对时间流逝的感受。”
音乐作品之色彩诠释
色彩安置·间色
间色,也称第二次色。由两种原色调配而成的颜色称为间色或二次色。
每一个主题、旋律都是覆盖在另一个主题的上面,逐层叠加、依次着色的音响色彩的叠合状态。
和声上的巧妙安排诠释了色彩的自然过渡:
1.三度叠置和弦
2.四五度和弦
3.高叠和弦
4.多音程和弦
可见,拉威尔组织和弦的逻辑规则是非常明显的。首先,一切和弦材料的安排都考虑了降b这个特性音程本身所具备的音响个性;其次,材料与材料的联结部分更多地运用虚空色彩和弦;再次,少用功能性和弦,多用增减和弦与功能性和弦交叉进行,充分利用各种技法使功能性和弦非功能化;第四,所有和弦的陈述都是力求在一个立体的空间里进行,消解和弦独立的音响个性。
我认为,拉威尔希望通过此曲表现的并非绞刑架上的尸体,而是以绞刑架上犯人的身份对人生以及死亡的一种深刻思考。
这部作品虽然短小,但却被称为“最难演奏的钢琴曲”之一。
著名钢琴家基尔·马尔舍克斯(V·Perlemuter)曾言:“演奏《夜之幽灵》中的《绞刑架》,至少需要27种不同的触键。”
法国著名钢琴家Margueritel Long:”双手应该完全独立,弱与极弱之间的把握必须毫厘不差。
“《绞刑架》简直会让人产生幻觉,它打破了所有纪录,打赌要在五十二个节拍中一直运用持续音降B。”
《幻影》
诗歌原文:
他到处看了一遍,
床底下、壁炉中、衣柜里……
没人,
他不明白他是从哪儿进来的,
又从哪儿出去了。
他一会儿在我的床边,
阴暗的角落里狂笑......
一会儿又从天花板飘然下降,
踮起脚尖急速旋转......
我希望他立即隐遁,
这个侏儒却会越长越高,
像大教堂的塔尖......
《幻影》也叫《斯卡勃》,就是这个小怪兽的名字。斯卡勃是活跃在午夜中的侏儒,具有鬼鬼祟祟、令人迷乱的幻影形象。
Timeline解析
幻影图片
《幻影》是三首作品中篇幅最长的一部。奏鸣曲式。
引子:
长达一页的引子。尤其注意乐曲初始象征魔鬼脚步的三个音g-升g-升d,始于低音区,是非常重要的音乐素材并贯穿全曲。由引子发展成的动机a,左手琶音音型,右手八度旋律走向。
动机b,诙谐的,四十六加八分音符的节奏型。
aba构成了主部主题。宽广的音域和短小的节奏动机充分表现出斯卡勃变化莫测的形象。整体感觉听起来充满激情,像一个长着瘦长双腿的淘气鬼,大步地上上下下,四处乱窜。
动机c组成了副部,一个十六分音符后紧接附点四分音符,外加八度的零星闪烁,机警灵活的节奏型。像一个坏脾气的捣蛋鬼,蹦蹦跳跳,阻挠乐曲的发展。想冲出去,却被扯住了,只能在原地打转。断奏就像尖锐地刺把浪漫华丽地持续音刺的伤痕斑斑。打破了夸张,浓缩了膨胀。
展开部:
动机b展开发展时每次出现的音高和织体都不一样。动机a展开时,间或出现动机b、c的织体,三种色彩杂糅在了一起,音响色彩在叠合中铺张。
小高潮,紧接着是连接,也可看作是再现部分之前的准备句。
再现部:
再现主部的b,速度放慢一倍,旋律由之前的滑稽幽默变为从容不迫。色彩稀释之感。
尾声:
融合了三大动机和引子的变形。风格与前两首不同,是托卡塔式辉煌创作技巧的体现,特别是尾声部分斯卡勃幻影即将破灭的过程,短小的跳音被拖长三倍的时值,用超强的力度演绎濒临死亡痛不欲生的样子。同样值得强调的是,拉威尔又用了“不要减慢速度”的标记。
音乐作品之感性表述
我提出了关于时间感知上的一个关键词:抽离
这种抽离,是与时间相竞,想要逃离固有时间的限制。音乐具有强烈的不连续性和不稳定性,本来很有力量却戛然而止,结尾处的特殊处理:“不要减慢速度”。
因为它是在午夜才出没的小怪兽,时间有限,所以有一种与时间相竞的感觉。就是与时间赛跑,竞争,争分夺秒的意味在里面。拉威尔的作品中没有“减慢”,他追求一种“犹豫”。这是痉挛般的不断停顿。丝毫没有退却,有的只是新的开始。我认为这种戛然而止的音符反而构建出听众的内在时间。
音乐作品之色彩诠释
色彩安置·复色
复色,用任何两个间色或三个原色相混合而产生出来的颜色。之所以用这个词,是因为全曲充满着热烈的浪漫色彩。此作品具有多层音响结构的乐队效果,令人眼花缭乱的音响色彩,情绪的统一性中保持了声音色彩的多样性。虽然这部作品的情绪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性中的多样性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副副图画被撕成碎片杂糅在一起色彩斑斓的效果。碎片化的完整性。
此作品具有西班牙阿拉贡霍塔舞曲的节奏特点,快速的三拍子节奏。同时带有一种匆忙、紧张的音乐气氛。在演奏风格上,不仅要表现出典型的热情奔放,狂放不羁的西班牙舞曲风格,还要尽可能的通过钢琴踏板营造出阴森可怕令人窒息的气氛。演奏技巧艰深,音乐变化令人眼花缭乱。“复杂的组合、音符密集加了变音的和弦,和弦的和弦,在无尽的热情的驱使下所创造的一些奇特组合。斯卡勃就像是《图画展览会》中侏儒的重现。这个午夜时分出现的凶恶的小矮人,他的叫声也很沙哑粗野。”
总结
在《夜之幽灵》中,拉威尔完全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技巧也达到了绝妙的境地。
作品《夜之幽灵》,全曲依诗分为三部分, 即《女水仙》、《绞刑架》和《幻影》, 三部分可以看作三个乐章,类似于奏鸣曲式。整体呈现为“快”“慢”“快”三部分。流畅明快的美学风格。散文诗以幻想的文学语言,营造出了神秘的夜间精灵、湖泊、古堡、钟声和陌生的夜景。拉威尔则在钢琴曲中借助音符,向人们展示了这些幻境。
以乐译(绎)诗
由杜朗(Durand)版发表的《夜之幽灵》副标题特意标明为《三首钢琴诗》,强调了乐曲释义的性质。这让我想起了肖邦的《g小调叙事曲》op.23,肖邦既没有试图在这部作品中去展示原诗所描述的事件的具体过程,更没有意图去再现故事的具体情节。而是将诗歌整体在这位作曲家内在心灵中所唤起的感慨和激情,以复杂的声音结构为媒介的外化。
但是《夜之幽灵》中,音乐情绪的发展与原诗的语言展开同步。在乐谱上面,附有成为作曲美感的原诗,从诗与音乐密切的关系,可以看出作曲的过程,乐句成了诗句的一种音乐的翻译,诗的句节与乐段相一致地推移,到处可看到他是如何地试着直接把诗翻译成音乐。不过以全体看来,可以说是从原诗映像出来的音化。
美学原则
“我用音乐思考,用音乐感觉,我想用音乐体会到你用文字体会到的东西。音乐分两种:本能、感性的音乐和理性的音乐。我的音乐属于前者......”
虽然拉威尔自称自己创作的音乐是本能、感性的。但是,众所周知,拉威尔一直被人称为是“精巧的瑞士钟表匠”。他也曾对自己的传记作者曼努埃尔说“我的目标是技术完美,因为我确知这一目标永远无法达到,所以我要求自己不断向它靠近。”
所以,正是技术的难点刻画了音乐的形象。如:《女水仙》中,c大调与升c大调的直接转换,在远关系转调中,相差六个调号即是极限。女水仙中频繁出现的同名半音关系转调已向近现代作曲技法作出了探索。绞刑架“音高和音结构”思维方式。
《色相之绵延——从拉威尔〈夜之幽灵〉色彩时间的三种状态谈起》,对这三部作品进行了音响色彩的不同诠释。即在时间的绵延中,音乐的行进中,音响色彩发生的不同变化。也是音响色彩在时间行进中实现自身的三种状态。
课堂讨论:
吴昕雨:学姐的这个报告做的很详尽,把听感官的事实描述的也很细致,让我们感受到了作品的每个部分的不同变化。就有一点,在听学姐的讲述过程中,关于色相的绵延,即绵延的部分通过游离、持离、抽离可以感受到,而原色、间色、复色也有同感,但是最后再完整听下来时,又会有不同的出入。毕竟,每个人的听觉感受还是有差异的。但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以自己感性主观的方式解读作品。关键在于如何去看待这种尝试的方式?
许首秋:我也对色相比较感兴趣,为什么会联想到颜色,而不是其他的什么。具体关于原色、复色、间色,我想还是可以再做考虑。
艾琳:这部作品的三个部分,有什么联系么?
刘雨矽:这三首作品本身没有联系,因为是依据诗来创作的。诗决定了里面表达的内容,三者之间无关系,都是在作者心里属于“夜之幽灵”。
李梦琪:我对这个报告的陈述没有问题,只是谈谈我的一些看法。我觉得这部作品比较难,它更像是一种音乐诗的感觉,整个剧情的发展与往常的音乐也有所不同,波澜总是在意料之外。
陈逾奇:关于色彩的选择,《绞刑架》中为什么用了橙色?这是暖色调。
刘雨矽:我选用橙色是想表现光线的感觉,并没有指定非橙色不可。再次重申一下,我用原色、间色、复色是想形容色调的层次变化,但并没有明确指定每部作品必须是某个具体的颜色。报告中的三个图示也只是想呈现不同的颜色变化。
韩锺恩老师:刘雨矽的这个报告做的比较详尽,有自己的出发点,能看出来是花了一定的心思,也牵涉到多方面的资源,并且有很多的理论支撑。总体而言,整个报告的逻辑感很强。有这样几个问题可以再做进一步思考。
第一, 色相选择的依据。三首作品的三种色彩选择,这个是没有争议的。但是为什么这样选?我可以理解你的想法,就是比较单纯的色调用原色。间色是两个颜色相间。复色,多种颜色叠合在一起。游离、持离、抽离这三个词用的很讲究,但要再做考虑,因为会埋伏问题。
第二个,色彩呈现的依据。由于我们先入为主的印象,认为拉威尔是色彩之王,但是色彩到底在哪里?这里有两个因素1.斯科里亚宾颜色音乐的影响。比如降b就是什么颜色,这是一种预设的东西,以此依据来想象。2.纯感性体验。但这会引发其他人的不同说法。不过,感性体验当中有的东西是可以明确的,如黑与白(冷色调与暖色调)、清(单纯和弦)与浊(复合和弦),唯有进入色彩比较有难度,所以这里就有很多文章需要去做。原色、间色、复色属于色彩质料,那有没有质性问题?这就有可能与游离、持离、抽离有关系,又或许是质能,质感。
最后一个问题,拉威尔的这部作品是诗画的音响存在(画面感)还是诗情的声音存在(没有具体情节,属于情感)、还是诗意的声音存在(形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