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威尔相关问题之讨论(第二次讨论)
拉威尔《高贵而伤感的圆舞曲》
作者:杨怡文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艺术哲学与批评方向硕士、博士专题讨论课
音乐美学与批评:拉威尔专题讨论(第2次课)
时间:2017年4月11日,星期二,13:30-15:00
地点:上海音乐学院教学楼中414
授课导师:韩锺恩教授
汇报人:杨怡文
课堂记录:
本次课由杨怡文对拉威尔《高贵而伤感的圆舞曲》的感性聆听体验为主题进行报告,之后为课堂讨论环节。现将课堂记录整理如下:
汇报内容结构:
1、参考文献
2、作品背景介绍
3、《高贵而伤感的圆舞曲》内在8首圆舞曲逐一介绍,与简要的音乐特征分析(包括和声、调性、织体结构等);8首圆舞曲的聆听感觉,钢琴版本与管弦乐版本的不同之处
4、简要归纳性总结:包括和声、调式调性、曲式结构
5、听感体验的猜想
参考文献:
1、谈天佳,“高贵而伤感的圆舞曲”之印象,《大舞台》,2013.04
2、谈天佳,“色彩性的乐队构思对钢琴音色多样化的启示——拉威尔《高贵而伤感的圆舞曲》钢琴作品研究”,《音乐之声》,第422期
3、雷霙,“拉威尔钢琴作品中的新古典主义风格与器乐化音响效果的演奏法——以《高贵而伤感的圆舞曲》为例”,《音乐创作》,2015年第十期
4、沈旋,《杰出的管弦乐色彩大师法国作曲家拉威尔》,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4月版
5、夫拉基米尔-扬克列维奇,《拉威尔画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作品背景:
在拉威尔的自传性短文中,他提到了高贵而伤感的圆舞曲的“风格是更简单、更清晰、和声更坚强、旋律线条突出。”
以“高贵而伤感的圆舞曲”为划分时间段,在此之前他创作的作品风格大致可归为古典倾向、印象派倾向两个部分。
具有印象派倾向性的曲目标题大多是描绘性的:水之嬉戏(1901)、镜子(1905)、西班牙狂想曲(1907)、夜之幽灵(1908);
古典主义倾向的作品多以体裁风格命名:弦乐四重奏(1902-03)、小奏鸣曲(1905)、以海顿之名而作的小步舞曲(1909)、高贵而伤感的圆舞曲(1911)。
拉威尔的《高贵而伤感的圆舞曲》钢琴组曲完成于1911年
曲名借用舒伯特钢琴曲《十二首高贵圆舞曲》(Valse Snobles D969原为 Op.77)与《三十四首感伤圆舞曲》(Valse sentimentales D779 原为Op.5)。
全曲由不间断演奏的7段乐曲及1段结尾曲构成。
1911年5月9日首演,并献给担任初演的路易·欧贝尔(Louis Aubert,1877-1968)。
1912年3月将原曲改编为芭蕾舞曲的管弦配乐,名为《花的语言》。
另外还有一个双钢琴版本
对于钢琴和管弦乐版本的比较问题:
管弦乐版:从拉威尔管弦乐版本总谱中可以看出他对音色有着特别的喜爱,音乐中强调对各种新音色的实践,弦乐的泛音与实音急速交替、竖琴的泛音与多种刮奏、加弱音器的铜管、奏阻塞键的铜管等,音色似曾相识又时刻充满着新奇与陌生的乐趣。管弦乐版本《高贵而伤感的圆舞曲》与钢琴版本的演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钢琴版本为管弦乐版本提供原始材料;管弦乐版本经过作曲家本人的调配呈现更加绚丽的音色。
钢琴版本:钢琴演奏对于音乐中音色变化的表现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演奏者可以通过对键盘的触键方法、触键力度、角度、深度及踏板运用等多种演奏方法对钢琴音色做出一定的变化调整,以符合乐曲的表现需要。
八首圆舞的简要音乐特征分析及听感体验:
第一首圆舞曲(狂躁、不安、紧张):
拉威尔非常重视音乐中旋律的作用,曾对他学生(英国作曲家,沃恩·威廉姆斯)说过:“在一切有生命的音乐中,都有一个含蓄的旋律轮廓。”
第一首圆舞曲:旋律以强而有力的柱式和弦,与一连串向上的音阶,成为期主要动机音型。在音乐发展中不断利用重复、模进等手段,使此短小的曲调组合成一种新颖的动计化音乐语汇。主和弦中加入了九度以及二度音程,使主功能在稳定中有充足的动荡感。
第二首圆舞曲(阴森、寒冷、潮湿感):
第二首圆舞曲的旋律在简短的g小调和f小调七和弦模进的引子式的过度中进入,低音区的简短旋律与高音区的旋律被和弦模进的音型间隔开,而低音的半音进行预示了不安的气氛。
第一主题旋律在降B利底亚调式上展开,淡淡的忧伤气氛充满整个音乐中。
第二主题仍然以降B利底亚调式在高音区展开,与第一主题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低声部和弦的半音进行透漏着一丝不安的情绪。
而后转入g小调,大量的减七和弦增添了乐曲的阴冷气氛。
G小调的主七和弦进入,和弦与弱拍上的双音形成小二度上行,这种挤压式的排列感造成听觉上的恍惚,为乐曲营造伤感的气氛。
第三首圆舞曲(舞蹈性强、圆舞曲特征明显):
第三首乐曲旋律上来,在节奏上有明显的圆舞曲特征,乐曲的旋律由两个具有对比性的材料结合而成。
第一主题以短小的跳动的音型式动机,运用圆舞曲节奏(第一拍重音)构成了四乐句的结构特点。
第二主题是一句音阶式的七和弦连接,和弦均采用56和弦。
第四首圆舞曲(迷幻/梦幻、眩晕):
动机较为零散,出现很多短暂的旋律片段,像是很多不同的部分,拼贴在一起。
第四首圆舞曲产生迷幻、眩晕的主要来自于它的力度变化(极其明显的由强到弱)这样的力度在每个小节都运用得淋漓尽致。
第五首圆舞曲(阴冷、沉静):
在第四首圆舞曲的结束音,作者把降A,换成升G,实现了等音转换,不露痕迹的将第五首圆舞曲引入E大调。
音乐主要围绕升G、A、升E三音列进行,大量的变化音使用,使原本就不明确的调性显得更加迷幻。
附加:由于时间有限,现只将前五首圆舞曲作简要分析。
曲式结构:
《高贵而伤感的圆舞曲》由八首风格各异的圆舞曲组成,前七首各自成一体,性格迥异,速度对比鲜明,段落划分清晰。第八首可以说是一个汇总,由前七首中的每个主题组合而成。
三段体结构明显,一些文献上说是奏鸣曲式结构,还有待斟酌。
节奏的特征
圆舞曲的舞蹈性节奏是这部作品的基本特点。但拉威尔并没有拘泥于圆舞曲三拍子的逻辑,而是将圆舞曲的逻辑节拍利用织体写作的技巧,巧妙多变地融入到乐曲的整体艺术表现当中。
和声特征:
作曲家将传统的圆舞曲结构和节拍、古典曲式、以及一系列奇特的未解决的不协调和声增五度和弦、七、九、十一和弦或是平行五度的叠加相结合。
这些创新的和声写作,基于圆舞曲节奏特点产生的变化,无论是速度、还是节拍。
拉威尔作品中广泛存在的二度现象被称为“R2”,利用具有“碰撞性”的二度音程,使和弦的不谐和程度与色彩的浓度大大提高。
在19世纪末调性体系逐渐解体、功能性的和声逐步消失的环境下,拉威尔没有随波逐流,而是传统背景下进行创作,形成以功能和声为骨架,色彩性和声填充,两种和声思维交织并存的个性和声手段。
调性调式:
听感体验的猜想:
总结:希望各位师兄师姐给予更多的听感体验猜想的可能性?
并且根据聆听给出不同的听觉体验感受。
课堂讨论:
韩锺恩:
三位本科同学因为学期论文的问题,这个学期基本就是围绕着拉威尔的主题来写作,所以大家看得出作为本科同学,经过三年多的专业训练,对待作品的把握以及文章的具体思路还是很清楚的,我的评价是很中规中矩,该要说清的不能模模糊糊一带而过,把它清晰化,至于文章怎么从今天的报告中带有主题性凸显出来还有待讨论。
今天给我们介绍的作品,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过,对于拉威尔熟悉的人应该都不会忽略掉,而且有两个版本,她给我们展示很明显是不一样的,在刚刚的介绍中也涉及到了,那么很显然,不会太一样,因为钢琴相对单一的音色,和管弦乐丰富的音色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但我们能感觉到这种色彩效果当中是有力度感觉的,我甚至感觉钢琴的力度感比管弦乐要强,因为刚才举到一个例子是用到了木管,比较暖色调,可能把原来钢琴比较阴冷的感觉消解掉,这也不单单是拉威尔这部作品两个版本的讨论,也涉及到我们对音乐中不同的乐器,不同的形式的普遍问题,它适用于各个作品。涉及到拉威尔的作品,蛮有意思的是,它已经处于不是浪漫主义时期,大家都把它定位成印象主义,那它又和德彪西的印象主义不一样,所以这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考虑的,这种色彩的布局,以及在结构作品当中所起到的特殊的作用,我们是不是应该更进一步的发掘出来。
还有一个方面是杨怡文同学在我们这个学科讨论到感性体验的重点,还多多少少涉及到鲁瑶(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作品分析方向研究生)临听过程中的潮湿感影响,现在没有办法证实鲁瑶这个说法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这个要通过研究,那么她刚才已经表达了她对于这种潮湿感的感觉没有那么强烈,但她很巧妙地是有一种阴冷的东西,那就很接近前者。还有就是另外一种感性方式体现出来的东西,也有一种远距离的呼应,就是伤感的地方。那么为什么说它题目还有一个高贵的问题,当然我们也可以设想就是拉威尔起起名字而已,但是它既然起了这个名字那我们也要追问一下,刚才在杨怡文的报告当中我更多的注意到的是华丽的东西,所谓高贵到底是和华丽是一回事情,我们好像还可以进一步做关照。
那刚刚她做了五首乐曲,每一首都有很明确的修辞,或者说一些叙词, 第一首她认为是狂躁、不安、紧张,第二首是阴森、寒冷的带有些潮湿感的,第三首主要是体裁特征舞蹈性很强,圆舞曲的特征比较明显,这里面感性体现没有用另外的词来说,第四首是迷幻、甚至梦幻,最后有眩晕的感觉,第五首是阴冷、 沉寂。大家看到这个阴冷前面也有过,阴森和潮湿感配对在一起,阴冷和沉寂又配对在一起,有些感性体验陈述上不太一样,像潮湿、阴冷这都是比较表层,沉寂就更加深入一点,阴森就比阴冷更加深入一点,他有一种态度在里面,阴冷是没有态度的,这里面都有很多的讲究,我们先不说这些词她给的是不是合适,或者说她是否完全考虑得当,我们就拿第一的原始感觉来看就不一样,这里面有千差万别的很多东西,当然我们在座的同学也可以推翻她的东西,但她这一套东西就一些说明性,那么我们抓紧各自发表一些看法。
我想问的是作曲家是先写钢琴版本还是管弦乐版本?
杨怡文:
先写钢琴版本
艾琳:
是他自己换成乐队版本的对吗?可能作曲家觉得钢琴的表达很有限,没有达到他预想的效果,所以他在改编的时候就有一些他的主意和想法,如果我来分析的话我会分析第二个,因为很多作曲家的作品都有很多版本,但是最后一个版本可以表现作曲家真正想的东西。你刚刚说到的那些感性修辞是对于钢琴版本来说,那换成管弦乐队是不一样的,你需要去看他最后一个版本,因为它可以更好的表达每一句话,表达作曲家思想的版本。
韩锺恩:
艾琳是从一个比较具体的问题着手,如果要你选择两个版本的话,你会选择后面的版本。前面的钢琴版本有很多色彩的东西没有办法实现,有了后面的版本可以更充分的实现。
艾琳:
我觉得现在的作曲家一样的,可能只能在很有限的时间里快速完成一个作品,但是当你真正有时间再来对它进行修改,才是能真正表现作曲家想法的。
韩锺恩:
我看讲过杨立青老师的配器课,他一般用管弦乐来介绍拉威尔的作品,很细致,那回去做作业的时候就要用钢琴把拉威尔的作品配出来,那配的好就会觉得很丰满,配的不好就会觉得很平淡,我看过他给学生上课的视频,他会弹钢琴来展示,比如这个地方声音要响一点,管弦乐用某种乐器就会亮一点,其实钢琴本身的音色已经包含某种色彩了,只不过是它单一音色不可能想到那么具体。
第二个情况,这两个版本对于作曲家来说就像两个作品一样,不要单纯的想把钢琴版本换成管弦乐版本,它里面已经完整了,那现在用另一种方法表现它。就像画肖像一样,我今天用水墨画,明天用油画的方式,画出来的效果完全不一样,就是两个作品一样,但还是同一个人,这只是我的一个想法,如果杨怡文同学要做进一步研究,如果史料说就是拉威尔为一个芭蕾舞配乐,那就是我们自作多情了。但是这种貌似自作多情的讨论,对我们来说是有意义的,这是我对艾琳同学的问题的回应。
徐鹤绾:
我想问的是一个版本的问题,他两个版本中间时隔多久?
杨怡文:
一年
徐鹤绾:
因为我研究的《鹅妈妈》也是钢琴组曲,但是三年后以为舞剧改编成管弦乐版本,就以第一首为例,其实钢琴和管弦乐给人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所以我觉得像是韩老师所说的就是两个作品。
艾琳:
那如果我是作曲家为什么不写一首新的作品?还是拿我以前的作品来改编?
韩锺恩:
我们可以猜想一下?第一他非常喜欢这个作品,第二可能时间来不及,这个比较现成,音高已经存在了,只需要改编音响。
所以我猜想的没有历史根据,我们只是一个抽象的理论讨论,但这种讨论貌似没关系,实际我们更接近这部作品了。
徐鹤绾:
还有一个问题是这个名称是根据舒伯特的两个作品,他是不是有什么关系?毕竟说他这部作品要说印象主义,也没有很明显,是不是更偏向浪漫一点,刚才你说听上去像肖邦的作品。
杨怡文:
对,这只是存在钢琴版本里,某一片段猛然听上去很像肖邦的“华丽大圆舞曲”,在管弦乐版本是没有的。
徐鹤绾:
看来他这部作品比较混合,有自己新的技法,又有别人的因素。
韩锺恩:
刚刚提到了肖邦,肖邦的钢琴语言是很特别的,当然更多的人注意到和声,但是弹钢琴的人会注意到这种大跨度,如果把这个东西缩小成一个和弦,那就没有肖邦了。我们都弹过莫扎特的作品,手的动作不是很大,肖邦的动作就很大。弹莫扎特的东西很舒服,弹肖邦的东西就怕自己的手太小,这种东西看上去和音乐没关系,这种东西到钢琴上一比划清清楚楚。就等于是说如果一个作曲家给你几个和声让你在钢琴上配合,你可以完全用转位来配,位置不动,当然也可以大幅度的移动,这是能看出钢琴语言的变化。也是独有的,像声乐也不能唱do sol mi sol,很累很傻,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风格,拉威尔毫无疑问的,不然我们不会拿他来说事情。
吴昕雨:
我有一个小的思考,刚刚艾琳说的钢琴版本和管弦乐版本有很大的差异,我比较倾向韩老师说的,比起说是一个作品,倒不如说是从一个自己没有满意的状态,改成自己满意的状态,可以把它们看成两个作品,当然有一定内在联系。而且我更倾向于作曲家再把它改成管弦乐版本有二度创作的可能,包括我感觉钢琴语言的很多语汇,很多和声比较二度和弦、高叠和弦的时候,还有三音列的时候,这种感觉是很强烈的,很强的现代音乐感,但是管弦乐版本其实听不太出来,可能对铜管、木管以至于打击乐器的音色,有一种乐器的金属光泽的感觉,反而会把的技法掩饰掉,会磨平一点。当然有可能是为舞剧服务,写的有舞蹈性一点。从我上次的研究中,我觉拉威尔是个技法非常纯熟的人,他的配器也是公认比较好的,可能出于不同的目的,管弦乐演奏出来可能并没有体现出钢琴的效果,可能也有预设的误差。
标题的关系?如果把这两个词具体到某首曲子,哪一首是高贵,哪一首是伤感,或者说管弦乐是高贵,钢琴版本是伤感,这个还需要在讨论。
韩锺恩:
到时候你查一查这个名字是钢琴就有了呢?还是管弦乐才有?而且这命名本身有什么意义?像这类问题,我们搞美学的人本身从自身的感性去出发,但实际上作曲家这边他实际上已经有他的考虑,不是说他写了一些杂记,而是说他在乐谱上有标识出来,表情记号有一些说明性。音符和音符之间怎样的表达出来,他会写出来,原来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会疏忽,还有就是速度,不能忽视。
吴昕雨:
他们8首作品他们内在有没有联系?这样听出来,这7首为什么会这样排序?
会不会有种散文式的结构?但是它怎么把它联系在一起,这样一个类似一个组曲,不得不讲一下它的联系?还有就这些修辞是否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我们能否在一首曲子用主观的几个词语,就能将整个过程的感性体验全部体现出来,是否一定有效果,怎样有效表达出来我们听音乐出来的感觉。这是我一直想要问的问题。
韩锺恩:
这是我们学科最难的地方,我们也多次强调了关于这个感性问题的可信度、可靠性的问题,可靠性是我们自己要争取的,可信度是我们要说服别人,所以是否有效这个问题?这个概率是非常低的,你要不是做美学方面的研究,你随便怎么讲别人不会有问题的。当你表明我是做美学研究的,对你所研究的用修辞或者叙词进行概括,人家就要问问题。当我们亮出学科之见,如果没亮好,人家问题就来了,所以这个问题是没法回答的,只能逐步的努力,关注到我们平时疏忽的问题,已经足以这个目的就达到了。如果一个学科成熟的话有一套东西,人家可以反复进行操作的。所谓感性体验的语言,每一套这样的东西,我们也不能拿出一套东西套在每个人身上,这样丰富性就没有了。
杨婷婷:
如果按照刚刚放的两个版本来说,如果先听钢琴版本,再听管弦乐版本是什么感受?反之又是什么感受?我觉得体验的过程很主要。
杨怡文:
那我个人完全是按照两个作品去听,那我采访了很多人,都分别给他们放了钢琴和管弦乐版本,他们都说:“这是一首曲子吗?”,我说:“是呀”。他们都说之前的感觉完全没有了!
李梦琪:
我有两个问题,第一是,标题不是高贵而感伤的圆舞曲,可能翻译会有一点问题,你知道它的原文是什么?所以说我们翻译出来可能跟它真正想反映出的不一样,会有一点误导。
第二个就是,8首之间没有联系,我觉得他们是有联系的,而且我听得第三首、第四首、第五首的感觉是比较像的,比较诡异、鬼魅,可能在创作的时候会有一定的故事内容链接的,这就是他为什么这几首是这样的感觉,那几首是另外一种感觉。
写作顺讯是按照1、2、3、4、5、6、7的顺讯,还是先写好作品,最后再来拍顺序,这是我的问题,如果是写好了重新编号的话可能是有目的性的。
韩锺恩:
我为什么没提这个问题的,我觉得蛮简单的,8首曲子,八个舞蹈,在没有编舞之前就是8首舞曲,放到一起之后又用一个高贵、感伤盖一个帽子。我们的考察主要从聆听的角度,在高贵、伤感的帽子下,为什么第一首是狂躁的,第二首、第三首又是另一个样子。刚才已经说到了,狂躁的感觉就是有尖锐的音响,主要是以九度、触键的感觉,从这几个方面感觉不到高贵这个词,法国人的高贵感是什么?可能跟我们的体验有些不一样。
陶金:
首先第一点,就是对于钢琴和管弦乐的对比,钢琴版本比较像素描,比较注重轮廓的线条的对比,它的这个版本听起来性格尖锐,更加明显一点,而管弦乐更加注重内部配器的对比,柔和一些。
第二点,你在汇报时说到了,听钢琴是比较狂躁的,但是管弦乐是比较华丽的感觉,我觉得这也说明了音色和配器的确会影响我们感性聆听的东西。
是不是概念性的东西影响你这样的感受?这种概念性的东西会不会受到音色或者配器的影响?对于音色怎样左右我们感性聆听体验这方面,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韩锺恩:
概念化的音色,和概念化音色产生的感性体验或经验,影响我们对于一个作品的感受或者判断。
许首秋:
刚才讲到的5首曲子,有4首都是有形容词的,只有一个用舞蹈性强来表达,为什么只有这一首是用这个?
杨怡文:因为我找不到什么形容词来表达我想跳舞的感觉。
许首秋:
所以这就很奇怪,只有舞蹈性是很具体的东西,那其他的都比较抽象,如果是我的话我觉其他几首是最难把握的,最难把握的我们却又很多形容形容,最容易把握的反而没有词形容,这也是一个形容困境,还是偏向于体会和实际记录的相结合,两者的契合度到最佳的状态。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第四首,我听得感觉特别像凯帕斯汀的音乐会练习曲《梦境》,到时候你可以对比放一放,感觉是基本是一模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