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艺术哲学与批评方向硕士、博士专题讨论课  

       

    音乐美学与批评:拉威尔专题讨论(第1次课)  

       

    时间:20173月28日,星期,13:30-15:00  

       

    地点:上海音乐学院教学楼中414  

       

    授课导师:韩锺恩教授  

       

    参与同学:  

       

    汇报人:吴昕雨  

       

    课堂记录:  

       

    本次课由吴昕雨对拉威尔《水之嬉戏》的“水相印象为主题报告,之后为课堂讨论环节。现将课堂记录整理如下:  

       

    作品背景  

    拉威尔《水之嬉戏》创作于1901年,拉威尔早期的代表作。献给“最敬爱的老师福雷”,他在这首乐谱的扉页上引用了象征主义诗人亨利德雷尼埃的诗句“给心地善良的水,带来嫣然微笑的河神”。  

       

    《水之嬉戏》是第一首以“水”为主题的印象派钢琴作品。是拉威尔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优秀作品。  

    古典主义的规整结构、印象主义的手法和法国优雅高贵的音乐传统为一体,好像一幅充满光感和动态感的音乐油画。  

    拉威尔对水的各种形态进行了具体的描写,如流水、喷泉、瀑布、溪流,并将水平如镜、暗流涌动、波浪翻滚、飞流激溅等水的各种变化形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整首作品体现出一种明朗的色调和欢快的情绪,  

    波裔法籍钢琴家拉多·佩勒穆泰所说:“这一作品的出现,把钢琴这一乐器的表演技术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该曲被称为“液体的诗歌”。  

       

    “水相”印象何来  

    感性聆听,“水相”生成。(例:音乐厅里仿佛淌了水)  

       

    “水”这一主题给作曲家探索与美学追求提供了有利条件。拉威尔作品中的“水”,时而纤巧灵动,时而雄浑磅礴。  

       

    同为印象派作曲家,钢琴家科托曾描写德彪西与拉威尔之间的基本区别“德彪西着眼于描写看到某一物件后的感受,而拉威尔描写物件本身。”  

       

    在《水之嬉戏》中,拉威尔清楚地用多种音型织体描写“水”形象,好像一副写实风景画。并且不仅于此,水汽,朦胧,潮湿,或汹涌。从形到神,全方位的“水相”感受。  

       

    “水相”体验何来?  

    外界“水”的形象、意境、美,如何通过作曲家的书写隐匿于乐谱字里行间,并再次呈现于耳畔  

    主要体现在旋律形态和织体写作  

    拉威尔清楚地用多种音型织体描写“水”形  

    1、琶音音型织体:用作伴奏的单音琶音织体,如第80、81小节。“河神”主题笼罩在水雾中的曼妙身姿用作旋律的琶音音型织体,营造了潺潺溪流的宁静气氛。  

    双音琶音音型织体,如19、20小节。右手双音二度和弦构成的琶音音型在视觉上有“音簇”的视觉感受,给人以“水珠四溅”般的水滴掉落感。

       

     

    2、震音音型织体  

    拉威尔通过震音音型织体描写“水”是借鉴了李斯特在《艾斯特别墅的喷泉》中的做法。如26、48小节,描绘了波涛汹涌的宏大水声。  

     

     

     

    3、滑音音型织体  

    拉威尔喜爱竖琴的滑音效果,及其多式多样地运用过它,有时还以复杂化的形式用它。展开部的高潮部分第48小节,经过前几小节不断的模进,音乐情绪达到高度的紧张感,通过滑音音型织体把音乐由高音区迅速降到低音区,如四面八方水流汇入瀑布一般,又倾泻千里,之后,步入宁静的氛围。  

     

     

    装饰音  

    拉威尔喜欢用精巧短小的装饰音修饰于句尾。好像湖水面上泛起的阵阵波光,又瞬间消失。如18小节  

     

    旋律形态  

    阿列克谢耶夫曾说“拉威尔是旋律危机年代尚保持创作这类旋律才能的几位不多的作曲家之一。”没有因为“印象主义的效果”而失去轮廓的清晰,拉威尔曾对他的学生英国作曲家沃恩·威廉斯说过“在一切有生命的音乐中,都有一个含蓄的旋律轮廓。”《水之嬉戏》中柔美如歌似水的旋律线条随处可见,如19小节左手声部。  

    水相之意境描画  

    拉威尔创作手法所呈现出的美学取向:“复合却不复杂的”。(学生沃恩·威廉姆斯这样评论老师的作品)  

    不仅模仿水相形态,更通过音响效果描画水各种形态的美感与意境。  

    如同一幅画作,《水之嬉戏》结构规整,听感上结构感明确,主题鲜明。采用单乐章奏鸣曲式结构写成。在结构上,它借鉴了古典奏鸣曲式的常规形式,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  

    虽然拉威尔的结构框架借鉴了古典奏鸣曲式的框架,但是其内部结构却与古典奏鸣曲着实存在很大的不同。 在这首作品中,传统意义上的调性布局以及功能性和声都被大大地削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持续长音和类似调中心音的出现。拉威尔保留了传统的线条乐句,同时也加入了将音型化织体化的片段作为主题的处理手法。  

    和声技法  

    拉威尔以注重作曲技巧而著称,从其一生的创作生涯中,可以看出拉威尔把“技术完美”作为自己追求目标。但他最重视的是“音乐的敏感”和“趣味的持续性”。在《水的嬉戏》中,拉威尔的和声采用的和声更多采用印象主义手法,较之德彪西更有力、外向,多用七度、十一度、十三度和弦,不解决的不和谐音以及采用许多倚音代替传统的解决,通过使用不常用的和弦扩展调性范围。由于有些和声语汇的运用仍属于某些大、小调的范畴,和声的功能性依然起到作用,从而使人感到曲调明晰,音质澄澈、清明,与德彪西遥远朦胧、虚无缥缈的风格形成对比。  

    和弦  

    1、高叠和弦:连续的、平行进行的高叠和弦拓宽了听觉的空间。如31小节,两声部合成以升g为根音的九和弦。九和弦分拆到两个声部使其具有了相对独立的音响。  

     
     

    2、平行和弦,是相同的或基本相同(如大、小三度)的音程或和弦的连续进行。是印象派较为常用的写作技法,表达一种流动的感觉,描写色彩细微的变化。如46、47小节连续半音关系的和弦进行,造成削弱调性的音乐目的,增强了其色彩性。  

     

     

    3、附加音和弦,在三度叠置和弦的基础上,添加一些非三度叠置的音,这些非和弦结构内音在功能上能增强和声的色彩,同时不改变三度叠置和弦的结构。让乐曲的和声色彩丰富而多变,如第82小节,右手的伴奏音型属于采用附加六度音的E大调主和弦的琶音织体,其中升c为附加六度音。

      

     

    还有二度和弦、五度和弦等等。  

    调式语言:  

    五声调式,饱含了东方音乐元素。五声调式在旋律上避免了半音的尖锐音响,营造出柔和的音乐效果。如15、16小节,左手旋律使用了五声调式组成了间奏旋律,调性是以为E宫音的升C羽调式中的四个音,升C、升G、B、升F。左手利用了顿音的效果,通过连续的顿音旋律营造出喷泉在阳光下水珠闪闪发光的景象。  

     

    全音阶,《水之嬉戏》中全音阶的运用在第小6节,用来模仿竖琴发出的音响色彩。右手的上行全音阶以B音为起点,在左手的供托下表现了竖琴的音响色彩。  

     

    还有混合调式等  

    “水相”之通感  

    “水”作为外在世界的质料,作曲家如何将此作为作品的意象,在作品中呈现“水相”之美。  

    通过通感,拉威尔创作置入于作品的通感——作品带给接受者的通感,水相印象生成。  

    听音乐并不仅仅是耳朵在听  

       

    通感是将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相互沟通、交融起来的一种修辞方式。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  

    钱钟书先生于1962年将“通感”概念引入国内,作为一种文学中的修辞手法:“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  

       

    感觉并不是不可靠、不可言说。通过通感,聆听感觉变得可以言说。——《水之嬉戏》听来正如“水之嬉戏”  

    《水之嬉戏》原文标题为“Jeux d'Eau”,就是喷泉的意思。“水”是乐曲表现的主体。  

    拉威尔对这首曲目的评价:“那涓涓细流、滴滴清泉、哗哗瀑布、潺潺小溪,这些水声汇纳到我的乐句中”(《拉威尔画传》)。——作曲家将“水”通感于作品写作之中。  

    然而如何拿出?  

    聆听,解析,感受,通感。  

       

    课堂讨论:  

    艾琳:你的意思是要音乐和另一个艺术来搭配来达到这种通感?听的音乐范围是不是一定是当代音乐?  

    吴昕雨:听音乐是用耳朵听,并不一定我们要看着。也没有一定要和电影,绘画结合。而是我们可以闭上眼听,听完它会在体内五感打通,在听的同时可以联想到很多视觉或嗅觉的感官画面。这种通感的机制是很多种机制混合在一起。也就是说我们听了音乐不可能只是听,而不影响其他感觉的通感。不仅是听当代音乐,听其他音乐也会有这种自发自觉的联想。  

       

    许首秋:我有几个问题。  

    1、你的“水相”用的这个“相”字。还有“像”、“象”。你是不是可以解释一下为什么选用这个“相”字。  

    2、你讲到这部作品的创作特征时,优美旋律的轮廓。你提到的与德彪西的的风格进行区分。你说到拉威尔旋律性的轮廓比德彪西更加清晰是吗。但是因为我刚才在听时回忆了德彪西的钢琴作品。这点也许可以值得商榷。  

    3、讲到高叠和弦时,听到你弹的,它其实是一个旋律的变体。那么在这里是不是把它看成纵向的和声,还是有可能作曲家先写的旋律再配上了和声。到底是旋律凑和声还是和声凑旋律的问题。关于分析中的节奏问题,这部作品的节奏给我感觉很特别,尤其一开头的节奏型,是不是和水的形态有关。  

    4、关于美学上的问题。我们一直尝试在追求音乐作品的意义问题。然而这个作品,在我们听到水之外,还能听到什么东西呢?这个是标题给我们的影像还是其他的?除了“水相”之外是否还有别的什么弦外之音。  

       

    吴昕雨:第一个水相问题。为什么用这个“相”是因为我感觉拉威尔并不是在描述一种意象。甚至就是在描写一种物质,一种客体呈现或置入于作品之中,就是告诉你水的感觉。因此也就回答了最后一个问题。除了水,我们还能听到什么。当然我也很困惑,好像没有办法说出更深层的东西。当然他在创作技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对于以前的继承还有创新的东西。在聆听的听感和钢琴演奏的层面都是比较高水平的一首乐曲。但是除此之外,有没有更深的深意,却不一定。那么对于这种作品,音乐美学的视角该怎么介入,值得思考。最后我选用的方法就是我聆听过后,感觉有“水相”。那么为什么像水,也许旋律和和声的作用,或者整个势态让我联想到水的万千形态。那么这种联想可能与通感有关,以此来解决这个问题。  

    关于和弦与旋律纵横的问题,介于时长问题没有展开说。其实拉威尔是一个配器很好的作曲家,他的作品中层次性特别好,尤其看谱面可以看出来层次是有两三层的。对演奏技巧也有很大的考验。他的和声有很多非功能性的和声添加了乐曲的色彩性,然而还是有很多功能性和声包括调性很明确。像你之前说的高叠和弦那里,旋律和和声同等重要,功用也不同。所以很难说是为了旋律配和声还是为了和声写旋律。也许拉威尔展示给我们的是纵横综合的两种层次。节奏问题也是,因为水流的流速也不会是匀速的,所以拉威尔在作品中运用了很多变速的节奏型还是很有水相的感觉。那么这个问题音乐美学或作品分析该如何说明这件看似很理所当然的事情,这也是我这次汇报的难点。  

    关于旋律轮廓与德彪西的对比问题。刚才得出的结论更多的是自己的感性体验。因为在我的体验中,德彪西作品中片段化、动机化,一个主题发展出来的写法更多更常见,而拉威尔作品中旋律化线条感的东西更多。这种感受更多的是一种聆听经验的积累与反馈。  

       

    韩老师:对许首秋提出的这个“相”字,我认为吴昕雨用的是对的。一般我们将脸相、手相这个相与“象”不同,在这里就是说水给人的直观的一种状态。  

       

    杨怡雯:这部作品的标题“水之嬉戏”是不是也带给了我们听者很强的影响力。如果没有这个标题我们还能不能听到水。会不会听起来像迷宫,因为整个乐曲风格给人很玄幻的感觉。  

       

    吴昕雨:标题音乐肯定会有很强的指向性。但我觉得这个曲子听感和标题还是比较接近的。而且这部作品拉威尔也说过,他就是专门去写水,写水带给他的灵感。他的写作目标非常明确。在标题音乐中有不同的情况,有些作品可能是写一件事本身,而有些作品是写一件事带给作者的感觉或余韵,水之嬉戏偏向于前者。  

       

    孙懿凡:我听这部作品感觉拉威尔把他所有的和声作曲技巧印象派写法都平铺在作品之中。我感觉每一种元素没有太大的联系或发展。但“水”这个意向本身就很好描写,他是不是在这部作品中想要试验这些他的印象派作曲技法。  

       

    李梦琪:你说德彪西着眼于描述事情过后的感受,而拉威尔描写事物本身。那么你这种感觉是怎么的出来的。是对比得来的吗  

       

    吴昕雨:这种感觉只是一种经验上的直观感受。并没有严格选取作品进行对比研究,这也不是我现在这个课题的重点。最重要的是一种感性认知,对两位作曲家的作品大量聆听以及对其审美取向的一种感受。  

       

    韩老师:刚才停下来有几个问题大家可以一起思考一下。  

    第一个问题,吴昕雨主要是演奏了这个曲子,然后从听感官事实上研究了拉威尔怎么来写水的问题。她笼统的对比了德彪西和拉威尔的写法风格。这是一种路径,是我们希望在做的过程中更重视的一点。还有一种路径就是分析,但不听乐曲只是看谱子,可能根本不会看出来水的感觉。但是美学脱离不了具体的形态分析,就看如何结合。但要小心,结合不好可能会出现一种庸俗化的作业。比如说琶音就是水,那就专门去乐曲里找琶音。这种情况要避免。  

    第二个问题,同样写水的东西很多,凭什么你说这个就是写水最典型的作品,是不是要限定写的“法国水”“印象派水”?到底拉威尔是在模仿一个对象,还是在书写一种语言。我相信拉威尔还是在两者之间有所兼顾。  

    第三个问题。标题指向问题。标题有启发性也有干扰性。如果确定作曲家在写水,那这样分析没问题。所以标题是带有意向性的东西,可以提示你,然而你是否听出来一定是水,并不一定那么重要。  

    第四个问题。德彪西的主观印象和拉威尔的客观模仿。问题是美学怎么嵌入这个问题。大家一直在提意象的问题,在直观角度,这部作品让我们听到最直观的无非两个东西,一个色,音色;一个型,具体的音型。这两者能不能进入到水的意象。怎么转换到描写水的印象。或者我们可以先不进入意象,进入意象的对立面——物象。我们直接的物象是声音本身,也就是声像和行像。吴昕雨还讲到一个词,大家也要注意,就是意境。意象和意境还是有些差别。是不是可以讲德彪西就是有我之境,拉威尔就是无我之境?还有作品的意义问题。不一定所有作品都有形而上的东西,但是没有形而上的东西的作品不一定没有形而下的意义。这时候作品的意义不一定代表作品好与不好。形而下的意义也是我们美学需要研究的。尤其在印象主义的作品中,重视光影。尤其直面事物或感觉本身,与古典哲学中的审美取向不同。我们在研究时也要考虑作品的时代审美与哲学背景。我们的眼光需要及时的调整,不能拿着古典主义的眼光来评价所有的作品。  

     

       

     

    分享到:


  • 文章录入:teacaffe责任编辑:二月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