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人:余亦舒、聂晓燕、陈雨婷、谭思婵(排名以场景综述顺序为准)

    摄影、图片、资料:余亦舒、聂晓燕、陈雨婷、金文汇

    场景一

    活动时间:2016年4月20日上午9点

    活动内容:易俗社采访、学习

    活动地点:易俗社

    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千年来承载着许多先辈的艺术之魂。首先来到易俗社吸引我们的是牌匾,西安易俗社原名“陕西伶学社”,是著名的秦腔科班。创始人孙仁玉。易俗社与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

     

    图:易俗社培训基地牌匾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易俗社的培训基地,其中包括二楼的练功房、档案馆等,于是我们来到了旁边演出剧院的内部。 

    进入易俗剧院内部,演员们都在台上练基本功,我们的到来并没有打断演员的培训,据悉,台上的演员最小的才14岁,最大的28岁。

     

    由于对这个全新的场域充满好奇,笔者全方位的绕了一圈剧院内部,正对剧院后方放置着李桐轩、孙仁玉两位对秦腔艺术有重要贡献的老先生的铜像,而剧院两侧则成列着秦腔演出重要乐器、脸谱,以及重要剧目演出剧照、奖项等。

    剧院后面通向二楼区域放置着鲁迅先生的人像,鲁迅先生应邀赴西北大学讲学,在吕南仲社长的陪同下,在易俗社观看《双锦衣》等五场演出。适逢易俗社成立12周年,鲁迅先生亲笔题写“古调独弹”四字赠予易俗社。

    剧院二楼两侧分别有五个包间,非常雅致,每个椅子上都写有座位号。每桌人来看戏,还可以相应点上一壶茶,然而这边的茶味费并不便宜,并且就叫“吼秦腔茯茶”。

     

    图:剧场一楼

    附:在同学们学习秦腔期间,笔者前往了易俗社艺术档案馆了解情况,虽然内部很简陋,但所有的资料一应俱全。当时民国时期,易俗社演出时每天都会有自己的报纸出版,可惜现在已没有。档案馆醒目处放置着秦腔的第一张金唱片,剧目为《三滴血》,由刘毓中、孟遏云两人合唱。 

     

     

    图:易俗社当年报纸、第一张金唱片

    除此之外,易俗社将剧目作者的所有手稿都保留完整,手稿以剧本形式呈现,包含唱词、白口等内容。当时保留下来的唱片由上海百代公司发行,很可惜现在没有设备播放,只有过去的留声机才能播放。经历“文革”后,易俗社现在仅仅保留下来6、7盘唱片,现存的资料都是“文革”以后收集而来。

    在易俗社这一百多年来,历经两个朝代,更替了无数个领导和易俗社人,但依旧为传承呕心沥血,虽然在“文革”时期被销毁很多资料,仍保留下来了830多种剧本,上1000多卷,这很能说明文人阶层对易俗社的重视程度。就《三滴血》而言,在100年传承中共演绎了6种版本,形成了6个卷。据悉,虽然有这么多剧本,但现在仍在上演的已不足20%。在易俗社档案馆中,所有的手稿、当年获得的奖项、照片、字画、自己专门的报纸等内容都弥足珍贵。档案馆中所有摆设都是历史,资料的收集都是传承。 

     

    [1] [2] [3] [4] 下一页

    分享到:


  • 文章录入:mus责任编辑:mus
    关于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