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乐学院2013级论文答辩记录
学号:11130201 姓名:段咏指导教师:梁晴点评教师:甘芳萌
内容提要:这篇文章旨在从超验主义的角度对艾夫斯《第四交响曲》进行创作技法和音乐思想方面分析。除了介绍作曲家本人与该思潮的关联之外,还通过归纳超验主义主要理念,将文章按序分为“自立”论、“自然”论、“直觉”论三点叙述,并在最后对由此而产生的现实性及民族性特征进行探讨。
甘芳萌:接下来我提出一些疑问,首先,什么是美国的超验主义?
段咏:我在引言的第一段和第三页的第一段大概对它进行了提及,首先它在19世纪下半叶美国社会背景下出现的,当时因为工业革命以及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美国人民追求新的思想以及精神价值,在这一时期,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康科德以爱默生的这样一批人他们为了反对当时的加尔文教等创造了一种新的强调超灵、强调超验、自立自主、自然与个性等,以他们为代表包括梭罗等人的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
甘:我为什么想听进一步的表述,你在文章中提及到了它成立的整个背景,还有它之所以能够创立的意图都说的很清楚,包括当时其他的一些思潮的这些术语,你都进行了相关的引用,但我的第二个问题:它和欧洲的一些古典哲学有一些什么关系,你在注释中它们之所以对康德等人的观点有提及,但不一定是相对的,包括你刚提及的自立、直觉以及自然等这些是不是只有在19世纪末才在美国的哲学、文学界被体现出来或产生的?
段:我认为这是一个发展的观念,不是在某一个时间突然的出现,但因为在这一时段超验主义比较能激起美国人民精神价值的,所以被集中的提到,并且在这一时间这种思想被着重的体现出来。
甘:再进一步,在于爱默生与其他超验主义作家他们各自在超验主义思想是如何进行不同的强调的?
段:我认为它们各自从自己的著作中可以体现出来,这里以爱默生作为代表,因为本来在超验主义思想中就是一个代表人物,并且著作也最多,对超验主义思想又一些直接的基础和铺垫作用,但虽然没有提出太多,但是例如《瓦尔登湖》等作品中都可以体现出他所理解的一些超验主义思想,所以我把其他的文学家暂时略过,没有特别详细的提及。
甘:第三个问题,艾夫斯究竟是在什么层面对超验主义进行体现的?你的文章的构架基于爱默生的观念进行构架的,那么对于艾夫斯音乐的观念与技法包括像不同的阶段你也进行了许多康科德奏鸣曲提示来进行对比,又是在行文的过程中一会儿“上去了”一会儿“下来了”,而现在的要更进一步考虑的是艾夫斯与爱默生的关系、艾夫斯与超验主义的关系以及爱默生与超验主义的关系。因此你再反过来思考我刚刚提出的几个问题,再之后的研究中可以先将这三个问题考虑好,先不要特别着急的将它们作为“一锅烩”。
段:好的,谢谢老师。
学号:11130202 姓名:胡凯琳指导教师:韩锺恩 点评教师:郭树荟
内容提要:“音心对映论”命题引起了中国音乐美学界长达二十余年的争论。此命题由李曙明教授于1984年提出,原意是通过对《乐记》的解读与释义,从根本上解决西方多年来“自律论”与“他律论”所不能明确揭示的有关音乐艺术的本质性问题的问题。此篇综述通过对“音心对映论”争鸣的57篇相关文献的阅读及梳理,旨在将展现出争论前、后期的学术研究状况并重点探讨2008年至今“音心对映论”的文献是否具有“后续”性的问题,进而思考斟酌未来探讨的空间。
郭树荟:作为三年级选题,成文很不错。这个问题是现代中国音乐美学的核心问题。围绕这个选题来看,综述和文章结构不错,整体文字写作比讲的好,有个人叙述风格。又一个问题,音心对映论的议题,第一个,你敢于反驳非常可贵,但是提出来的问题没有解决好。你文章第22页,提到音乐本质的问题,千年来人们都在讨论音乐到底是什么,这些是很精彩的表达。后续争议应该尽可能从历史角度还原古代看法,所以这些黄xx的看法是不是古代原有的,你提出来了,但是没有特别好的做出回答。
比如嵇康,他认为物理属性没有哀乐等等,但你解决的不是特别好,可是也已经超出你的能力之外了。讨论内容与形式的问题还是分部比较好。通读你的文字很舒服,思路很清晰。就是第7页黄汉化提出的早了。
胡凯琳:黄是博士论文,这些内容只在他综述部分说了,后面的文献才有对映。
郭:但你这个是个分水岭的感觉。
学号:11130203 姓名:金秋指导教师:韩锺恩 点评教师:伍维曦
内容提要:音乐内容与形式问题一直以来是学者们热议的话题,随着学者们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看似已有答案的问题又有了新的解读。本文即在所收集的有关音乐内容与形式研究文献中选取了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20篇文献进行综述。将这批文献作为基础,分为争鸣文献与非争鸣文献探讨“音乐内容与形式的界定”、“音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音乐内容与形式问题研究意义”这3个古老而有复杂的问题,通过对文献进行整理与概括,提取出每一类文献的代表性文献、观点的异同和原因以及所呈现的特点。由此,来概括音乐内容与形式问题研究的总体特征、热点问题以及音乐内容与形式问题研究仍存在的空间等。
伍维曦:首先肯定这篇文章很扎实。你是精选了20篇文章,通过文本可以感受你对这些文章有精读,这个很好,尤其对美学专业的文章来说,像分析作品一样把这些呈现给我们了,对我们来了解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文献。那么我提两个建议。1.针对你这篇文献的。因为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很宏观广大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在西方的美学当中有一个非常长时段的历史渊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涉及审美问题也有大量内容。所以你在标题上应该加以限定,否则我们会以为你是对整个美学史的综述。在前言和文章叙述时,你要随时有这样一个定位的问题。你的问题涉及到80年代而不是之前的。
其次,你们现在研究80年代中国音乐研究历史,这个很有意义。除了采用精读文本的方式,还建议要有学术史的框架,要跳出80年代的范围,可以和中国古代学科发展历程结合在一起,这样可以看到身在此山中的人看不到的问题。李树民等提出问题的出发点带有明显的80年代印记,这一点很重要。除了时代因素以外,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学术史中一些固有因素的投射。现在有关很多当时的探讨在学理层面是有很多技术性问题的,没有完全搞清楚。但是这些观点的确有创建,像明代学人,但是明代学术中提出了很多有创造性的见解,尤其是文人学科。再往前推,汉学和宋学里也是有相关的探讨的。像这样一些长时段观察信息如果投入80年代,就能发现很多历史渊源。极端实证主义,高度权势学,这两个很重要,都是中国传统学术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进行汉语语义下研究无法回避的。下一步要做的是跳出当时环境,从长时段结合在一起,就能有更多突破点。
梁晴:我赞同伍老师的。从80年代开始,听起来是针对当时文献而已。我们自己中国美学理论体系不够完备,我们自己是哪个中国,是哪个我们?我们只代表21世纪,刚才伍老师提到宋代,春秋、战国、老子、大音希声,这个问题岂止是大音希声。我们中国自己的话语权从来没有失去过,只是我们现在自己丧失了。我赞同伍老师,一定要跳出来,要不然没有任何意义。
孙月:我简单说一下,金秋一直学习上很主动积极,她思维很活跃,要表扬。她这个论文从目录上看很细,我想补充一点信息。关于内容与形式在概述中概念是由很多不同的,可以拓展阅读一下塔塔科威姿的,大家讲到同一个词,但是内涵指向很多,帮助看到关系。
学号:11130204 姓名:李亦岚 指导教师:韩锺恩 点评教师:刘红
论文标题:音乐存在方式问题研究综述
内容提要:近年来,随着第五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的举行,我国音乐美学学科下音乐存在方式这一问题的研究愈渐深入。因此,笔者通过《音乐存在方式》一书中所收录的最具代表性的11篇文章,以及在这一研究命题中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文章与著作(10篇),共计21篇文献进行综述,对于其中突出体现出的“音乐作品为何”以及“音乐存在方式”两个核心命题做出梳理,同时就研究本身的学科意义以及第五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本身对于学科的建设作等问题出阐述。
刘红:如果没有猜错的话,李亦岚是这个学期才开始进入美学范畴。如果这样的话,一个学期进入一个美学专业里来学习还写这样的文章不容易。看得出来是有很多自主独立思想的。面对这么多参加会议的人,都是美学界活跃的专家学者,能够对他们进行评述概括很不容易的。我想通过你具体设计音乐存在方式来学点美学方面的问题。我很欣赏你文章最后的话,你说,笔者认为可进行争论的首要条件为参与者提出的论点足以让自己信服。按照你提出的问题来商榷一下。
文章很长,综述复杂,所以从先后顺序来说。首先肯定你综述写的很实,但是复合的东西不是太多,这个实不是你说话不真实,而是你在说自己的观点或评述他人观点时有没有落到有理有据的实处,这点不太充分。一个是引述观点不清楚,一个是被引述观点的原观点不清楚,隔了一层。
第二个不清楚的关系是作为你自己,和被评述者之间的观点不太清楚。你的内容摘要里有一个写的很有意思,你说了11篇,但后面说“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有10篇”我没找到,所以要慎用。在哪个方面或哪项内容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于何处、何人、何观点。
另外你的绪论,说了这么多东西居然没有注释,何以让人相信18世纪这个基础状态。第2页画了个图表来梳理,但两个关系不太清楚,分两栏,针对观点中可以自己梳理,但是研究方式里不是太清楚,我有点迷惑。社会文本学这些不是研究方式,西方音乐美学介绍与归纳等等。下面我更糊涂,其他针对性观点、整体结构、等等,可能是研究方法。
李亦岚:这个是直接下来的,跟下面没有对应。是第二栏行于针对观点
刘:但研究方法,原理论问题、审美价值、人文存在这些是方法吗?我是这个意思。还有加个H,你既然很有兴趣的引用,但是对这个方法的体系?
李:提及到一点在注释2。
刘:没有说之于你在运用时的具体体现,在你分析时是如何运用的。这一说蛮多的。你提出了这么多,但是没有一个作出处解释和观点来源的说法,这个作为评述者一定要说到实处。综述部分也是有。注释去改就好了,或者是注意到这个问题。(太多了我要疯了记不完啊啊,都是原文)后面你专门用一个我见的部分来写探讨问题,我觉得你前面已经很多我见了,单独提出来的意义不是特别大,从文章结构上来讲的话。
赵:刘老师讲的你有感觉吗?学术规范的问题,观点引用还是要清楚,谁说的、出处在哪里,要注意。
李:好的,谢谢老师。
学号:11130205 姓名:石浩澜指导教师:梁晴点评教师:孙月
论文标题:错综复杂变幻:卡特《为三个乐队而作的交响曲》初探
内容提要:埃利奥特·卡特(Elliott Carter,1908-2012),是美国当代著名作曲家,其音乐素以复杂性、流动性和戏剧性而著称,他的《为三个乐队而作的交响曲》也并不例外。但关于此作品并没有任何中文文献、资料及书籍,目前在国内能搜集到的英文文献和提及此书的书籍也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从表现内容、配器手法、节奏节拍及结构构成四个方面对此曲进行了简略的初步探究。
孙月:你的PPT字太小了,以后字号放大。你的文章字号挺大的,看起来轻松。文字上很流畅,因为这部作品我也没听过,但是从文章中介绍有很详尽的研究,主要关于最开始的标题性内容根据一首诗。这个翻译是你自己翻的吗?
石浩澜:自己翻的。
孙:这个不容易,语法上比较难。还有关于配器、乐队使用做了详尽的介绍,还有节奏也重点介绍。但是我想问为什么没有对音高方面专门探讨?
石:我有点不会,时间有点紧。
孙:有相关资料吗?
石:比较少。
孙:你主要是对创作技法汇总,整体不错,内容比较充分,结语也蛮好的。和传统创作技法还有同时代其他作曲家做了比较很好。我想问一下这个作品几个乐章?
石:不是分乐章,每个乐队4个主题,三个乐队,没有分乐章。
孙:那你认为可以算单乐章吗?
石:我觉得不是简单意义上对结构的定义,我觉得它是卡特对交响曲的创新,不是单纯的遵循传统结构。他就是单纯的12个主题组成,不能说是几乐章的作品。
孙:能交代清楚就好了。演奏长度是多久?
石:14-17分钟。
孙:我认为可以增加两个方面。1.对作曲家主要介绍怎样进行创作,但是我更期待能深入思考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创作,创作的观念在什么地方,什么思想影响到他?我看了段咏的文章,对怎么受到超验主义影响有个具体叙述,这样比较好。还有既然你强调动态叙述,那么希望看到除了对技法的解剖以外,还能对每个部分的听觉状态做个描述,这样会显得不太干涩。可以学习前人做法,比如于润洋老师,他们有分析但是也有感性描述,有音响效果,这个我觉得你有必要进一步写作。
陈鸿铎:我问一下,你第三节,“时间节拍”复杂变化。我看了一下你没有具体介绍,为什么“节拍”前要加个“时间”?是你自己加还是有这个说法?
石:因为我找到相关文献里提到卡特创作中运用了时间性观念
陈:我就问这个“时间节拍”是他自己归纳的吗?
石:不是。
陈:如果没有的话,你需要说明一下,是否需要把“时间”加上去。第三章分了两个小部分,可是织体形态为什么要放在里面?织体形态好像不能规在节奏里讲。另外还有里面一个词,modulation,你翻的是“节拍转换”,你还是别人翻的?
石:别人。
陈:好,但我认为一般“节拍转换”好像直接用shift就可以,所以这个翻译好像没有展现原文的意思。这是个专门概念、专有名词,对于卡特来说可能非常具有针对性,因此用“节拍转换”四个字达不到针对性。是不是可以翻译成这个需要考虑,要不然别人会觉得奇怪。他相当于音高上转调,如果是别人翻的你也需要自己提出异议。好像我们《20世纪音乐》那本书里有这个词,我们翻译的是“节拍转调”,它是卡特特有的转调的意义,借用和声中的转调用到节拍上,这样比较有针对性。
李小诺:还给你个信息。我们一个硕士于洋做过关于这方面节奏的文章,如果还要继续研究,可以看看这篇文章作为参考。
学号:11130206 姓名:石若璠 指导教师:伍维曦点评教师:陈鸿铎
论文标题:从“民族乐派”到“音乐中的民族主义”——试评车新春博士论文“19世纪上半叶德意志的音乐文化与民族主义思潮”
内容提要:本文以车新春的“19世纪上半叶德意志的音乐文化与民族主义思潮”这篇博士论文作为书评对象。首先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与梳理,然后通过这篇博士论文运用的音乐史学研究方法、采纳的文献史料情况、提出的创建性理论以及此篇论文问世后音乐中的德意志民族主义研究中出现的新成果几个方面评价“19世纪上半叶德意志的音乐文化与民族主义思潮”这篇博士论文。
陈鸿铎:首先我觉得以一篇博士论文的书评这样的选择挺好,印象中还没有这样的。讲一下大的框架,昨天我们还在讨论。你现在三大部分,引言、正文、结语,我们昨天还在讲到,引言和结语算不算两个部分。你说中间又分为四点,所以引言和结语不要各占一个部分,就把中间提出来分为四个部分。这是架构的问题。另外在写法上,你的书评实际上有两个重点,民族乐派和音乐中的民族主义,这也是论文中的核心问题,但我觉得你写的有点散。特别是中间的主要部分,特别是一章一章概述太多了。第一章你就只讲他说了什么,我觉得有点多,重点不知道到哪儿去了、不突出了。当然看完以后让我们对这篇论文有更多的了解,但也有点失去了你的中心。你应该把他是怎么说的拿出来评论一下,提出自己的意见看法。一方面你能提出质疑,质疑时又要引一些文献,别人怎么说的,这样达到书评的目的。但是这个第二部分说实话就是概述。但第二部分应该是你自己文章的主体,那你的评到结语里去了,所以感觉力量不够,不是时时刻刻抓住这个问题。按照我的问题,你第二部分一开始就该说关于民族乐派第一个标题,第二关于民族主义书里怎么概括的,不然你这一章一章太繁琐了。你读的很仔细,但写的像读书笔记、又像做概述,所以这是我有点不太满足的地方。
另外当你叙述的时候也常常会脱离书来讲一些话,但又有点不太清楚、模糊,削弱了文章的效果。再一个就是结语的写法,第二大部分已经对四章都概述议论了,可到了结语好像又是一遍遍在叙述。这本书的重点你在结语里应该讲这些以及如何评价的。我看了你的结语就感觉像我们在给这本书写评语,所以在论、评方面没有突出。不管怎样这个选题挺好的,你也读的很好,就是注意抓重点方面。
学号:11130207 姓名:王晗指导教师:伍维曦点评教师:梁晴
论文标题:浅评格奥尔格·克内普勒《十九世纪音乐史》
内容提要:18、19世纪的音乐界涌现出了大量影响后世音乐风格、音乐创作的伟大作曲家。每位作曲家因其所处的社会背景,成长的环境等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特点,笔者对此非常想深入了解一番。在老师的推荐下,笔者选择了思想观念和研究方法很有特点的音乐学家克内普勒的《十九世纪音乐史》
梁晴:你是一位非常聪明也自信的学生,就是你自己觉得我们看你没有你看自己清楚。你觉得你这篇书评有什么问题吗?
王晗: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因为观点很哲学化,讲的话不是一两遍能读清楚的
梁:但怎样才能读清楚?就此浅读。你是第7位学生了,你能看到你和他人的一些问题吗?你是充满自信的宣讲完毕啊。你没看到是吗?我以为你看到了。书评我们在讲义里看到过这个问题了,一年级需要做读书笔记,三年级做述书评怎么做符合大纲呢?不管你讲的浅还是深,你最后没有一篇文献。
王:我确实没有
梁:这个书是哪一年中文版?在你的文章中你都没有说。像石若璠就有很多文献,你为什么没有文献?
王:没有考虑这个问题,我当时只是读了这一本书,还觉得自己没有读透,也没有去找。
陈鸿铎:是你觉得没有需要。
赵维平:你肯定有其他参考。
梁:在2004年的交响上,有一位历史理解音乐的道路——读xxx有感。如果你不知道的话是一个很大的欠缺。还有你文章中对诺顿断代史你都读了,而且这个还是你跟严敏所读的不同,非常好,但这个需要进入你的文献。你根本就没有把这个论文当作一回事。你的行为连一年级都不如,我是很严肃的跟你说。还有你的论文摘要写的也不是你的内容,你可以去看下严敏的文章,你的摘要不是内容,是你的写作经过,包括你的文字非常口语化的文字很多。你没有页码,结尾说道19世纪音乐史,拜托你要有书名号。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为笔者...,拜托这位不是只为你描述发展历程,你坐在上面,是说浅读,但你不是要求我在浅评。你写的奥地利,我查的东德。你读的那本书上也是这样介绍的。其他的像陈老师评石若璠的一样,你的结构,用马克思主义史观来分析非常好,你讲的也是不错,但你是作为介绍,并且重点在讲他和贝多芬,所以不仅是贝多芬,你看到的也要做一些介绍,不然你说了这个道理,但呈现的却很片面。还有贝多芬里头你的确有对比,所以题目是克雷普勒以他的贝多芬,那么不仅是他的,还有其他人的贝多芬。所以怎么把这些东西比较合理和有说服力的写出来,这个还是需要花一些功夫,还需要一个比较好的治学态度。
学号:11130208 姓名:奚嘉玲指导教师:郭树荟点评教师:张玄
内容提要:常州吟诵是常州地区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夜市中国古代诗歌吟唱形式流传于今的重要见证之一,包含了中国语言、文化、音乐的多重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对吟诵历史发展的梳理,结合前人的研究对吟诵进行释义,解析常州吟诵研究中最为重要的两位学者的研究,及对比今吟诵音韵、平仄变化等因素,探讨常州吟诵艺术的存在特色。
张玄:不用紧张,不是用吟诵的方式就行,选题不错,介乎于语言与音乐之间,语言的适度夸张,选题很好,可以继续做下去,可以作为毕业论文,行文中,不错,因为,去独立很多的东西,交代的也比较清楚,1、常州人、采风了,为甚么不把采风的工作体现出来,要把它写进去,清晰的看到。2、关于吟诵,照顾到音韵学方面,作为音乐学讨论,同时要有跳出来,题目是多重探析,多点角度,谈到腔词关系,与诗歌的对映的节奏上的、调式方面的特点,未必仅仅是一个高一个低,可以更进一步的作,时间有限,客观的,可以从音乐学的角度,更为丰富。再由就是,关于吟诵调来说,其文化意义远超于其音乐价值,深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资料遗留。博士论文采风的时候,觉得常州人民的文化自觉,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博学传统在这个地方得以保存。文章中引用清楚,但文章中要有引号,目录里很清楚,正文中不清楚。
赵维平:小的地方,发音的东西,12页,有些符号,让别人知道。元音有区别是吧,文章中要说明。你发发看,前面和后面的区别。元音,你发发看。文章中要有交代。16页上,513这些东西。文章中说明。
奚嘉玲:按照国际音标,有变化。声母的区别,赵元任先生,五声标记法。
赵:平长仄短,和普通话有什么区别
奚:有一样的地方。
赵:那由什么意义,一般吟诵都有,特殊性在哪
戴:先看的赵元任的数码?
奚:我去读的书,参加吟诵学习班。
戴微老师:写成这样真的是很好。对于我们音乐学人,探究到这里。可以继续深挖下去。
学号:11130209 姓名:徐鹤绾 指导教师:郭树荟 点评教师:于韵菲
内容提要:本论文以《诗经·国风》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160篇《国风》逐篇分析,主要从其句式结构以及其韵脚的用法进行了梳理归纳,并以国风的地域性角度出发,例举了不同国风在句式结构及用韵上的特点,力图阐明《诗经·国风》在结构上及用韵上的音乐性,及其体现在这些音乐语汇上的地域性特点。
于韵菲:我觉得这片论文是沉甸甸的论文,虽然你有27页,但是是上面打印,内容也是沉甸甸的,这篇文献,与其他同学来比,其他都是综述、述评,你这已经是论文了,你用了音韵学,地理学,形式上非常精致,细节上非常好,五个附录,古文献和15国风的位置,可见花了很多心血,你的内容,也有很多的发现,4页,你把国风当中的句式,你是在杨阴流的扩冲,由此而来,双刃剑,另一个问题,总结的很好,可以在前沿的后面,真正的论述前,加一个有关国风前人研究的概况,现在取得的成果,加上这个更完美。文献综述这块作的好的话,会更加扎实,哪些是前人作的,哪些是你做的。用换头和换尾非常好,又这样的意识,在低5页。和传统音乐提炼的很好。你自己的总结非常好,太棒了。
徐鹤绾:恩,是的
于:13页,标题上,17页句式结构,18页,国风手法,这里和你第一大块题目
徐:题目上有重复,第一部分是概念上,第二部分是提炼的。
于:可以整合一下。17页第7 行,这个是你的统计?
徐:是的
于:那你要加一下。还有小问题。9页,最后一个支部的支。15,注释那逗号,第8页,缺文献8 。总体是高质量的学期论文,可以再润色可以发表。
赵维平:特别是用韵,是中国音乐史上突出的问题,有固定的用韵,中国音乐的记谱法,文学界也作了很多,音乐界也再作,你自己会不会有体会,你看了要吟,非常早,这一时期史怎么样的,你现在还是再文学界。将来我们很期待,不同的地域,用的什么方法,长韵是什么方法。你还是再理论上,地域不同
徐:我是按照声调,
赵:还是理论
徐:满多文献,叠词,入声,偏下的,直接终止
赵:复旦大学很多老师,还是会吟唱,地方语,有其对古代诗歌的云长方法,也希望把这个诗句体现出来,将来的焦点是在这个地方。
学号:11130210 姓名:杨婷婷指导教师:萧梅 点评教师:戴微
内容提要:本文以中国双面细腰鼓作为梳理对象,以收集文物类细腰鼓的不同图像以及仍传存于民间的细腰鼓资料为基础,并参考乐器分类法,从形制入手进行归纳和描述。并基于分类,进一步描述不同形制细腰鼓在年代和地域流布上的特点,以图呈现中国双面细腰鼓类型于分布的宏观面貌,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照。
戴微:文章仔细阅读好几遍,个人而言,交流一下,形制分类等很实用性的分类,对我有用,这个部分,是的文章体例,语论文的比例不符合,小标题,有点向分数,分类是自己分,还是有参考文献,还是在现有文章情况基础上进行变动。
杨婷婷:文献中没有分类。是我自己分的
戴:建议把2去掉,制作材料和演奏方法,第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把这部分去掉,就看上去像论文了,题目很大的,双面腰鼓,把一中的123变成大的部分,最后是分类过程中的大问题。再有一个,前面对资料的分类花去太多时间,第三部分的内容再展开一下,就不错了。观点再第一部分有体现了。
赵维平:同意戴老师的说法,对题目进行限定,研究对象要清晰,形制分类,材料演奏方法,局限性,其实还有范围,地区,时间范围,出现时间,中国固有还是传来的,自己要有主张。感觉不全面,有点问题。分布是什么理由,你是怎么点的点。
杨:地图上没有,文章中有写
赵:短腰长腰是距离的问题,中间是细腰鼓,你选则的理由
杨:根据几本书,文物大系,
赵:附录一
杨:举了几个例子
赵:鼓的形状描述出来,附录一里面鼓远远不止。不是中国的鼓,新石器时期,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鼓,
杨:双面拍击
赵:哪个时期
杨:新石器时期的是陶鼓
赵:这个东西比较难,东西比较多,最重要,看到事物归纳。
杨:都去找的图片拍下来。
学号:11130211 姓名:杨怡文指导教师:萧梅点评教师:赵维平
论文标题:中国抱弹鲁特类乐器分类
内容提要:本文以中国抱弹鲁特类乐器为研究对象,通过总结前人的乐器分类法,以及整理关于抱 弹鲁特类乐器的数据资料,从而归纳出适合于本次研究对象的分类法。文章主要分为绪论、分类方法及依据、中国抱弹鲁特类乐器类型解读、反思与提问、结语五个部分。绪论对抱弹鲁特类乐器的概念界定、文献来源、研究状况、研究方法等内容进行了梳理;第一章从宏观 的角度对分类思路进行了说明;第二章从描述和分析两个方面,对我国的抱弹鲁特类乐器的 形制、分布情况进行论述,并对其间所呈现的问题进行了说明;第三章是作者对此次学习乐 器分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反思;结语是此次笔者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与体会。
赵维平:今年进步蛮大,从文章来看,很有热情,做好学问的基础。非常详细,花了很多功夫。首先,题目,为什么翻译成鲁特
杨怡文:琉特是西方的,鲁特比较好
赵:150余种和150余个,区别很大
杨:150余个,写错了
赵:分类准确度,再深入,分类法,阿拉伯分类法,你的分类和别人的区别。再这个基础上,他有它的道理
杨:它们分析的浅
赵:这个很难做,中国八音分类法。分类法的意义,将来对大家提供什么思路。什么使用场所,整个汉族没有的,后面也是这样。研究进一步明确,下学期再做细致。你在制定音乐界的法律条文。
学号:11130212 姓名:张晨婕指导教师:梁晴 点评教师:邹彦
论文标题:“旋律,并非只是哼唱的曲调”:科普兰交响曲中主题特征及其精神性解析
内容提要:作为第一个竭力探索并践行本土风格的美国作曲家,阿伦·科普兰总能在结合传统与现代的情况下对作品进行鲜明的“美国化”。但尽管科普兰活跃在一个充满新奇、怪诞等多种风格的20世纪,他也从未忽视旋律在其作品中的地位,他对旋律的理解,广阔而深远——“今天的音乐大部分都是旋律性的,但不要忘了旋律写作的概念已经改变。”[1] 科普兰对现当代音乐旋律的诠释,自是耐人寻味的,而这种宽广又深刻的魅力也很鲜明地体现在其四部交响曲的创作里。本文将针对科普兰交响曲中的主题,分以下六个部分进行分析阐述及精神提炼:一、器乐化旋律轮廓;二、节拍中的不变与多变;三、气息宽广悠长;四、主题材料的投射;五、音乐进行中主题存在及变化;六、主题中的美国精神体现。
邹彦:他写的是四个科普兰的交响曲,题目比较大,不容易,有些问题我们一起讨论下。文章中,体现不出以前的研究现状。阅读情况,文章中体现不出。哪怕格罗夫词典对主题旋律的解释。你所总结科普兰的旋律特征,共性太强,,不仅仅可以用在科普兰,可以套到很多作曲家的创作中去。比如你提到了他对于三度四度的喜爱,其实在很多作曲家包括浪漫主义中也非常多,并不能看到是科普兰的特征。还有你说的三度四度是器乐化的旋律…
张晨婕:老师,这里我说的器乐化旋律主要指的是大跳,不是三度四度。
邹:那我们就说他的大跳好了,你的论文题目又是旋律并非只是哼唱的曲调,那到底是可唱还是不可唱?
张:就是一定要唱也是唱的出来,但是人声作品一般不这么唱。
邹:那是,一定要唱也唱得出来,十二音作品也唱得出来。还有你文章当中有些概念用的太多了,比如你写的是二十世纪的东西,是美国的东西,又提到美国精神,那你又提到传统的东西,你如何在叙述中找到一个突出的东西,要表达的东西,而不是每个都兼顾,但又好像没说清楚。最大的问题就是你的小标题,对于科普兰也合适,对于伯恩斯坦也合适,可能对于欧洲一些作曲家也合适。还有就是分析上的问题,你第3页的第一交响曲的主题, mi-si-mi-sol-mi-la就是以mi为中心,就是我们说的某种复调式旋律,它突出的某些音是不一样的,实际科普兰想的音就是si 、sol、la、si,你也提到了这个问题,但你没有把它放在这个特征来写,如果这样来看这个主题其实就不是跳进的,你真正把它的骨干音连起来看的话。而这个主题真正有意思的是第七小节还原sol还原si出现了,但你并没有把它下方的和声列出来,你就不知道他的和声是怎么走向的,而且它最后还原re到了mi上,也就是没有按照导音半音到主音,而是把导音降低了,我觉得你过于注重表面上音符之间的关系,而没有看到它为什么会呈现这样一种关系。还有一个就是你ppt也列出来的一个图示我觉得没有意义,你把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的主题连起来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说明它是个拱形?但严格来说它并不是个拱形。
张:我的意思是它内在是一个拱形的结构。
邹:但是内在也不可能,比如说我把《命运交响曲》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连到一起,但它本身没有办法连到一起,你怎么能看到他是一个拱形呢?然后我把第三乐章连到第二乐章?第四乐章又连到第一乐章?
张:这只是一个图,我并没有表达想把它连在一起的意思,只是想清晰地看一个布局的问题。
邹:其实你看布局的问题要一个一个主题看,这四个乐章的主题把它连起来是没有必要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你前面一二三四五部分说了主题材料、旋律等,最后第六部分把它归结到了美国精神,这些到底与美国精神有什么关系?
张:首先我先说一下前面老师您提到的一个很共性的问题,我是先把他能看到的问题先列出来的,然后再根据他最有效的特性总结它的美国特点。
邹:我是对科普兰比较不了解,但我真的是想知道科普兰旋律中到底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他不仅能用于哼唱?还可以用于别的东西?还有你25页的谱例,长笛声部与弦乐声部其实就是个两个声部的对比复调,如果把它归为科普兰的特征,进而推断它的美国精神似乎不是那么有说服力。最后一个结语为什么要说是“结语”,说“结论”不好吗?
张:这个是固定格式。
邹:最后你参考文献中格鲁夫的词条要把词条作者写上去。词条中不要用书名号,用斜体。
学号:11130213 姓名:郑韵指导教师:伍维曦点评教师:李小诺
论文标题:《19世纪钢琴音乐》书评
内容提要:19世纪是一个宣泄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优秀的作曲家、钢琴作品遍地开花,在今天,研究这批优秀作曲家和作品的著述也层出不穷,然而,19世纪的钢琴音乐是否真如我们所想的一样?钢琴在19世纪是占有怎么样的地位?在这样奇幻的年代,音乐市场变得繁华无比的现象,这个现象对19世纪作曲家的创作生涯造成了什么影响?还有那神秘的异域风情,又在那时的音乐界掀起了怎样的风潮?本学期笔者寻来研究19世纪钢琴音乐的著述之一《19世纪钢琴音乐》进行精读,从而对19世纪的钢琴音乐进行新的认识和研究,写成这篇书评。
李小诺:针对瞿风翻译的这本书,你主要是评述了他的翻译。主要是一个问题,梁老师也说过。作为三年级同学来说,写一个硕士论文的书评,在量上是否够?在一个问题,就文章的内容看,不太像是一个书评,比读书笔记多一些内容,感受比较多,评述比较少。第一部分概况中把一些书章节中的一些基本点拎了一下,也说了是谁写的,但没有说到本章的内容和观点,光看你的文本是看不出来这些的。第二部分本书理论视角和特点,社会文化考察的、历史叙述的和音乐分析,社会文化的视角我认为是一种生活场景,但作为社会文化来说书的内容远远不至于这些。历史叙述类,你的问题与前部分没有差别,你主要是说了钢琴形制而归为历史叙述类是有问题的。音乐分析类,我认为你没有抓到书的重点,并且书的内容远远不止这些。结语部分,应该是以评论为主,但是感概大于评述。你只是提出了一些问题,但并没有解决它?这本书带有批评性的。你的态度是同意他么?
郑韵:是的。
李:而且你文中这个语言不像是书评,而且对于这本书比较的文献不够。文字上、行距上、脚注、尾注都有标准,但你的文章太粗糙了。
学号:11130214姓名:朱冠谕指导教师:伍维曦点评教师:
论文标题:浅议苏联音乐史的编纂方法——以《苏俄音乐与音乐生活》和《苏联音乐史》(上卷)为例
内容提要:鲍里斯•施瓦茨的《苏俄音乐与音乐生活》(上册)与黄晓和先生的《苏联音乐史》(上册)都是对苏联音乐史进行深入写作的著述。本文对两位作者及两本书的框架进行概括,并且对两本书的相同点、苏联音乐史编纂手法的特殊性以及两本书写作手法上的一些不同进行对比及浅议。
黄婉:这个题目是一个挺好的挺新的题目。从编撰的方法和思想方面去看两个同类的书籍,视角是非常新颖有意义的。通过这些编纂的体例看到叙述上的历史观,有一些挑战的。提出历史观的问题,需要你去大量延伸性的阅读,内容上不难但观念上实际上是难的。14页之后就没有参考文献,这个是缺少的。你文章中的思路还是很清晰的,看你的文章大点中的小点是需要改一下,细节分析做的很好,具体的事件让我觉得很有条理。接下来提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如何理解苏俄生活与音乐生活四个字?
朱冠谕:我认为这两本书最大的不同就是体现在这个上面,黄晓和是比较严肃的类似于音乐通史类型,会有客观评价,包括对一些作曲家和作品的分析,但施瓦茨的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了解苏联音乐生活的情况,从某些角度上来说是当代史论的感觉。他写作的时候还是加入了主观的情绪,不是很严肃的通史类型的,描述事情上比较有自己的观点。
黄:但音乐生活和自己的观点的多不多关系其实不是很大吧?所以我觉得音乐生活是一个重要的核心的概念,你其实需要一定的梳理。他为什么选择这些事件?叙什么事?他其实是一个编年的、叙事的逻辑以及它的个人立场和音乐生活的这个观念,但你没有提炼出来一些重点,书的题目中其实告诉我们的立场。第二个问题,第三部分题目是浅议苏联音乐史的基本方法,但你后面谈的是编纂方法与历史观,题目不是很合适。还有里面的一些小体列有点问题,史学观需要提炼事件,体例需要从中去抽取。你需要把其中的观点抽取出来作为两本书体例下的来纳入这样的一个史学观中比较好。另外就是参考文献比较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