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本科三年级论文综述(学号1112020911120212

     

    一、孙懿凡  11120209

    论文题目:《道乐考略稿》及陈国符学术理念释析

    内容摘要:但凡涉及道教音乐,都不得不关注到陈国符的相关研究和成就。因此,选取其道乐研究成果的代表著作《道乐考略稿》作为了解陈国符道乐研究的缩影,以集中探究的方式关注其背后隐藏的学术理念与价值。

    关键词:陈国符;《道藏》;《道乐考略稿》;学术理念

    老师点评:

    金桥:很高兴能够分配给我这样一篇文章,让我能够学习一些新领域的知识。首先呢,这位,陈国符,他的这个,这些研究啊,你认为他的这,一篇论文也好吧,还是他的其他的是否是属于一个音乐学研究的范畴呢?就你所看到的这些文本而言。

    孙懿凡:我觉得不太像是我们音乐学专业研究的这个范畴。

    金桥:那么,还有所以后面这个我就想到了这个很有趣的一个问题,因为这个人他并不是一个音乐家,是吧?他是个化学家,应该是属于科学家的这个范畴,就是由这样一个科学家来从事这一类的研究,你觉得他会有,有哪些长处或者不足呢?

    孙懿凡:他的长处就是我说的他会比就是所谓专业的音乐研究学者他会有他的客观性和中立性,以及他的切入的角度会比较特殊一点,因为像,就是对于道乐研究早期的,就比如说像杨荫浏,他们主要写作的研究就是对于道乐的曲谱的一个整理,但是陈国符在当时那个时期,他就是,会另辟蹊径。

    金桥:他基本不涉及曲谱对吧?

    孙懿凡:对,他后面有。

    金桥:就是在你说的这篇文章里是吧?

    孙懿凡:对,这篇里有。他就是从他早期的研究主要是从历史梳理的角度,他会跟专业的不一样。

    金桥:很好。那个你在第三页上面有一个陈国符的小传,这个小传我很感兴趣,然后呢我也仔细的想读,但是呢我读到了第五页发现这个小传结束了,可是呢我总感觉他的生涯还差很多一段你没有把它写出来,你写到了他的哪一段呢?所以就,戛然而止了,使我感觉到意犹未尽,很想再读下去,比如说后来在文革期间,在后半个世纪啊,都继续从事了哪些研究等等。还有呢,你的这个小传里面啊,你看,如果写一个传的话,不管是小传还是怎么样的传,你只有一个年表,1914年他的出生,从这个出生以后你就再也没有列过任何一个年份,这是非常模糊的这样的陈述啊,就是如果你要想要写,下次再写其他的人物小传的话,那么他在什么样的年份,干了哪些事情,肯定应该要交代清楚的是吧。而且,这个,你也不能只写半拉,它的那个,我很期望能够看到一个完整的,他的那个小传。好,还有一个想跟你探讨一下呢,在你的那个20页,在这个20页里面呢,你这里有一个注,这个注是第41号注,是有关于这个法曲的,你上面写的是唐玄宗时期道教专有的名词,但是你没有写这是谁写的,出于哪里,哪些地方,是不是你自己定义的?

    孙懿凡:不是。

    金桥:那么是谁这么说的?因为这么说,看起来是有点问题的。这个法曲啊,首先,它不是唐玄宗时期的一个专有名词,它之前早就有法曲了。

    孙懿凡:对是有法曲,只是它在唐玄宗这一时期它法曲主要代表是道教乐曲。

    金桥:在这个时候也不能说这个实际上既有佛的,也有道的,它是一个那你并不能说这个只是一个道的,而是你的这个综述方式啊,很容易他人误解,加上你又没有给出到底是谁这么说的,会更加令人疑惑。

    孙懿凡:好的,谢谢老师。

    金桥:所以呢,下次你再作这样的注解的时候,一定要再谨慎一些,好了。

     

    二、谭思婵  11120210

    论文题目: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朱践耳《第十交响曲江雪》之音乐分析与人文解读

    内容提要:《第十交响曲江雪》(依据柳宗元的诗<江雪> )(以下简称《第十》)——为录音带(吟唱与古琴)和交响乐队而作(作品42号)是作曲家朱践耳创作后期具有代表性和总结性的经典交响乐作品。《第十》以唐朝诗人柳宗元(773——819年)的名诗《江雪》为构思而创作,诗歌用以吟唱的形式呈现,且在作品中引用了古琴曲《梅花三弄》,古诗吟唱与古琴演奏预先被录制成录音带并与交响乐队合作。笔者首先对朱践耳《第十》这部交响乐进行音乐实体分析,继而引发对作品精神层面以及意识形态和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技法结合与朱践耳的创作在当代意义的思考。

    关键词:朱践耳;第十交响曲;江雪;梅花三弄;自由十二音;合一法

    老师点评:

    孙国忠:好那么我来点评,首先要说一点就是你的这篇学期论文,我认为是一个比较好的论文,应该是属于比较好的,我说你比较好呢,是因为它很规矩,很规矩,它的这个部分的构架清清楚楚,有关叙述的一个交代,分成了两个大部,不管是从构架也好,表述也好,都让我感到惊喜,让我感觉一个肯定,那么接下来,我就带着一个稍微高一点的要求呢,来对你进行一个探讨。

    因为三年级我们大家都知道这个很关键的一个,一个转折点,要进入四年级了,高年级了,我将对你有一个很高的希望,从这个角度讲呢我就希望比如说,刚才金桥老师也说的,我觉得第一个呢,是第一个是有关《江雪》的学术研究是吧,这是个交代是吧,这个我觉得也是蛮好,但是呢,我感觉,以后,也可以换一种写法,就是把这个学术不要三个分成一个部分,你可以把这个部分呢融入到就是说,你的探究当中,就是不要这么死板地交代一个学术的一个研究情况。我觉得这个作为一个习作的过程,其实我觉得以后,更加渐入到一个比较高一点的层面的学术写作,可以把这样的一个学术的,一个研究的过程,渗透到自己的叙述当中,尤其是通过脚注,通过脚注的办法,然后你谈到什么问题,跟谁有不一样,你可以把他的问题提炼出来,在脚注里面说明,所以你看那个学术丰富的学者啊,他的脚注是非常丰富的,比如说韩老师,他的脚注特别丰富,你可以学一点,当然你也可以学学我。脚注是一个很好的,一个,在正文当中,有些东西需要讲述但是不那么方便,但是我们通过脚注,来大量地表达,好吧,我觉得这是一个,上升到更加高层次的一个,写作的规范,我没有否定你的这个方面,所以是一个更好的办法,可以开门见山地解释一部作品,不用再去交代一个学术的过程。

    还有一个问题呢就是说关于第一个大部分的一个观念分析呢,这里就可以看到一些曲式结构,音列问题,配器问题是不是啊?这当然都是抓了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其实还有一个办法可以推掉这些面的以后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抓住一点就可以,比如说,啊这里所谓的配器问题,我就觉得作品方面它是一个亮点,它首先家了一个人声,是不是?然后加入古琴。这两个都是通过磁带,放在里面的。那么你也知道,我也搞过朱先生的研究的,我和朱先生有过通信的,这些通信我都保留在那里的。若干年以后我会把他给我的这些信贡献出来,给那些收藏家们。但我说一下大家也可以了解一下包括你也可以了解一下,他现在的学术资料他的一些档案音乐,他都贡献给了上海图书馆,不在其他地方,不在上音,他以前还想到过给上音的,后来他自己,有很多的想法吧,不那么高兴,那么他就把他全部的资料都贡献给了名人档案馆,就在上海图书馆里面,我最近刚去过,为什么呢?因为前一段时间,朱先生要接待一个美国的学者,他要我去上图看一看,但是呢有点可惜,它上图啊它毕竟是一个公众性的一个档案馆,它的分类也有问题,这个在我看起来特别可惜,这本该在我们学校,给他们弄去了,那朱先生签了协议了,那朱先生不给学校,直接给他们了。所以这是一个可惜的,当然我也给以后的学者说一下,以后要作这方面的学术研究呢,就知道很多资料呢都在上图,都可以查的,可以到上图,这个,每个人都可以查的。所以我就觉得,刚才提到这个,上次我跟朱先生通信的时候,他也提到一点,他就想到要用一个男声,我记得我当时给他写乐评的时候我还给他推荐过一个人,他当时朱先生出发点是一定要用男声,要有一定的力度感,这个他要用那个表达到位,他要诉那个诗歌啊,所以他现在听这个录音啊,他这个整个的这个感觉啊,特别好,他把朱先生的很多韵味,音高很模糊的,他都能达到这个位置,所以这个录音非常好,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成功的一个,朱先生的构思。那么我为什么提这点呢,实际上它的一个方面啊,就可以很好的看出,并不一定要曲式结构啊,讲讲呈示部啊,这个呢,作为习作是可以的,但是有时候我们到了一个比较高的一个写作的时候啊,往往就抓住一个最有特色的一个东西,把它给表达出来,可能会讲得更加好,这是我的建议,好吧,第二个建议。第三个呢就是你后面有一点人文的思考,是吧,我的感觉呢就是说,啊,也是提到了,关于他的自我意识啊,当代性啊,那么我刚才在跟金老师聊,像你的第二部分,好像和第一部分结合得不太紧密,好像分开了,那么第一部分呢是所谓的音乐分析,后面是结合思考,都有了,那么该有的都有了,我想象到的重点也抓到了,但是你这两个结合在一起呢,好像不够,所以我也给你一个建议呢就是这个写法呢,也可以换一个写法,你就可以把人文思考,和你的音乐分析啊,放在一起,在讲这个音乐分析的时候,脑子里就想到,它的这个表达内容,所以同时就可以做全了,所以我认为如果这样写的话呢,这个作文就不是这个构架的,音乐分析,人文思考,把它们糅在一起,可能有另外一种,逻辑的思考,那个时候,可能我就觉得,这个文章构架高一点,啊这是我的一个比较高的一个,期许,我就讲这些。

    韩锺恩:我呢非常赞同孙老师的,一些建议。那么面面具到地分析这部作品呢,有些东西别人也可以做,他最独特的当然就是,我不知道他当时写的时候有没有一种封笔之作的那种感觉,确实在最后面呢没再写作。

    孙国忠:韩老师啊我突然忘问她一个问题就是,我讲刚才这部作品的时候刚才没讲过,其他前面九部你熟吗?

    谭思婵:我都有听过。

    孙国忠:那你回答我一个问题,除了这首你比较熟的,你最喜欢的,前面一到九部,你有什么自己的偏好吗?

    谭思婵:嗯偏好……

    孙国忠:或者是你还喜欢哪一部?

    谭思婵:我觉得打击乐的那个,全是打击乐的那个,还有第四。

    孙国忠:第四?

    谭思婵:对,还有,还有全部是打击乐的那一个。

    孙国忠:那应该是第八。

    谭思婵:对,第四是有,也是有那些民歌。

    韩锺恩:那是第六。

    孙国忠:那我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呢,就是因为,其实,朱先生的这个交响曲呢,他也是写了十部,是吧?这些事他创作的一个过程。他我自感觉我跟他还是有些交流的,他是,越到后来,他想的越来越深,前面两部啊,还是有点他以往的,讲人格的,就是他所谓的啊反思啊,就是当时张志新啊对这个烈士的怀念啊什么,他依然在第一交响曲里面有所写,包括第二。第三第四,第三的时候呢,有点到民俗,到西藏,往那个上面来了,第四呢我觉得是他的那个转折点,第四是一个转折点,啊越到后面,我觉得越,我可以这么说,第十,是一个高峰,真的是高峰,啊,他对这部倾注了很多很多,他的,最后的想法,刚刚韩老师有没说完的。

    韩锺恩:这个我也同意,但是我自己呢感觉,朱先生写交响乐已经是一个年龄很大的人了,他从写交响曲呢,实际上是因为他从苏联回来以后,他找到了他语言表达的一个点,他从音响上,应该说越来越成熟了,还有从思想上,他越来越想借助这个来说明了,所以刚才我觉得,在关于人文这部分啊,孙老师建议呢,是跟音响配合起来,其实朱践耳的人文,实践这个东西啊,一下子可能蛮难发掘的,他前面有一个地方我觉得你抓到了,就是关于的概念,你想朱先生他从革命队伍出来,最后是一个共产主义,还原到,当然是。他人生温文尔雅的,但是他的心里寄予的东西,他必须借用花脸出来骂人的,我是这样想的。

    孙国忠:韩老师讲的完全对,为什么呢,他有很多他的,非常非常独特的想法,像《唱支山歌给党听》、《学习雷锋好榜样》,他是从写这样的作品开始的,还有以前的一些,解放战争的一些歌曲,但是到了晚年,尤其到了文革以后,他的思想有很大很大的转变。好了,那就这样。

    谭思婵:好的谢谢老师。

     

    三、余亦舒  11120211

    论文题目: 吸纳破格

    ——浅析京剧麒派的时代意义

    内容提要:周信芳是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同时也是京剧麒派的创始人,长久以来,由于他颇具代表性的杰出贡献,一度被认为是海派京剧的一面旗帜。本文就周信芳出发,试图探讨由他创立的麒派京剧在当今社会中的时代意义。通过对先辈学者的研究整理,周信芳本人对于角色行当的贡献,以及周信芳在剧目演绎上的吸纳破格处理,将麒派流派特点相对全面地把握。然而麒派艺术这样代代相承,不同时代对它又有着怎样的读解?笔者由创始之出谈及师承,又从对兄弟剧种的影响谈到其他艺术门类的解读。继而引发笔者从自身角度以当代眼光看待他所具备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周信芳;京剧;麒派;海派

    老师点评:

    刘红:好余亦舒这个文章呢,我是从道教看的,就是从你的依我见开始,就是你的一些部分,那么第24页呢讲的,我就觉得用你的原话说就是一个在西洋乐中泡大的,然后呢,有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感悟,想来一个了解在京剧。整篇文章看下来呢就是,看得出来还是对周信芳以及京剧的这个文献的了解,以及周信芳本人的,一些在京剧上的一些作为,有一些了解。那么我唯一就是觉得在肯定你作了比较细致的一些乐评和理解之后,还有一些问题我就是不太明白,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你花了最多力气的,音乐分析的这部分,我比较有兴趣的是,你是借用了综合分析,所谓总和分析呢就是既借用了既有的,对它的唱腔的分析,然后再作出自己理解性的介绍呢?还是你自己独立做的分析

    余亦舒:完全是独立分析

    刘红:那如果你真这样的话,那我就觉得,你这个文章下的力气应该要好好的表扬。

    余亦舒:等于这四篇唱腔,等于是先,那时候也是很痛苦的,先从头到尾把它给一句一句地挖出来,挖出来后再放到等于是我定的唱腔润腔板式还有咬字当中,再一个个往里面塞这个样子的。然后我是全部做完了,因为我看过那些人家做的那些文献,我觉得他们想要的并不是我能够提到的,我还不如从头到尾一个字一个字地这样分析下来,把东西写细一点。

    刘红:好,非常好,为什么我会提出这么一个想法呢,就是在前面你由一点都不懂京剧,然后不仅了解了京剧,还了解了麒派,还了解了麒派的代表人物周信芳,在整个介绍的过程中啊,就是我昨天在评一个同学的时候说过,我们写这样的文章的时候,自我的角色,一定要写的清清楚楚,就是交代你是如何进入资料的,资料里所占有的位置和时间关系你要交代清楚,要不然我都认为,整个周信芳的艺术都是你余亦舒总结出来的,这个既不能贪污,又不能舍本,这是我一个通俗的说法,又不能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那么自己的东西呢,又舍本了,没有交代这个是自己做的,你比如说,你在前部分把自己的部分交代清楚,哪一些,是吸收了人家自有的研究,或者是认识,那么越后面自主的分析呢又不舍本,就是我是如何进入到这个唱腔的聆听,分析,如何分析,用的什么技法分析,这样你的文章写的又生动实在,又具体,避免这种,所以呢这点呢我又表扬,但同时呢又存在这样的缺陷。第二个呢你文章的有些部分,你感性的东西和你文章主要要表达的部分有些脱节,比如说,你想讲的是吸纳破格,要我的理解,吸纳无非说的是海派,以麒派为代表的海派,那么是海纳百川的综合其他很多因素,就在我们上海,出现的一个文化,但这个里面交代的不多,所以我不是太足够或者是不是太明显地,可以从你的文字中找到,何之为吸纳,那么中间的有几个小的部分,因为这个吸纳,可能,我的猜想,是根据你的,在第5页所讲到的所谓分裂和合并的这个关系具体来讲,分类呢我恰好认为你写错了,它是个合并,就是你这个里头写的这个花山哪怕不是分裂出去了,它是合并而产生出来的一个,小的文章。

    余亦舒:这边我的理解的什么是分裂,我有跟张玄老师谈论过这个问题,因为我也不知道,到底什么叫分裂什么叫合并,这里我认为的分裂,它是比如说旦角,旦角如果当初只有花旦,青衣和刀马旦这三个的话,它分裂出了一个新的,我是这么理解的。

    刘红:合并分裂出了一个新的。

    余亦舒:对。

    刘红:那么我的理解呢,你的两个主题有点走题在哪里呢因为吸纳呢集中在讨论它的海派代表,集中在讨论它的一个海派精神的,一个章节,而所谓的破格呢,那我是坦率地说文章的表述呢,不是特别充分,因为我知道,你是想把破格放在我们一般地认为周信芳呢,他主要的一个特色就是性格化,他的唱腔的一个性格化。所以这个破格呢要在你的文章里面,要理解的比较好。那么说道这个海派的理论呢我是觉得有点不过瘾,就是在那个吸纳的那个里头不过瘾,我们提出任何一个见解也好,一个认识也好,应该还是要把它放在一个具体的一个现象当中去说,即便这个现象来自于人家的一个观察,分析,或者研究,也应该是把它纳入到,你自己消化的了的,这样一个前提之下,所以呢我呢还是这样,充分地肯定你在这篇文章上,作出的努力和认真的一个学习态度,但要注意一些细节的一些表达东西。

    余亦舒:好,谢谢老师。

     

    四、朱胤纲  11120212

    论文题目:结合客家人文,简析《土楼回响》音乐元素的组建及宏观结构的构建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将刘湲的交响音诗《土楼回响》的各乐章进行分析,各个乐章的特点,以及笔者个人对于响应乐章结合客家人的历史进行主观的理解。第二部分是以图表的方式对《土楼回响》个乐章所出现的音乐元素和音乐素材进行罗列,以及作品中所出现的几个具有民族性的主题,笔者寻找到了期所对应的客家山歌原型,并进行了对比分析。在这一部分的总结中,归纳出作品中的对称性交错叠置性,并于客家的土楼建筑进行类比。

    关键词:刘湲、《土楼回响》、客家、客家山歌、对称性、交错叠置性

    老师点评:

    郭树荟:那个首先值得肯定的是朱胤纲这篇文章写的比较简练的,而且从你的整体的文章,你的做派可以看出来,能感觉到你的情感在里面的,这些都是好的地方。首先你对作曲家呢,你哪怕来一个大脚注呢,对吧,虽然她跟我是同学了,但是其他人也不太了解。第二呢,我觉得《土楼回响》几几年的?什么时候首演的?

    朱胤纲:2001年,2001年的11月份。

    郭树荟:对,你当然很知道,但是我们现在看你论文呀。而且它的编制呢?对不对?这是最起码的,整个乐队的编制啊,包括它以前的演出啊,包括它的首演啊这些对你而说都是蛮重要的。其次就是你的两个分析,你第一个分析呢,你的小标题叫做《土楼回响》各乐章,你第二个标题呢,叫做《土楼回响》各乐章的音乐分析与整合,就是你说说看这两个东西你到底你想说什么,我当然也看出来你的意思,第一个你是想把它主要的意思大致的立意介绍一下,对吧?第二个你是想把主要的素材用在里面,第二个你的小标题,太粗糙了一点。好,另外,就是你所有的,你的这两个表格,做的很清晰,也很有意思,然后我就在那对,第一章呢,还能对得上,好,你的素材一,就在底下,是吧?好,到后面,你看看,第一我得反着,到后面基本我都得反着。

    朱胤纲:主要这个表格很长的,到后面就接进音响了。

    郭树荟:好这些呢,就是在这个表格上呢,非常有问题。那么另外呢,就是在分析那些东西的时候呢,我个人觉得呢,有些文字写的有进步,对你这个作品。但是你看你在前面一段,在松江码头,我也不知道是哪个松江码头。又到松江了,又到东南亚了,对不对,你这个要当心一点。那么最后,我最后在说一点,当然你里面错的字很多了。最后呢就是你的这个核心问题,就是你里面提到的结合客家人,你客家人文,一直到最后我也没有太看出来,这个客家人文究竟是什么,就是最后,在结语里面,其实你是想说,这个客家人的这个东西,客家的这个土楼给你的这个东西,但是呢,我觉得还是有一些问题,因为现当代音乐有的是非常清晰的,把民间音乐的东西直接运用,有的是非常抽象的,有一些完全是意向的,把它拿来用。《土楼回响》这个还是蛮清晰的,那么我觉得,你还没有上升到这个意识上,就是它是怎样用到这个客家人文的东西上去的。你看你有些说道了,一小节的前三句,直接引用了,把民歌音乐的东西交织化了。那么你光说了一个民间化,它引用了这些素材,但是你没有讲到它的这个交织化,怎样把一个山歌,进行了一个变化,对吧?所以我就觉得呢,还是稍微觉得你的进步比较直白,还有可能没有采访刘湲本人,对吧,在苏州这里,如果你采访了刘湲本人,那么我估计在你的分析上面,会更具体一些,对吧?就这些。

    分享到:


  • 文章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