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本科2010级2014—2015学年本科毕业论文宣读

      

    陈曦11100201      

    指导老师:韩锺恩

     

     

    内容提要:安魂曲体裁从其初始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而20世纪之后的安魂曲大部分都已无法辨识出宗教作品应该具有的肃穆,庄严的气氛,有许多作品带有强烈戏剧性色彩,并且打破了宗教的制约,其风格早已偏离了安魂曲体裁初始时的素歌风格。对于这样的作品,我们应该如何定义它们?文章通过简要概述安魂曲体裁的整体发展脉络,试图将二十世纪之后的安魂曲分成三类,即世俗安魂曲、实验安魂曲以及宗教安魂曲,以三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潘德列茨基的《波兰安魂曲》,斯特拉文斯基的《安魂颂歌》以及杜鲁弗莱的《安魂曲》为例,尝试对二十世纪之后的安魂曲发展趋势进行梳理。

     

    关键词: 安魂曲;二十世纪之后;世俗;实验;宗教

     

    教师点评:

      

    梁晴老师:这篇文章首先题目比较新颖,能够引起人们的一些兴趣,是一个比较少人做的选题。文章主要的问题是在论述到二十世纪之后的安魂曲体裁分类上有一些问题,我对于你这样的分类不是很满意,你的文章在对于格鲁夫上面“安魂曲”词条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因此就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写出了你现在的这个分类,在这个分类中,世俗安魂曲,实验安魂曲是否能够成立,我觉得宗教安魂曲是一个无效的分类,因为安魂曲本身就是带有宗教性的。举例说明只用了一部作品是否能说明问题,是否合理,这都是值得再思考的地方,希望能再多作更周密的思考。另外,对于你的附录也不是很满意,做的不是很规范。总的来说还是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理解格罗夫这类权威词条的写作用意,而不是急于否定它,创造一些新的东西。希望你在今后的写作中能够思考的更加成熟。

     

      

     

    鲁瑶 11100203

    指导老师钱亦平

     

     

     

    题目:反讽之问——从格雷斯基《波尔卡小安魂曲》到20世纪其它相关作品

      

    摘要

    反讽(Irony)不仅是西方文学、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20世纪西方音乐中值得注意的现象。本文缘起于对波兰作曲家格雷斯基( Henryk  Górecki1933-2010)晚期室内乐作品《波尔卡小安魂曲》(Little Requiem for a Certain Polka , op.66)的聆听直觉,并以此为出发点,关照20世纪语境下包括格雷斯基、肖斯塔科维奇、斯特拉文斯基、施尼特凯、马勒、萨蒂、巴托克等作曲家的20余部作品中的反讽现象。行文以问、再问、追问、反问、转问、答的逻辑推进,讨论了以下问题:1)《波尔卡小安魂曲》中的反讽性;2)语境之于反讽的重要性;3)反讽与20世纪体裁异化、斯拉夫民族颠僧现象和后现代文化的关系;420世纪西方音乐中的反讽具有逆期待、陌生化、荒诞化、不协调的特征。

     

    关键词:反讽 格雷斯基 《波尔卡小安魂曲》  20世纪音乐 后现代 

     

    教师点评:

    陈鸿铎老师:这是一篇非常有意思的文章,选题的视角很新颖。文章的标题和以提问层层推进的结构很有特色,引人想读下去,这是很难得的。那么,你的题目是从格雷斯基,到20世纪其他相关作品,其实这个范围被你拉的很大,看得出你想展开,去寻找反讽背后的一些社会的、文化的内涵。但是就一篇本科毕业论文的容量来说,展开的空间其实并不大。文章里头的20世纪,也比格雷斯基的比重弱了一些。我觉得,如果你集中在格雷斯基,可能会更加凝练。

     

     

     

    陆慈娴 11100204

    指导老师:梁晴

     

     

     

    论文题目:《光》:施托克豪森音乐及其公式作曲法运用探究

     

    内容提要:施托克豪森的歌剧《光》由7部歌剧构成,是作曲家在晚年的一部集大成的作品。歌剧体现了作曲家对宗教、神秘学,以及宇宙音乐和空间音乐的兴趣。文章以系列歌剧中的第四部《星期四》为例,从时间、空间、色彩和作曲家的音乐观,和歌剧中的三个作曲公式之间的关联,探究了公式作曲法在歌剧《光》中的运用。

    关键词:施托克豪森  歌剧  《光》 《星期四》   公式作曲法     核心公式   超级公式   空间    时间   色彩  宇宙音乐

     

    教师点评:

    钱亦平老师:这是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我的研究生也做过这部歌剧的研究。这是一个非常难研究的课题,是一篇非常合格的本科生论文,文章中还是有很多资料。但是,文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首先,我觉得你要把公室作曲法、核心公示和超级公式等几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再更加明确地阐述清楚。并且以更加醒目的方式,先要在文章中提出。另外,这种作曲方式和梅西安的整体序列作曲的关系也值得探讨。好了,请你打开我放在电脑桌面上的ppt。(钱老师走上讲台)我特地把你的论文扫描了一下,文中出现了很多错别字。例如“在观众席的后面有两个合唱团,每个都有各自的铜管组”的“各自”、“由男高、女高和男低音一同演唱”的“男高”等问题,希望引起你的重视。

     

     

    王佛珥 11100205

    指导老师刘红

     

      

    论文题目 :二十世纪中国传统音乐图书出版的脉络与发展——兼论出版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作用与意义

     

    内容摘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一直保持着较为迅猛的势头。 近年来与中国传统音乐相关的书籍数量仍然保持着不断上升的趋势,由此引发笔者兴趣: 百年之前的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与出版物情形如何? 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深入与普及, 相关出版物随之有何变化、 发展? 文章在搜集整理自有传统音乐出版物以来的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试图梳理出一条 20 世纪以来传统音乐图书出版的脉络与发展。
    关键词:二十世纪; 中国传统音乐; 音乐出版;脉络与发展

     

    张玄老师:这篇论文很有意义,我仔细地阅读了,看得出很花功夫,比如,就这个附录而言,它的价值可以超过文章本身。但是也有几点问题想和你探讨一下:首先,你的研究结果与你工作所接触到的实际情况,有没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王佛珥:作为研究而言,所得的结论与作为出版工作者所接触到的实际情况还是有一定的出入。

     

    张玄老师:好的。不得不说,你这篇文章前面的叙述很详细,资料很丰富,但我个人认为你的结论相较于之前的论述稍稍薄弱了一些。但是,瑕不掩瑜,这样的成果已经很不错了,特别是附录,我觉得老师们都可以收藏一份。

     

    赵维平老师:你附录中的文献是否穷尽了民国至今的相关书籍?

     

    王佛珥:不敢说穷尽,但是我已经力所能及找到了所有的书。

     

    王嘉珮 11100206

    指导老师:梁晴

     

    论文题目:多重复合:斯特拉文斯基交响曲创作思维及音乐探究》

     

    内容提要:美籍俄裔作曲家伊戈尔·费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一生创作了5部交响曲,除了1905-1907年创作的《E大调第一交响曲》外,《管乐交响曲》、《诗篇交响曲》、《C大调交响曲》、《三乐章交响曲》都创作于新古典主义时期。斯特拉文斯基的交响曲打破了原有交响曲的界限,除了第一部习作性质的交响曲之外,可以发现其他4部交响曲都包涵了一种多重创作思维。本文意图以斯特拉文斯基的5部交响曲(以中期的4部为主)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四个部分:一、多重调性;二、多重体裁;三、多重风格;四、多重内容。以此来探索斯特拉文斯基交响曲写作的轨迹,研究斯氏交响曲创作形成的“多重”音乐观。

     

    关键词:斯特拉文斯基;多重复合;《管乐交响曲》;《诗篇交响曲》;《C大调交响曲》;《三乐章交响曲》;调性;体裁;风格;内容

     

    教师点评:

    伍维曦老师:选题不错,关注到的是斯特拉文斯基的交响曲创作。题目非常大,可以作为一篇博士论文的选题了。首先,我想问一下在其他作曲家的作品中也会有多重调性等多重风格,那么斯特拉文斯基的“多重复合”与其他作曲家有什么不同?

    答:文章里的“多重复合”创作思维主要是阐述斯特拉文斯基每部交响曲中纵向多层次思维的一种叠合,不是多种或是多样风格的横向拼贴。

    伍老师:4部交响曲作为研究对象有些过大,是否能选取其中一部交响曲,并将其多重调性、多重体裁、多重风格,多重内容进行分析,可能更为全面清晰。

    韩锺恩老师: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你的结论,就是斯特拉文斯基的交响曲中存在着“多重复合”思维。那么,这一结论是如何得来的,这一过程在文章中还需要体现出来。

    答:谢谢老师!

     

    王诗婳 11100207

    指导老师:萧梅

     

    论文题目:上海滑稽:流动的民俗声音“博物馆”

     

    内容摘要:上海滑稽诞生于二十世纪初。彼时,上海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淘金者,他们带着不同的方言与民间小调汇聚在这里,加之京剧、沪剧、越剧、扬剧、苏州评弹等等戏曲曲艺也在这座兼容并包的城市生根、发展,共同谱写了上海滩上丰富多样的声音景观。而这“九腔十八调”,也被上海滑稽以其兼容并包的特性吸纳为己用。百年之后,当一些剧种渐渐没落,甚至消失时,上海滑稽无疑成为了流动的上海民俗声音“博物馆”。

     

    关键词:上海滑稽 声音 音乐 滑稽戏 独脚戏 博物馆

     

    教师点评

    金桥老师:我觉得这是一篇很有质量也很有意义的论文,和你一贯作风一样,很认真,我相信你作为上海人也在这样的题目中收获了很多。这篇文章我读了很多遍,所以有几个小问题要和你说一下。

    王诗婳:谢谢老师。

    金桥老师:恩,首先要问一下,上海滑稽到底起源于何时呢?

    王诗婳:二十世纪初,一九零几年。

    金桥老师:恩,你说的很好,我也理解了,但是首你的第四页第三段,我看到你写了“明末清初”,这个好像不太对啊,我看了有点困惑。

    王诗婳:是的是的,是我写错了,应该是“清末民初”,我会改正的。

    金桥老师:好的,这个需要注意,但是你的意思我是懂的。另外,想请问你一下,那就是解放前,上海私营电台在哪个节点上没落了?倒闭了?

    王诗婳:恩是日本侵华,1937年左右。

    金桥老师:恩,1937年,我知道了,但是不能说是日本侵华。我们研究历史要特别注意,日本侵华了不止一次,以前的甲午海战也是,但那根本不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了,所以我觉得第八页的“日本侵华”应该改成“淞沪会战时期”,你看可以吗?

    王诗婳:是的,谢谢老师!

    金桥老师:总得来说,这篇毕业论文完成得还是很出色的,以后一些小细节还是要多加注意,要仔细。

     

    王文菊  11100208

    指导老师:郭树荟

    题目:苏州弹词蒋调、晏芝调《杜十娘》唱腔音乐分析

    摘要

    发源于吴侬软语之地的苏州弹词,因其散发着秀丽温婉的江南音韵,在弹词界被誉为“江南曲艺的一颗明珠”。在悠久的历史文化承载之下,苏州弹词软糯而精致的方言,孕育了独一无二,细腻而秀丽的声腔。弹词中以情行腔,更是贴切的表现出丰富的人物形象。本文以苏州弹词中蒋调与晏芝调的《杜十娘》开篇为例,从各自唱腔特征着手,并通过实地采访,对“杜十娘”唱段的表现手法进行探析,以期探究字调、腔韵对于人物形象的艺术表现。

    关键词:苏州弹词;开篇;《杜十娘》;蒋调;晏芝调;

     

     

    教师点评

    刘红:王文菊的这篇论文主要从蒋调以及晏芝调的苏州弹词《杜十娘》,对这部作品进行了一个版本的比较分析。总的来说,文章从字调,音调上的对比分析,非常详实。同时,从文中也可以看出,王文菊在写这篇论文时,对评弹艺术家邢晏芝做了一个采访,花了不少工夫。我的问题是,文章中提到了“蒋调”与“晏芝调”,那如果能就这两种不同的“调”进行一个专门的名词界定会更加清晰。它们是否像京剧一样具有流派的特征,还是一个单独的蒋月泉调,邢晏芝调?文中如果能将这点写入,那么文章会更好。

     

     

    王玥    11100209      

    指导教师:金桥   

     

     

    论文题目:阿里尔•拉米雷茨的《中南美弥撒》及其混血音乐文化特征研究

    内容提要:

        “弥撒曲”是天主教感恩祭仪式进行过程中演唱的歌曲,常用拉丁语来演唱,其中常规弥撒又分为固定的五个部分(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和羔羊经)。历代古典音乐大师如马肖(Machaut)、帕莱斯特里那(Palestrina)、J.S.巴赫等都写过多部令后世传唱的弥撒曲,成为音乐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遗产。但阿根廷作曲家阿里尔•拉米雷茨在1964年创作的这部《中南美弥撒》却是非常独特的,这是一部融合了南美洲民间音乐特色的弥撒,西班牙语的歌词以及阿根廷当地的歌曲音调和舞蹈节奏,还有多种阿根廷和安第斯地区的民族乐器来演奏。拉米雷茨将南美洲当地的音乐元素与神圣的宗教圣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发表至今,已成为现代世界乐坛的经典之作。   

        为了对南美洲20世纪的音乐有更深入的了解,本文试图以阿里尔•拉米雷茨和他的这部代表作《中南美弥撒》为研究对象,探讨作品中南美洲民间音乐和欧洲宗教音乐的文化交融。

    在正文部分共包括三个章节:第一章概述了阿里尔•拉米雷茨的生平轨迹与音乐创作,对作曲家本人进行一个初步的了解。第二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中南美弥撒》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的介绍,包括创作缘由、创作过程、首演阵容、所发专辑和反响情况五个方面。第二部分是笔者对这部作品中的创作技法的分析,主要从曲式结构、调式调性和节奏特点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三章是对《中南美弥撒》中混血特征的探讨,分别从作品体裁、调式调性、伴奏乐器、旋律音调、节奏特色等几个方面来阐释其中对欧洲音乐和南美洲音乐特点的运用与交融。

     

    关键词:阿里尔•拉米雷茨;《中南美弥撒》;南美洲音乐;宗教音乐;混血特征

     

    教师点评:

     

    金毅妮老师:这篇论文看上去是下了功夫的,比之前也有一定的进步,尤其是第一章对拉米雷茨的生平和音乐创作概述,非常的具体详实,带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下面有几个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或补充,一点是你虽然找到了每个乐章中所用到的几个南美洲音乐中传统的歌曲风格和节奏型,但对它们的原型所作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有些浮于表面,在第三章的第三部分你也有把它们分别罗列出来,这点很好,但应该进一步将它们带入你所研究的《中南美弥撒》中,将这部作品中这些因素的运用或是变化性进行深入探讨。

    黄婉老师:我之前曾对这些拉丁美洲的音乐做过研究,所以挺了解的。在第二乐章你举了一个传统的buguala旋律的谱例,这个其实还不是原型,是改编过的,原型应该是另一种(老师哼唱),所以对于这方面的史料收集应更加准确一些,多看一些外文文献会更有帮助。

     

     

     

    吴昕雨 11100210

    指导老师:韩锺恩

     

    论文题目:以“视域融合”探巴洛克理性方式之感性表达——以巴赫《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为例

     

    摘要

    巴洛克时期音乐在创作手法上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与秩序感,但其音响效果却有着激动人心的力量与源源不断的动力。其中尤以J.S.巴赫的创作甚之。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是如何运用程式化理性写作的方式却能表达出激昂深刻的音响情绪呢?即,巴洛克的音乐如何运用理性方式达到感性表达?本文中,笔者将借助伽达默尔“视域融合”的理论试图以“历史视域”、“当代视域”双视角来看巴洛克时期音乐创作的理性方式与感性表达问题,以J.S.巴赫的古钢琴曲《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为文本对象,从“历史视域”、“当代视域”两大方面分别进行分析阐述。“历史视域”的学术背景包括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潮与理论方法,即情感程式论和音乐修辞学。“当代视域”则主要运用作品分析的方法来看其结构、和声、调性、复调等创作技法。笔者试图通过古时、今时两种不同的历史语境下的分析研究来探究巴洛克时期音乐创作的理性与感性关系。并进一步通过“视域融合”的理论来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问题进行阐发探讨。

     

    关键词:

    视域融合  巴赫  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  情感程式论  音乐修辞学  半音化和声 

    理性方式  感性表达

     

    教师点评:

    甘芳萌老师:吴昕雨的这篇文章在我这里。可以看得出来吴昕雨在写文章的整体构架、思维上是比较成熟的。比之前几年有着很大的提升。整个文章从选题到结构,到里面的理论的梳理,技术分析的部分,以及整个文字的写作还是让我看到了作为一个大五毕业学生比较优秀的水准。特别是你选取了音乐美学理论中的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理论,从这个视角出发来看这部作品。关注到了音乐作品的理解问题。这个研究视角非常好,是值得鼓励的。

    吴昕雨:谢谢老师

    甘芳萌老师:当然,在其中的一些具体的问题上,比如技术分析的部分,包括你用音乐修辞法和现代的作品分析法去分析这部作品。具体的技术方面还是有值得推敲和加强的地方。比如说,你运用了两种分析方法进行研究这个作品,每一种都得到了一些结果。那么,该怎么将两种方法的结果结合起来?怎样结合才能得到你最终想要解答的问题。

    吴昕雨:我在文章中主要从“历史视域”、“当代视域”两大方面分别研究的。那么“历史视域”方面就包括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潮与理论方法,即情感程式论和音乐修辞学。“当代视域”则主要运用作品分析的方法来看其结构、和声、调性、复调等创作技法。我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是试图通过古时、今时两种不同的历史语境下的分析研究的结果,来看巴洛克时期音乐创作的理性与感性关系。将两种“视域”相融合。通过“视域融合”的理论来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问题进行阐发探讨。

    甘芳萌老师:那么你是怎样融合的呢?

    吴昕雨:就比如在巴赫的这部作品中,我运用当时巴洛克的音乐修辞法来分析出来的东西,其实是主要针对作品细部的。主要是旋律,声部之类该如何表情。重点在得出它固定的表情的功能。那么现代的作品分析法分析出来的包括曲式和声复调等等结果,大多是一个宏观的,对作品创作的一个技法的研究和分析。那么这两种结果,单独来看都不能得出我想要的结论。但这两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也就是视域融合。就能得到比较全面的一种研究方法。进而对这部作品乃至整个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品的理解问题起到帮助。

     

    吴彦辰 11100211

    指导老师:戴微

     

     

    论文题目:上海音乐出版社近十年获奖音乐类图书选题与销售情况分析及思考

     

    摘要

    上海是我国近代音乐出版的发源地,而上海音乐出版社作为上海乃至全国数一数二的专业音乐出版社之一,拥有近60年的历史。创办至今,已销售各类音乐、舞蹈图书和大中小学教材累计3亿多册。上海音乐出版社不仅发行量庞大,在国内出版行业更是获奖无数,自1985年起至今,已获得大小出版物奖、装帧设计奖、印刷质量奖累计200多种。而笔者选取了近十年来上海音乐出版社音乐类图书的获奖书目为例,已选题角度和销量关系为参考对于这部分出版社代表物的状况进行分析及思考。

     

    关键词上海音乐出版社;音乐类图书;销售;选题

     

    教师点评:

    洛秦老师:你这篇文章选题很有意思,帮出版社做了一个很好的宣传。我想问一下,你选取的这些图书的依据是什么?

    吴彦辰:主要选取的是音乐类图书的获奖名单,觉得是以书本身内容而得奖作为参考。

    洛秦老师:我觉得这个是不够的,我看到有很多音像类的出版物获的奖更具有意义,更大,作为一个音乐类出版社,不可以忽视掉这些。

    吴彦辰:好的,我知道了。

    洛秦老师:还有,你知道这个销量是通过什么查找的?

    吴彦辰:出版社专门有一个发行系统里可以搜索到这些数据,而且这个系统最久只能查到10年之前,所以也是这篇论文教师将时间限制在10年之间的原因。

    洛秦老师:但靠系统的搜索不能真实反映这些书真实的去向,比如说,《朱践耳管弦乐曲集总谱》卖了1000多册,你知道这些书都怎么卖去哪了吗?

    吴彦辰:不是很清楚,是不是各乐团院校需要排练所购买的?

    洛秦老师:不是的,我跟你说这些书都是买了送人的。

    在场哄堂大笑。。。

     

     

    薛阳 11100212

    指导老师:王丹丹

     

    论文题目:朝圣吕贝克——布克斯特胡德独奏管风琴作品初探

    内容提要:迪特里克·布克斯特胡德(Dieterich Buxtehude)曾是巴洛克时期风靡全欧的管风琴音乐偶像。他以辉煌的演奏和多产的创作成为北德管风琴乐派的杰出代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布克斯特胡德曾经的光环逐渐暗淡,生前的成就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了探寻他的管风琴创作艺术,本文将通过史料搜集、作品分析和感性聆听相结合的方式,从体裁类别、结构形式等角度,对其独奏管风琴作品进行研究,重新审视布克斯特胡德在西方音乐史中的地位和成就,并记录由该选题出发而展开的一些延伸思考。

     

    关键词:布克斯特胡德;管风琴;体裁;结构;评价

     

    教师点评:

    邹彦老师:这是一篇选题很好的本科毕业论文。文章的整体叙述以及最后你对布克斯特胡德的总体评价我是认可的。实际在西方,关于管风琴的文献是大量存在的,这些文献甚至我们倾注一生都无法读完。那么在你的文章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或许是你没有专门学习过管风琴的演奏而导致的。比如对其作品目录的分类,我们一般认为专门标注使用脚键盘的作品为管风琴作品,而未标注使用脚键盘的作品多为羽管键琴或大键琴作品。其次,对于BuxWV138以及BuxWV147两部作品的分析,谱面上写的Manuel1Manuel2Pedale并非完全对应四声部的S-A-T-B,这点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最后,我也希望你能举一两个例子让我们看到布克斯特胡德对巴赫音乐创作的影响。

    韩锺恩老师:你自己对于这篇论文有没有想要回应或补充的?

    薛阳:这篇论文的写作基于大量的聆听和作品分析,它引领我走进一个全新的领域。管风琴,这件对于西方艺术音乐具有独一无二意义的乐器,在历史的年轮中逐渐暗淡。然而,从古至今它从未脱离音乐家的艺术实践创作,尤其近几年国内的管风琴演奏艺术展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我认为对管风琴这件乐器以及历史上的管风琴大师们做研究是很有意思和有意义的事情,因为这毫无疑问对我们深入理解西方键盘艺术的发展以及复调思维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

    梁晴老师:确实是一篇选题很有意义的论文。我看了你的参考书目,觉得可以在你已列出的基础上,再加入一些专门论述管风琴的相关文献,我相信这会更加充实和有意思。

     

     

    11100213  张璇   

    指导老师:郭树荟

      

    论文题目:《撷取、承续与再造——从广东汉乐丝弦乐到客家筝的形态变迁探微》

     

    内容提要:中国传统民间乐种向独奏音乐体裁的转化,是20世纪中国器乐体裁演变进程中重要的音乐现象。具有特殊音色音响与个性语汇表达的民族乐器,是如何从地域范围内的民间剧种、曲种、乐种中脱颖、分离,在承续本属地方乐种特色的同时形成自身音乐特征的?本文选取流传于广东客家地区的广东汉乐丝弦乐和客家筝为研究对象,立足前人研究及实地田野采风,结合曲谱、音响作为研究依托,尝试通过对二者在曲目及音乐形态方面的比对研究中归纳、总结出程式性的音乐形态规律,并试图阐释彼此相关联的理论依据,探索二者在区域视野中作为传统器乐合奏乐种向独奏乐的形态变迁过程。继而引申,关注客家筝于当代的活态传承与存在依据,并探讨了传统音乐中有关程式性规律与再造方式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客家筝  广东汉乐  丝弦乐  音乐形态  程式性

     

    教师点评:
    黄婉老师:这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本科毕业论文!你延续了你在大三的选题继续做,而且你自己也是客家人,我觉得这样很有意义。你可以再阐述一下,你大三的论文和这篇论文有什么不同吗?

    张璇:大三的论文是对汉乐丝弦乐的曲牌来源作了大致的比对与梳理,偏向对曲牌的查考。这篇论文更多关注到音乐形态本身,做了很多分析的工作。

    黄婉老师:好的。我看到你在文章里通过分析,总结了很多个点,包括板式、调性、变奏手法。我觉得你对于中立音的内容其实可以更深入,这个也是南方乐种区域性风格体现最重要的部分。另外,我想问问你文章里所写的变奏手法,是只有客家筝用吗?还是说其他地方筝派也用?

    张璇:客家筝有一些变奏手法是和其他筝派有相同的,但客家筝自身也有自己的传统变奏手法,但更多的还是细部的,润腔、润饰的区别。

    黄婉:这个问题需要通过更多的比对分析才能得出。期待你继续深入的研究!

    分享到:


  • 文章录入:mus责任编辑:m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