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上音音乐学系2011级论文宣讲笔录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时间:2015年7月9号(周四)8:30~11:30
地点:北楼603
综述:全班成员
摄影:高怿恒、石乙婷
学号:11110201
姓名:许钰君
指导老师:梁晴
论文题目:在后巴托克时代——20世纪后半叶匈牙利音乐及其概况
【内容摘要】索尔蒂曾说自己的故乡匈牙利是一个“人们生活和呼吸在音乐中”的国度。匈牙利音乐是西方民族音乐中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一个乐派,它在20世纪乐坛上发出了最独特的声音。本文以1956年作为对匈牙利二十世纪下半叶音乐探寻的起始点,并试图将历史、作曲、学科及人文社会的发展相结合,从1956年音乐家的逃亡、社会主义与创作选题、跨国音乐交流互动增加、库塔克和利盖蒂现象、艾特沃森——音乐家的多面手、21世纪之交从国家扶持到自由市场、音乐家对艺术的态度等七个方面展现匈牙利当代音乐魅力的源泉。
【关键词】匈牙利、二十世纪音乐、库塔克、利盖蒂、艾特沃森
评讲:
陈鸿铎老师:听到你老师说了关于你后来换题目的事,关于这篇论文,你认为是什么类型或性质的?是文献综述?分析还是梳理?
许钰君:梳理
陈:你现在已经四年级了,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这样的内容离要求还是有些距离的。而且你的论文没有内容摘要和关键词,我想看个概要都没有,这不是一个四年级学生应该犯的错误。我看到你后面有一些不错的参考文献你是将他们整理还是直接摘抄?
许:写作前看完了所有的文献,挑出不同文献的要点,以自己的观点思路进行重新整理。
陈:最后你的文章有些部分,比如最后结语的地方,写得过于文艺,诗化,我认为作为论文需要更正式一些。
孙国忠老师:我补充一点,看到了你的参考文献里面,有两个问题。一,如果有几位著作人必须按书上的顺序去写,不可随意改变。二,译著是两件事,译是翻译的人,著是著作人,这些需要分开写,不可写在一起。
学号:11110202
姓名:梁善普
指导老师:梁晴
论文题目:精灵的恶作剧——布里顿《仲夏夜之梦》相关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布里顿歌剧《仲夏夜之梦》的森林主题研究,试图找到布里顿在森林主题的创作上与门德尔松的森林主题创作思路上的异同。通过歌剧脚本与原戏剧之间的差异上发现《仲夏夜之梦》脚本安排的亮点。在重唱方面,通过两段较有代表性意义的重唱片段来达到以点概面的分析效果,找到布里顿写作此歌剧重唱的特点。最后通过对每个角色之间的关系及安排发现每位角色塑造的手法及写作特点。
【关键词】布里顿、《仲夏夜之梦》、森林主题、歌剧脚本、重唱、角色塑造
评讲:
邹彦老师:这篇论文可以看出你十分喜欢,也做了很多的工作,有着自己的见解,那么我现在我来说说你的问题,有三个问题,第一是文章错别字较多,第二是在重唱部分,精灵王后与精灵王的重唱虽然很重要,但是相比于赖塞德与赫米亚的发誓重唱来说略显逊色,而你的赖塞德与赫米亚的重唱虽然写了,但是放在了角色塑造的那一段,不够突出重点。第三个问题是配器方面应该多叙述叙述,有很多的亮点。总体来说文章还是很不错的,很期待你大五的论文。
学号:11110204
姓名:平果
指导老师:孙国忠
论文题目:古拜杜丽娜《七言》探析
【内容摘要】本文所分析的作品《七言》写于1982年,为大提琴、巴扬及弦乐队所做,是古拜杜丽娜成熟早期的佳作,亦是古拜杜丽娜在逐步形成其特有的以表情参数为基础的创作技法过程中的一部试练之作。作品共有七个乐章,以耶稣临终七言为题材。在古拜杜丽娜的创作中,她放弃了将七言作为歌词的惯例,这也显示出了她欲以无言之言来表达宗教情感与内涵的倾向。在《七言》中,最为人所关注的是作曲家为突出“十字架”象征而设置的种种符号性的音符表达以及乐器演奏法,本文将以作曲家的宗教观念为视角出发,分析《七言》这部作品的音乐形态以及象征含义,借此一探作品的宗教文化内涵。
【关键词】七言;十字;断连法;重新—连接;
评讲:
梁晴老师:关于《七言》这部作品的宗教内涵,或者其他与作品有关的方面,你能不能说一下你的理解?
平果:其实除了文章中的内容,我在分析的时候,还关注到了作曲家对巴扬这件乐器的看法,她说巴扬的声音就像是基督受难时的呼吸。从听觉上,我也的确感受到了作品的呼吸与窒息这样的二向对立面,但是在最终的文章架构过程中,这一段因为思考不够成熟,所以没有加入。
梁:就觉得《七言》这部作品,你所列的那些文献以及你自己的分析大多集中于音乐形态,但其实这部作品背后的内涵还有很多可挖。
平:好的,谢谢老师。
学号:11110205
姓名:典典
指导老师:孙国忠
论文题目:中国当代作品创作探究——以《地图》与《逝去的时光》为例
内容提要:作为当代作曲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位:谭盾与陈其钢,其分别创作的两部大提琴协奏曲《地图》与《逝去的时光》在创作主旨、创作技法的选择等方面都各有差异。本文将从作曲家创作观念入手,通过两部作品创作手法的分析对比,以创作差异性溯源探讨当代作品创作与作曲家之间的深层关系。
关键词:谭盾;《地图》;陈其钢;《逝去的时光》
评讲:
金毅妮老师:这个论文的选题很好,很有当代作品的代表性。但是也有几个问题需要指出:第一部分中关于谭盾的介绍很详细,但关于陈其钢的相对而言少了一些,我认为这样对比的作品应该采取50%的比例比较好。第二部分中的音乐分析,作为协奏曲题材其实可以加入协奏曲编制的对比,谭盾的作品中编制还是很特别的,这一点可以补充。文章的第二部分也应与第三部分的关系论述相结合更恰当,不然就会让两个部分看起来有些脱节。然后就是文字的叙述不要过于绝对,要留一些空间。
韩锺恩老师:对于这个题目一开始我以为你只是写谭盾的《地图》而已,今天刚看到加入了与陈其钢的《逝去的时光》做对比。看到这个新的命题我还是很高兴的,因为我一直提倡分析作品的时候不要以单一作品分析为主,应该对比着分析。而且作为谭盾与陈其钢这样第五代的当代作曲家他们是极具代表性与风格差异的,包括在之前的贺绿汀、朱践耳等那之前几代的作曲家中间,也是存在很多可以比较的情况的。关于文章的第三部分是由我在课上说的几点当代作品与作曲家之间存在的关系为切入点,我也是发现了你提出的一些很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但如金老师所说,有时候文字的写作过于绝对,把自己的路给封死了。文字的叙述还是要考虑得更全面一些,关于这几部作品你如果感兴趣的话,之后我们也可以再多加探讨。
学号:11110206
姓名:杨白石
指导老师:陈鸿铎
论文题目:“跨界”——关于乔治·利盖蒂《探险》(Aventures)中的体裁交融问题
【内容摘要】目前,中文语境下对利盖蒂《探险》进行个案研究的文献还比较匮乏,而这部作品本身在体裁定位上存在“跨界”现象,即体裁交融。作为一部具有积极时代意义和创新精神的先锋派饰演的音乐作品,非常值得我国学者的关注。本文将围绕体裁“跨界”问题展开探讨,主要通过对该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分析研究和对该作品音乐分析,及从音乐审美心理学视角加以释析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一、音乐体裁“跨界”;二、结合音乐文本的“跨界”分析;三、“跨界”带来的音乐审美影响。
【关键词】利盖蒂;《探险》;跨界;体裁交融;Music theatre;
评讲:
王丹丹老师:有几个问题:1、文章第二部分分析显得比较空洞,比如自创语言体系要更具体一些;2、“跨界”主要目的是“介质”,但是你提到的两个题材对比更应该是一种平等关系,这个名词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韩锺恩老师:第三部分美学应该插入视觉感受进行分析,视听觉是重要的媒介。
学号:11110207
姓名:罗韵啸
指导老师:戴微
论文题目:传统即当代——论音腔与电子音乐
【内容摘要】声音是具有生命的,它运动着,变化着。音腔论是探讨“声音变化形态”的理论,电子音乐则是通过对“变化着的声音”的组织而实现创作的艺术形式。本文紧紧围绕“易声”概念,对音腔论在电子音乐中的实践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电子音乐、音腔论、声音艺术、易声
评讲:
刘红老师:你的文章我看了,比较欣赏你的态度。请问音腔和声腔有什么区别?
罗:本文中的“声腔”其实就是易声。
甘芳萌老师:什么是伪传统,什么是伪当代?
梁晴老师:你文章中反对的其实是你自己。
罗:哦。
张:你的文章我看过了,其中的观点很新颖,有些我也比较赞同,格局比较高。只是关于你的题目,二十一世纪中国严肃音乐构想,其中严肃音乐的定义可以告诉我吗?
罗:我对严肃音乐这个概念的界定比较狭义,指的是学院派的音乐创作。
韩锺恩老师:那你的汾阳路20号算什么类型的?
罗:流行音乐吧。
韩:开玩笑,你先听张老师说。
张:文章中的玄学指什么?你对玄学的概念清楚吗?还有文中你的立场是反对逻辑,但是你之前的叙述又是对逻辑的运用。文风比较像散文。有“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在一个日落时分的傍晚”等用句。比较有诗意。希望你以后成文还是需要规范些。
罗:好的,谢谢各位老师。
学号:11110208
姓名:刘舒婷
指导老师:邹彦
论文题目:东与西的交融——梁雷戈弦乐四重奏《戈壁赞》
【内容摘要】有关于当代音乐作品中的中国音乐元素与西方音乐元素新结合是当下学者们探究的较为热门的问题,其多元化的发展方式在当代多种文化交融的复杂背景下显得更为突出。本文就梁雷弦乐四重奏《戈壁赞》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从笔者对作品的感性聆听、作品中的中国传统民间蒙古音乐元素、西方作曲技法以及作曲家本人的创作新思维特征等要素进行探究,将多种音乐元素进行整合归纳。东、西交融是《戈壁赞》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梁雷、《戈壁赞》、弦乐四重奏、融合、蒙古音乐、“诺古拉”颤音、潮尔
评讲:
郭树荟老师:首先,我觉得整体看我觉得文章蛮音乐学的,干干净净。这个作品我是没有听过,也不是特别了解,只能外围地向你学习一下。第一,我们怎么考虑西方元素?作品中的西方元素因为它的本质就是西方的作曲,第一部分分析的是中国元素,第二部分是西方元素。第二,你提出的“新国际化”,不知道是你提的还是梁雷提的?
刘舒婷:是我自己提的 。
郭:比方说,拿出一个早期的中国传统民歌出来,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当中的变化。还有一种,是意象化的音高因素在里面,有一些美学的思考在里面。你现在这个新国际化在这个作品里面提出,因为我没听过所以我不能说,现在有那么多的作品,我们怎么把他们归类?是放在你的新国际化里面,还是重新定义?我觉得,新国际化在文章中比较简单地说。
刘:是的,在最后一个部分有说到。
郭:你有一个定义的,你的意思是说,把传统和西方的东西放在一起,显示音乐元素中西两者之间怎么样,就写成了新国际化的创作风格。我就觉得我们还要慎重,这是你的一个小的灵感,你可以把它放在梁雷的其他作品,或者中国当代以蒙古素材进行创作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才能够看出究竟和蒙古音乐的近远,才能更深厚一点,现在感觉这样的一个作品可能还可以再去研究一下。
韩:你的界定在哪里?
刘:在最后一部分。
韩:你现在再给我们简单说一说,国际化是什么意思?新国际化是什么意思?
刘:新国际化是说,这里面的技法不太同于以前的一些作品,比如说以往的作品中借用一个曲调进行创作,梁雷受小时候家庭的影响,作品中的曲调都是自己写的,这个方面不太一样。并且他的复调技法也不是传统意义上巴赫的复调技法,它是四个声部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声部各自为正,融合在一起,和而不同。
韩:你的意思就是说,新国际化就是中国的元素和西方的作曲技法,写出来就是国际化了,外国人也能接受一下,是吧?所谓国际化就是说,国外也有听众,新国际化是成分有变化,是有新的元素在里面,或者我们说是后现代的所有东西放进去。
刘:“新”是多种的不同,不是单一的不同。
韩:你为什么不叫“新中国”化?
刘:整部作品是弦乐四重奏。像红酒瓶里装了白酒这样的感觉。
韩:当然,听得出,郭老师也好,我也好,对你的界定不是太满意,不是说不能做,你做出来要让大家信服你,要谨慎。第二个,你文章中一开始说到了临响的概念,不是说可不可以用,你用了我来问你,你的“新国际化”,还有蒙古的东西,是声音当中听出来的?能感觉到吗?
刘:声音当中是有的。
韩:这就很好了,我担心是其他方式你感受到的,我的临响就是声音当中来的。
梁晴老师:给你一些建议吧,我自己觉得这样一篇文章,能够去面对很不错了。首先作品是什么能讲清楚,也是花功夫了,这一点是不错的。对于新国际化我在想,有很多老师会说新传统主义、新中国化。新国际化本身是挺好的,梁雷这部作品是比较传统,还是他的一个弱点,我觉得你可以去关注一下“再融合”,;梁雷的创作观念有一部分从那里来。融合比如说是20世纪一个什么关系的融合。周先生在这个定义上提出,要更好的理解西方音乐元素、更好的深化出进行深度的再融合。我觉得现在很多新的定义出来,都要有一个准绳帮你去想清楚这些概念,如果说你如果做完第一步,不要再把它割裂成一个一个问题,比如说你的复调的东西不一定是西方的,我觉得也可以有时候他的这种创作方法有西方有东方,如果再进一步发现梁雷与其他人的不同,其实他蛮美国的,但是他一直靠着中国的元素进行创作,他以前的作品与现在的作品有什么成熟之处,问题就来了,你的文章会更好。
刘:谢谢老师。
学号:11110209
姓名:石乙婷
指导老师:邹彦
论文题目:从改编到原创——莫扎特的早期钢琴协奏曲
【内容提要】 莫扎特早期钢琴协奏曲是其协奏曲创作的起点,莫扎特是通过将其他作曲家的奏鸣曲改编成协奏曲而获得的协奏曲的创作经验。因此笔者以莫扎特改编的钢琴协奏曲为起点到莫扎特自己原创的第一部钢琴协奏曲为终点,选取KK.107、37、39、40、41和175这八部协奏曲第一乐章的tutti部分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观察莫扎特通过何种方式实现了独立的协奏曲创作,并且进一步论证K107是莫扎特最早在钢琴协奏曲领域的尝试。
【关键词】莫扎特;早期钢琴协奏曲;tutti;
评讲:
伍维曦老师:首先很肯定你文章的这个选题,是非常好的一个题目,而且很集中,可以说这个是一个很标准的音乐史研究的对象,而且是一个有很好的学术意义的问题,来做这个体裁史、风格史以及很重要的一个作曲家,尤其莫扎特是钢琴协奏曲方面最重要的作曲家。那么我们就像刚才提到的,主要就是你的问题还不是很清楚,就是你通过这篇文章所掌握的材料以及你进行的对文本的理解,想要说明些什么问题,因为你这里有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一个是K107的定年的问题,在没有手稿的情况下我们一般是通过他的首版来定年,当然你也提到1959年发表的文章里面你们英雄所见略同,那么有可能它很早产生,这是一个时间性的问题,还有个问题就不完全是时间性的问题,有诠释性的,对莫扎特前七部钢琴协奏曲试图再对它进行一个风格、体裁阶段性的划分,我们可以以K107为一组,其他的四部为另一组,这也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但是在你的写作过程中,这两个问题他们发生了冲突,就你目前你所设定的对象来说很难把这两个问题全部都袭卷进去。如果只是对K107的定年问题,显然只涉及到第一乐章的全奏部分是不够的,至少是第一乐章的整体而言;要是对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发展来看,对全奏部分的研究是很重要的,那么可以以这个为主,通过他的全奏部分列出三个点可以说明,所以某奥去修改这个文章的话要去看从哪个角度来说明你的核心问题,或者可以分成两篇文章。
石乙婷:上个学期就是对K107定年的问题作的研究,这学期是因为发现了西蒙的文章,也是对上学期的论点进一步认证。
伍: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你的主要任务还不是定年的问题,主要还是对K175以前,他的钢琴协奏曲的风格的形成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你需要在你文章的正文当中很多有关定年的问题放在脚注里面,我个人认为最好还是分组的方式,对K107当中三首的整体风格特征,尤其是第一乐章,你可以全奏部的选择设计作为基础,首先确立一个回归曲式的范式,在回归曲式的范式往前推,然后总结出几个具有体裁性的风格特征。
石:好的,谢谢老师!
学号:11110210
姓名:王悦
指导老师:陈鸿铎
论文题目:《德彪西<d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分析探究
【内容摘要】德彪西创作的《d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是西方大提琴奏鸣曲中的经典作品之一,也是德彪西晚年创作的三首奏鸣曲中的第一首。本文意欲对该曲的体裁、曲式与和声进行分析,最后将该作放置于德彪西个人以及欧洲同时期其他作曲家的创作中进行对比,继而探究《d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的特殊性以及德彪西晚年的音乐创作追求。
【关键词】德彪西;大提琴奏鸣曲;调式音阶;全音音阶;曲式;和声
评讲:
甘芳萌老师:王悦,你的文章由我点评。在刚才介绍学习情况时,你的导师说非常认真。那么在我读完你的文章之后,我想将我对这个题目的一些想法与你分享,为你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在你研究这部作品后,你对德彪西这位作曲家是怎样的?《d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是德彪西晚期的作品之一,那什么是德彪西的晚期风格呢?还有,这部作品是德彪西晚期三部室内乐作品之一,要去定义其晚期风格,还需要关注到德彪西另外两部室内乐作品。除此之外,这部作品是具有明确调式调性的奏鸣曲,在你的文章中可以将每个乐章或段落的调式调性在明确一下。
王悦:谢谢老师。我曾试将作品的调性作出明确的界定,但是由于分析能力有限,另外这部作品的调性确实非常模糊,很难做出明确界定。
甘:关于调性问题,你可以先做出一个初步的结论,之后继续修正也是可以的。
王:好的。谢谢老师。
甘:你的文章中只涉及到作品第一乐章的曲式界定与第二乐章的调式和声分析,第三乐章呢?
王:文章没有涉及第三乐章是因为在我搜集到的文献中对第三乐章的分析结论与我的分析结论没有太大差别,所以文中没有涉及第三乐章的内容。
甘:依照你文章的题目来看,还是应该对第三乐章的内容有所涉及为好。你可以通过分析结论与文献中结论的异同为题展开研究,也是很好的。
王:谢谢老师。
孙国忠老师:接着甘老师的意见,我想,既然作为室内乐作品,我想在你之后的研究中还可以对大提琴与钢琴在乐曲中的比例关系进行研究。这也是研究室内乐作品中比较关键的问题,希望在之后的研究中可以对这一问题继续研究。
王:谢谢!
学号:11110211
姓名:高怿恒
指导老师:金毅妮
论文题目:论德彪西《版画集》中的甘美兰特征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德彪西《版画集》中《塔》、《格兰纳达之夜》和《雨中花园》三首作品的分析,从共同拥有流体曲式、三维音响、循环音形等的构思,来论证作品具有甘美兰的特征。
【关键字】德彪西、《版画集》、印象主义、甘美兰、三维音响、流体曲式
评讲:
孙国忠老师:从整体上讲文章写的不错。我感觉文章的角度可以商量。从这个角度分析文章的思路,有些讲法可以探讨。文章中写道的“三维音响”、“循环音型”和“流体曲式”是都是甘美兰的特点对吗?
高怿恒:是的
孙:我想问问“流体曲式”有这种说法吗?
高:我是在别的论文中看到引过来的
孙:是谁那么称呼的?
高:山东师范大学的亓雯的硕士论文
孙:流体曲式我是第一次听到,也不太清楚。我知道流体是物理这门学科中的词语。
韩锺恩老师:你给我们看看你流体曲式的结构图。这个有点像变奏曲啊。
孙国忠老师:你可能是看到别人用了,所以应用了过来。我们在看到别人这么写的时候也要想一想,这样引过来是不是恰当。毕竟德彪西的作品曲式毕竟还是用了古典浪漫流传下来的比较多,还是比较清晰的。另外,这和甘美兰音乐有什么关系?
高:甘美兰音乐有平行乐段和拼贴的特点,而作品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孙:有平行乐段的太多啦。另外,什么是三维音响?
高:就是三个性格不一样的主题一起演奏。
孙:文章的问题在于你这三个部分,用了醒目的三个新颖词汇,你应该首先要把他们是什么讲清楚,有一定的解释,再去说他们和甘美兰之间的关系。文章中你的解释不是很明确,只是欠缺了。
学号:11110212
姓名:陆扬立
指导老师:戴微
论文题目:周密笔记中的宋代音乐史料研究
【内容概要】本文通过对周密《癸辛杂识》、《齐东野语》、《武林旧事》、《浩然斋雅谈》、《志雅堂杂钞》、《云烟过眼录》、《澄怀录》共计七种笔记的分类整理,试图从中管窥宋代音乐部分概貌,同时对这些笔记自身的史料价值进行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周密、笔记、宋代音乐史料
评讲:
赵维平老师:看了你的这篇文章,的确能发现你在搜集整理史料等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但在研究和写作上面还是有很多不足的,比如你的前任研究里有一些材料的引述都是唐代的,和你的论文方向实际上是根本不同的,别人看起来就会觉得很外行。另外比如你的第四部分中,将许多研究宋代音乐书的条目多少都一个个列出来了,我觉得并没有必要,因为宋代音乐研究本来就是以笔记为主的,还有周密另几本书中音乐史料少,肯定引用数量就少。最后的结语令人很不满意,我觉得过于空洞了,套在哪个史学研究中都可以。对于你的文章,我觉得你还是没有进入,如果你善于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能在他们的基础之上更好的集中于一点去进行更深入研究的话可能效果更好。
韩鍾恩老师:看得出你有下功夫。我看到你文章最后有付周密笔记中音乐内容条目数量的表格,我觉得如果把你从周密笔记中找到的一条条具体内容都付在文章里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