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年4月29日,星期二,13:30-15:00

    地点:上海音乐学院教学楼中414 

    授课导师:韩锺恩教授 

    参与同学:郭一涟、李鹏程、赵文怡、郭彦、刘雨矽、王骏星、周凌霄、许首秋以及部分本科同学:张舒然、张潇雪 

    汇报人:刘雨矽

    课堂记录:刘雨矽 

    本次课由刘雨矽针对勋伯格的艺术歌曲进行主题报告,之后为课堂讨论环节。现将课堂记录整理如下: 

    主题报告:

    题目:《“S”的悲剧——针对勋伯格<空中花园篇>相关美学问题的探讨》

    一、 研究对象之确立

    之所以选取勋伯格的《空中花园篇》作为论述的聚焦点,主要是因为勋伯格以《空中花园篇》的创作为标志,完全放弃了被调性束缚的音乐语言,但是这种被放弃并不意味着无调性的建立,也不意味着十二音创作技术的诞生。于是,这部作品在勋伯格自由无调性音乐创作中,抑或是二十世纪德奥艺术歌曲发展进程中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性质的作品。

    二、 作曲家生平与创作

    1.生平概述

    阿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1874—1951年),美籍奥地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西方现代主义音乐的领军人物。他先后开创的自由无调性与十二音作曲法引发了20世纪音乐的深刻变革,是20世纪著名的现代作曲家之一。与此同时,他也是一名表现主义画家,常被称为“表现主义两栖艺术家“。并与其学生贝尔格、韦伯恩同称为”新维也纳乐派“。

    2.创作阶段:

    早期:1887-1908年,调性音乐时期。仍属调性音乐的范畴,与晚期浪漫主义的风格相近。
    第二时期:1908-1922年,无调性音乐时期。与同时期其他艺术中的表现主义思潮息息相关,因此通常被称作“表现主义音乐”。

    第三时期:1922-1933年,十二音音乐时期。历经7年时间创作上的沉默,酝酿出一种新的创作方法。
    晚期:1933-1951年,难以一言以蔽之。综合此前各种风格要素,包括偶尔回到调性音乐的创作。

    三、 诗歌《空中花园篇》概要

    《空中花园篇》选自德国象征主义、新浪漫主义诗人和作家——施特凡·格奥尔格(Stefan George)的诗歌三部曲:《牧歌和赞美诗,传说和歌唱,空中花园》。全诗共包括31首,勋伯格所谱写的艺术歌曲《空中花园篇》仅选取其中11-25首。

    故事背景取材于被誉为古典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女王瑟米拉米斯的空中花园。诗中描述了一位高贵的诗人——国王,原本有着神圣而纯洁的理想,渴望通往最崇高的境界,但就在他即将跨入这一境界的时刻,却受到世俗生活的强烈诱惑。几经挣扎和矛盾,诗人最终放弃了理想,在一个闷热的夜晚来到陌生的领地——空中花园。(1-10首)。

    之后的15首描写了一个比较诗意的过程:在空中花园这个陌生的世界里,诗人的内心充满了紧张和恐惧,但是情人的出现给他带来了希望,可是希望与恐惧的交替使诗人进入了一种近乎绝望的状态。缠绵的爱情最终受到了威胁,情人拒绝与他一起离去,她所说的话就像树上的叶子和性情不定的蜻蜓一样容易消散。最后花园枯败,诗人独自一人徘徊。 

    四、感性聆听之阐释

    零碎的、锯齿状的旋律片段;尖锐的、避免解决的不协和和弦。

    不规整的节奏节拍;极强与极弱的力度对比(ppp-f)。

    在无调性的驱使下,我们无法预测乐句将向哪个方向延伸,旋律像一根飘在风中的游丝,令人无法捉摸。

    在表面混乱的背后,却隐藏着勋伯格的匠心独运,即在无序中暗含着有序。

    五、 文本诠释

    《空中花园篇》op.15        第一首

    第一部分:前奏(1-8小节)

     

    音高关系之呈列:    4—3——1——2——2—1       4—3——4——3            2

     
         4——1——3——1——————2——2————1                 3——3——4

    核心动机a  :(#f—d—f)

    第二部分:(8-20小节)

     

     

    第一句:b—d—e

    第二句:b—a

    第二句左手钢琴伴奏:b—d—e—a

    核心动机b:  (向上方大二度移位 即:b—d—e—a)

    a—d—g—c(纯四度叠置)

    勋伯格创作自由无调性时期偏爱的技术手法

    横向:旋律骨架

    纵向:和声

    第三部分:尾奏(21-23小节)

     

    a—e—g—d:a小调和弦+属和弦     类似小调终止

    #e—a—#d—#g:四度叠置和弦变体

    六、否定的表现与矛盾的出路

    不协和音彻底被解放了,不再寻求任何所谓正确的解决。

    结构性和声消失了,主调不再是音乐发展的中心。

    调性原则被打破,乐章、乐段之间,音与音之间的组合原则被瓦解;

    调性原则支撑下的音乐结构崩溃,无调性音乐形式呈现的是一种破碎、不完整感。

    一边是精心构筑,一边却是与这种匠心独运相去甚远的混乱效果。看似矛盾的本身隐藏着勋伯格的别出心裁,无序中暗含着有序。

    七、 阿多诺《新音乐的哲学》之选读

    勋伯格关于调性结构瓦解的做法得到了德国著名哲学家阿多诺的大力推崇。并以社会学角度写下了《新音乐的哲学》一书来探讨关于音乐哲学的问题。在这本书中,阿多诺通过双s异同论,即:“并置固有的对立双方来理解真理的内涵”从而揭示音乐艺术的本质。

    《勋伯格与进步》

    “音乐不应该是粉饰的,而应该是真实的。”

    它的进步性在于“它承受着一切黑暗和世界的罪恶。而它的幸运就在于感觉到了不幸;它的一切美丽就在于否定了自身的美丽幻觉。”

    《斯特拉文斯基与倒退》

    “就其本质而言,音乐是不能表现任何一点什么的,不管它是一种情感,一种态度,一种心理状态……那不过是幻想,而不是现实。”

    八、双“S”的悲剧

    自由的丧失——十二音音乐

    勋伯格通过对社会的否定从而引向对音乐传统的否定,竭力从音乐的自然控制中解放出来,在摆脱了传统技法束缚的同时获得了一种自由,从而建立了自己的十二音作曲技法体系。然而勋伯格为了这次解放和自由,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再一次丧失了自由。为自己营造了一种新的“束缚”。

    Schoenberg

    勋伯格,《空中花园》,悲剧性题材的艺术歌曲。

    structure

    结构,旧的结构被废除,新的结构被束缚。 

    课堂讨论:

    韩老师:今天报告的内容更多的是涉及到勋伯格怎样用一种新的音乐语言进行创作,即瓦解旧的结构创造新的结构,以及在新的结构中又出现的矛盾。由于这次我们要做的是艺术歌曲这方面,因此在声乐和器乐方面的内容应该再稍做补充。比如处在调性当中的声乐歌唱以及处在无调性当中声乐歌唱方式之间的区别。

    许首秋:我想对“真实”这个词做下提问。是不是痛苦的东西就是真实的东西?

    张舒然:其实这是表现主义的一种认识。表现主义认为这些扭曲的、痛苦的都是真实的,这部作品有很明显的表现主义的特征。包括诗歌的作者格奥尔格也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

    韩老师:阿多诺的批判相比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审美批判有些不一样。他更多的是站在社会批判的角度从进步与倒退进行谈及。他之所以赞赏勋伯格是因为他认为这个世界本身就是扭曲丑陋的。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阿多诺所谓的进步和倒退究竟是音乐技法上的问题还是音乐所要表达的东西。如果把粉饰比喻成优美,真实比喻成丑陋,那优美和丑陋在音乐当中又如何来看?这是不是我们接受不了无调性,接受不了十二音的缘由?这是一个美学问题。
    郭彦:我们要具备审美的耳朵,也要具备审丑的耳朵。这种“丑”未必就是丑陋的“丑”。表现主义主要是表现人的内心,潜意识。

    韩老师:现在涉及这样一个问题,美学所要研究的是你所要表达的那个美还是表达本身的美。如果是分离的话,用宋瑾老师的话,我用右手写一个丑字,用左手写一个美字,这就是表达的东西和表达本身是有差异的。

    郭彦:这是存在惯性的,我们的耳朵也是有调性的。当调性走到了尽头便需要出现新的东西,我们的耳朵现在已经被调性侵蚀了。

    韩老师:我们在判断新的东西的时候,肯定是按照原有的思维去判断。

    郭一涟:我们在听所谓调性音乐的时候都在听他的演奏是不是接近于所谓的原作,或是他的演奏是否算是权威,有一种标准的指向。可是到了20世纪无调性音乐以后,聆听方式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们在听的是音乐本身,而所谓的二度创作却被削减的很厉害了,如果换一个版本,我几乎听不出差异。这是否代表着听跟作品本身更加契合了?
    王骏星:我认为跟原来是一样的。刚刚的音响我听出了悲伤的感觉。

    张潇雪:刚刚郭一涟说听和作品本身更契合了,我也是稍微有这种感觉。我在想之所以更契合是不是现在作品本身的范式是没有标准的。

    韩老师:这涉及到共性写作和个性写作的问题。共性写作遵循大家都熟知的原则进行创作,个性写作是可以发明很多新的方法,因此会产生陌生感。但是陌生感是不是就意味着美和丑的标准?

    许首秋:我在想我们在听这首曲子的悲伤感和痛苦感是从何而来的。我个人的感觉是陌生感带来了恐惧。

    韩老师:我有两个小问题,课后可以做进一步的考虑。1.曲调与诗歌所要表达的爱情之间的关系是否可以做一下深入。2.无调性的驱动在哪里?3.无序当中的有序,无调性中的无序里有序体现在哪里。4.感性的声音结构,破碎不完整的感觉是如何呈现的,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分享到:


  • 文章录入:二月里来责任编辑:m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