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歌曲相关问题之探讨(2)
李斯特艺术歌曲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音乐学专业艺术哲学与批评方向硕士、博士专题讨论课
艺术歌曲相关问题之探讨(第二次讨论)
时间:2014年3月18日,星期二,13:00-15:30
地点:上海音乐学院教学楼中414
授课导师:韩锺恩教授
参与同学:郭一涟、李鹏程、赵文怡、郭彦、刘雨矽、王骏星、周凌霄、许首秋
以及部分本科同学:张舒然、张潇雪
汇报人:周凌霄
课堂记录:周凌霄
李斯特的艺术创作涉及钢琴、声乐、管弦乐等领域,在1840年以前他主要创作钢琴曲以及一些改编曲;之后他的创作活动转移到了声乐方面,钢琴作品数量突然下降;再后来,他的创作就以管弦乐队为中心了,已经几乎完全放弃了钢琴曲的创作,但仍保留着对声乐曲创作的爱好。艺术歌曲创作开始于他创作相对成熟期,共创作有艺术歌曲82首,反对图景似的音乐描绘,力求用音乐表达诗意。
由于也没有对他所有的或大部分的艺术歌曲进行分析,所以我主要从文献中搜集到一些对他艺术歌曲创作特点的总结:包括他的艺术歌曲创作反对艺术手法程式化,提倡创立新的艺术原则和表达手段,追求自由的“浪漫主义表达方式”,很少用传统的分段歌曲形式。注重和声的创新与改革,最引人瞩目的是和声的“色彩解放”,表现为变音的大量使用。有很多作品从其他调性上引入,再通过模进手法进入主调。例如我们后面要听的这首作品就是这样。擅长用速度变化捕捉诗人丰富情感的细腻变化。多运用六度五度大跳表现情感的激越,半音下行表现痛苦和哀怨,用上行半音音调表现疑问,用倚音刻画细腻的心理变化。多朗诵式的歌唱旋律,主要靠同音反复、二三度音程以及速度节奏的变化来实现的。
他艺术歌曲的诗歌选择比较多样,包括海捏,歌德,雨果,席勒等人的诗作。我所选择的这部作品是李斯特根据奥地利诗人尼科劳斯·列瑙被吉卜 赛人对生活充满希望和热情,不为艰难的生活压倒,追求自由和幸福的精神所感动由感而发所创作完成的诗作写成的叙事歌曲,被称为“声乐中的匈牙利狂想曲”。注意到这首作品有三个版本,第一个就是人声和乐队,作于1860年;第二个是根据前面改编的小提珍与钢琴版,作于1864年;第三个作于1871年,是重新编排了人声和乐队。将作品进行修改也是李斯特经常做的事情,或许是在不断寻找人声与器乐更完美的结合方式以及艺术歌曲更合适的表达方式。
李斯特的钢琴改编曲范围包括了歌剧、艺术歌曲、器乐独奏曲、室内乐以及交响乐等。这一方面是为了挖掘钢琴无穷的声音变化的可能性,满足其对即兴演奏和表现炫技的欲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证明演奏家对原作可以再次领悟以及创造性的发挥;同时也是通过这些改编传达其浪漫主义音乐观念。他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这些改编曲,以这种形式推广了这些重要的音乐文献,这在当时为使听众了解和熟悉这些作品起了很大作用。而且他在对原作进行改编时,不仅能保留原作的音乐精神,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原作的音乐本体在新的演奏载体上转换成新的音乐语汇,既能描绘出原作的体系和结构,又能适应新的演奏载体表达的可能性,构建出新的理想框架,从而更好地为音乐精神内涵服务。
我大致比较了一下人声与钢琴以及小提琴和钢琴的器乐版本,他的器乐改编版所用的旋律素材是来自于艺术歌曲的,调性也基本与以前一致,只是扩充了结构,并对旋律肢体进行了一些装饰性,炫技性的处理。
李斯特的钢琴改编曲会引起我这样的思考,面对一首诗歌,究竟是将诗句唱出来,还是根据这样一首诗歌谱写出一首纯器乐曲更能让听者把握诗歌意境,或者说能表达出更多意趣。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也许有人会提出质疑说,我们一般语言不通听不懂歌词也可以“听懂”艺术歌曲,那么这个所谓的“听懂”到底是听到了什么?我认为艺术歌曲的创作本意肯定还是在一定程度上要借助于唱出诗句以及人声表现出的语音语调来表达意境的。那么如果语言能够听懂,是不是会有完全不一样的听觉体验?况且人声表现毕竟有限,器乐可以轻松达到人声所达不到的极限,对原本人声旋律进行器乐化的处理,也就是通过器乐扩大了原本人声表达的限度。同时深化了内涵,增强了感染力。所以,一直以来说到李斯特的标题音乐主张似乎都倾向于他的交响诗等体裁。但或许其实他对于艺术歌曲的改编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诉说着其对于标题音乐的宣言。但是由于时间限制具体他的改编曲究竟是通过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的改编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韩老师:我注意到刚才的汇报提到几个问题,大家先做一下讨论。
许首秋:我听着其中的匈牙利因素是通过钢琴来表现出来的,其中几个地方很像匈牙利狂想曲中的一些地方很像。
李鹏程:李斯特喜欢用文本性的东西去构建长大的作品,我觉得如果从艺术歌曲侧面怎么去描绘文本或表达文本的,那我们对他的器乐方面可能会有一些更深的理解,即便是到了无标题作品,也可以表现一些标题性的内涵。我找了一下小提琴和钢琴的音响版本,可以放一下。
郭一涟:我听到这个曲子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钢琴部分,刚才也讲到匈牙利因素非常强,主要是从钢琴里表现出来的,这种吟唱性的曲调我认为像宣叙调,如果拿掉钢琴,很像歌剧里的吟诵调。可以算是浪漫主义中晚期散文诗写作的代表。这个结构很散,勾连各个段落之间的一些做法,有些时候不是用钢琴,而是留白。营造出来的意境很不一样,我第一次听到李斯特的钢琴曲,我觉得很有意思,一开始听起来像钢琴曲。·
张舒然:听到这个版本,我感觉声乐版和器乐版有本质的差别,艺术歌曲中很细腻的东西在器乐改编版中没有了。我听这个歌曲不太像艺术歌曲,更像歌剧片断。是建立在叙事诗这种文本的表达上的。那么这跟交响诗这种体裁有什么关系,我听了小提琴版本后不太过瘾,还是希望可以听听人声和乐队的版本。
李鹏程:我觉得如果三个版本在一起,最有吉普赛味道的是小提琴和乐队版本。
张舒然:觉得小提琴这个版本味道不够。
李鹏程:你们去听其他作品都是这个结构,是不是写歌曲的时候就考虑到传统的吉普赛的这样一个结构。
郭一涟:跟唱词有关系。
周凌霄:他是想通过各段之间速度的变化来表现诗歌的不同意境。
郭一涟:两个作品跟诗歌还是很有关系的,这样平行的比较很有意思,小提琴可以出来浓郁的吉普人的味道,但是原本人声能唱出来的意境就没有了,人声和小提琴应用不同的标准进行考量,是挺有意思的一个做法。
王骏星:吉普赛人说什么语言,他们自己没有自己的语言吗?
韩老师:刚才大家提了很多问题,我也记了一些。还涉及到曲调个性问题,是不是三个吉普赛人形象塑造是否仅仅依托在动机曲调个性上,排除动机外,还没有吉普赛人因素。散文化不代表结构散。但这个问题值得注意,为什么说不像艺术歌曲,更像在听歌剧唱段,这也是值得讨论的问题。有一个问题大家都没有提到,李斯特的这种做法是不是跟他的标题音乐的主张是不是一致的,刚才大家都没有涉及到,他是李斯是标题音乐的倡导者,标题音乐这个问题简单提提大家都知道,但在音乐上好像并没有很弄清楚,仅就创作来说标题性和非标题性创作思维不一样,但作成以后是否有区别。这个问题是不可回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