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nomusicology的历史、理论与方法研讨课第十三课综述
任课老师:Marina Peterson 教授
时 间:2013年12月25日 13:30-15:00
地 点:上海音乐学院中楼414
综述记录:许诗雨
主要内容:声音民族志:Sonic Ethnography
本课程阅读文献:
1.Helmreich, Stefan. 2007. An Anthropologist Underwater: Immersive Soundscapes, Submarine
2.Cyborgs, and Transductive Ethnography. American Ethnologist 34(4):621–641.
3.Downey, Greg. 2002. Listening to Capoeira: Phenomenology, Embodiment, and the Materiality of Music. Ethnomusicology 46(3):487-509.
4.Small, Christopher. 1998. “Prelude: Music and Musicking.” In Musicking: The Meanings of Performing and Listening. Pp. 1-18. Middletown, CT: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这节课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
1、对上一节课的声景经历的总结与反馈;
2、解释了声音民族志主要的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式;
3、以New Straitsville的月光游行录音为例,加以阐述;
4、从工作、音乐、录音技术等有关方面说明声音民族志的研究。
在第一部分中,教授首先提出问题,让大家回答声景实践中的体会,如声景实验中的倾听有何特殊性?其聚焦点在哪里?客观的声音与主观的听觉有何不同体验,以及声景的倾听、笔记、录音三个部分有何异同。然后,教授引用了Tim Ingold的文章进行总结,认为“声音”是一种现象体验,不是客观知觉而是知觉的媒介,人体时时被声音包裹,如同人处在空气中,二者互相交融。
教授还提出了声景实践的缺陷,这种缺失主要包括:
1、实践方式本身的缺失(位置不能移动,哪些部分无法包括到研究中)
2、实践者的预设(自我定义)所导致的缺失(实践者不能或者很难观察到同一种声音对处于不同“Place”的人们的不同意义)
3、声景实践强调了什么丢失了什么
Ingold认为声景实践的三个层次随着实践者的不同角度、不同背景而有所改变,因此必然会使声景实践产生缺失。
然后,教授提出问题:声音会建立怎样的社会关系,有何主观影响?以此引出下一部分
在第二部分中,教授提出,声音人类学主要研究社会角色如何通过声音对自身进行定位,专业技能、亲情与友情是如何体现及建立的,声音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方式(听声修车,对话)。
教授介绍了音响认识论,即每天听到究竟的是什么。声音民族志更关注倾听的体验及过程,在声音民族志中,超越声音的审美、社会关系、专业水平,都是通过研究倾听的体验过程所得到的。
以能量声景为例,主要注重声音能量的倾听与记录,并且研究其与劳动、基础建设的关系。
在第三部分中,教授首先播放了New Straitsville的月光游行声景录音,并以此为例讲解现场录音是如何解释人们
1、怎样倾听(录音点是不移动的,游行从身边经过)
2、怎样过滤声音(有限的游行录音本身就是一种过滤)
3、怎样从声音的角度对自身进行定位(警铃与小孩哭声对听者产生的不同意义)
4、声音是如何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建立不同的关系(教授提到某地居民听到火车声就觉得是把煤运到中国)
材料的用途:以民族志为背景进行分析,比较分析人们歌唱的声音,探讨与周围人的关系
第四部分,讲解了与声音民族志研究有密切关系的几个方面:
日常声音:听力方面专业知识的存在模式,引用了Downey的观点,人们因为文化因素而选择聚焦与某些声音,或者过滤某些声音。日常的声音塑造了每一天生活,确定了方向,甚至确定了社会关系。
声音交际:内容是通过声音传达的,通过这些声音交流,能构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社会关系。与此同时这种交流也构建了人的主体。如参与音乐的行为,就是在某个场所中缔造了一系列的关系,称为“乐示”,参与者有音乐家、清洁工、舞台工人、观众等等。
工作:教授举了几个研究案例,分别从专业性、听力损失、舒适度三个角度入手的,对工作中的声音的研究。如矿工要靠头上戴的乙炔灯的声音来判断氧气是否充足,矿井下面是否安全等等。
音乐:为了说明声音民族志研究方法的使用,教授请大家尝试思考在音乐的场景中,音乐家是如何倾听的,观众是如何倾听的,以及人们在学习(艺术,如capoeria)时是如何倾听音乐的。
*Musiking:是一种实践也是一种聆听,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考虑音乐在社会中的实践作用。
录音技术:在声音民族志研究的不同场景中,需要使用不同的录音技术,记录人们倾听的方式。可以让录音人员自己记录他们倾听的方式,也可以调用现场记录或者录影。技术存在局限性,无法完全记录人与环境的关系。
另外,教授提到了民族志中对于感知的研究,直接了解别人的感知是比较困难的,可以通过问问题的方式来记录他人的感知,并且注意,人们是如何谈论自己的听觉感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