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年12月19日
    地点:教学楼中414
    授课教师:Marina, Peterson
    课堂综述:易思文

    本节课的阅读文献为:

    Morris, Rosalind C. 2008. The Miner’s Ear.Transitions 98:96-115.

    Schafer, R. Murray. 1993. “Introduction.” In Soundscape: Our Sonic Environment and the Tuning of the World. Pp. 3-12. Rochester, VT: Destiny Books.

    Ingold, Tim. 2011. “Four Objections to the Concept of Soundscape.” In Being Alive: Essays on Movement, Knowledge, and Description. London: Routledge.

    本节课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个部分是室外“声音漫步”(sound walking)实践;第二个部分是小组报告及讨论;第三个部分是以Schafer和Steven Feld的个案为例探讨声音景观的理论研究。

    在“声音漫步”实践中,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参与,五人一组,分为四组,每组选择一位同学为小组组长选择并带领同学到目的地。声音漫步三分钟,自选地段录音一分钟,期间不能说话或讨论,最后用十分钟来记录所听到的声音,并进行小组讨论各自做简短报告。期间同学们积极参与,二十分钟后回到课堂,继而分组播放录音作报告。报告内容包括说出录到了什么,介绍这个地方以及为什么要录这里的声音。第一组同学选择的是学校体育馆,因为相较于校内的音乐声这里有更多“声音”,它们并不是旋律,而是可以感知到的节奏。第二组同学选择的是音乐厅的装修工地,她们想知道音乐厅在建成之前所发生的声音和建成之后的比较。可以说之前是噪音,之后是乐音。第三组同学选择的是校园里的声音,听到的包括唢呐声,练声曲,车轮声,讲话声,他们说这些都是音乐学院最平常的声音,也是大家最容易忽略的声音。第四组同样选择了校园,听到的声音包括车轮声,风声,树叶落地的声音等等。Marina老师和同学们一起针对来自其他组别的录音,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在讨论到怎样记录所听到的声音,记录什么样的声音的时候,老师分享了她的感受。她问同学们,用文字记录声音会发生那些困难?如何解决?比如她自己在用英文记录一些拟声词的时候会有困难,但她会借助于图画。有的同学则说他们在记录时将自己置身于局外,多用形容词去描写。

    在对Schafer的声音景观研究进行讨论时,Marina老师列出其归纳声景的三个层次:基调音,信号声和标志声,并让同学们就刚刚录制的案例,进行基调音的描述。同学们纷纷讨论,比如对于工地上的声音,有的同学说是步行声,有的说是机器声,有的说是聊天声,有些人说是空间的回声。虽无定论,但通过讨论,大家越来越能捕捉到声音景观不同层次的特点。接着,老师介绍了Schafer和Steven Feld的个案研究,Schafer把整个世界的所有声音当做音乐作品,探究每个部分是如何创造出来的,而非研究声音的存在。重要的是研究人对于声音的感知和在这个环境中通过感知产生的与声音的关系。Marina老师强调声音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录制质量的问题,高质量的录制能还原声音本身,要考虑到声音技术在做声景研究中的作用。Steven Feld的研究对象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一个名为白沙瓦村庄的声音,在Feld的《声音与情感》著述中,作者记录了当地人怎样去听他们环境中的声音。他强调某些暂时性的声音会很快消失,或者遇到混合或者重叠的声音,所以Marina老师建议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一种声音上,考虑其与其他声音的离散关系。

    分享到:


  • 文章录入:区鸟责任编辑:区鸟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