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乐学院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2010级学期论文汇报综述
上海音乐学院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2010级学期论文汇报综述
时间:2013年1月6日
地点:新教学楼北602教室
文字整理:鲁瑶、吴昕雨、薛阳
照片拍摄:王诗婳、王佛珥、吴彦辰
学号:11100201
姓名:陈曦
指导老师:孙国忠
论文题目:斯克里亚宾《钢琴练习曲》初探
内容提要:文章通过对斯克里亚宾《钢琴练习曲》的节奏特色、织体构建、旋律思维、神秘和弦的意涵与表达的分析和阐释,力图揭示斯克里亚宾独特的音乐创作风格和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展示斯克里亚宾对于钢琴练习曲这一体裁的特殊贡献。
关键词:斯克里亚宾;钢琴练习曲;节奏;织体;旋律;神秘和弦
点评:
钱亦平老师:感
你的第四段主要讲“观念与表达”,但是你这里的观念显得薄弱,对与“神秘和弦”你也没有明确的界定,我觉得这里应该结合神秘主义来挖掘他的观念。你的参考文献中有宋立立的博士论文,她主要讲斯克里亚宾的创作观念,你列了,但是可能没有很好的去运用。26页的论文,一共只有6个注释,多数没有形成对中心论点的有力支撑。
这里引发出一个问题,也不仅是你一个人,就是论文后贴出的参考文献,要好好去读,利用,站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希望能够花更多时间精读参考文献。
赵维平老师:我补充两句。你的题目里有“初探”,对于三年级来讲用这个词是否合适?初探,是指比较模糊的、整体的、把握不住的。然后,关于斯克里亚宾的研究非常之多,你的前人研究,基本没有体现出来。问题在于你的研究哪里和前人一样,哪里不一样?
赵维平老师:是,我相信你花了很多功夫,但是前人研究要体现出来。谁都做了哪些东西,哪些和你是直接相关的,一步步要交代清楚,是不是应该这样?然后再突出你写这个东西的意义何在。
学号:11100202
姓名:刘小丹
指导老师:孙国忠
论文题目:音乐的“奇境”——评萨义德《音乐的极境》
内容提要:《音乐的极境——萨义德音乐随笔》(彭淮栋译,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年)是萨义德谈论古典音乐的文章结集,本文作为该书的书评,选取了几个方面,关注萨义德对不同钢琴家的演奏、音乐节和音乐会、歌剧、以及他人乐评的再评价,以解读萨义德的音乐审美特征和批评风格,从他的视角看音乐与社会、与作曲家、演奏家内心的维系。
关键词:萨义德;《音乐的极境》;音乐生活;音乐批评;钢琴演奏
点评:
韩锺恩老师:很高兴能评刘小丹这篇文章。萨义德有非常激进的观点,很高兴我们三年级学生能用这样一种学期论文的方式再来评这本书。确实像你刚才一再强调的,萨义德以一个特殊身份参与到音乐评论之中,有很多原来没有的问题。从大的方面来讲,你还是抓住了他的要点。萨义德文风本身跟我们职业的音乐批评家写法不太一样,比较自由的,但是你要去解读他的话,是不是要规范一点,1、2、3、4弄清楚,你现在全部都在一起,不知道是不是受他的影响?
刘小丹:我在写的时候,可能会有意无意借鉴他写文章的方式,也算是小小的,表示一下尊重吧。
韩锺恩老师:你作为一个尝试,未尝不可。但作为一篇论文的话,还要更清晰,当然你的评述对象也比较特殊。我还有几个问题,首先是,萨义德评述的这些作品,你有没有听过?你既然看到萨义德这么评,那么可以看看我听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体会。这个其实是一个必须要有的工作,目的不是辨别他的真伪,而是要看看他的独特性在哪里。第二个问题,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身份介入音乐批评当中,他给我们什么启示?他对我们这个学科有什么贡献?
刘小丹:我觉得这本书是作为一个非传统的载体出现的,我比较好奇的也是这一点。我觉得萨义德的每一篇乐评最终都越过了音乐本身,跳入了文化的语境,去看社会背景、历史意义,他的特殊身份,使得这两者能够完美维系。
梁晴老师:你这标题里头,如果是作为你的尊重,你应该把这本书的标题完整的放上去。再有哪些是你的话,哪些是他的要有引用,不可以混在一起。还有你的第二页,你有一个词“非专业”,其实刚刚
学号:11100203
姓名:鲁瑶
指导老师:韩锺恩
论文题目:新生命体——朱世瑞《声乐室内交响曲——和夏尔、荷尔德林与白居易的对话》诗乐关系分析笔记
内容提要:2000年,已赴德留学九载的中国当代作曲家朱世瑞,在长期对音乐、诗歌、语言、文化之间关系的思索之下,而恰逢德国斯图加特市“百年乐会”委约,开始创作《聲樂室內交響曲——和夏爾、荷爾德林與白居易的對話》,首演后赢得好评并获“百年乐会”创作委约奖。作品长大而颇具学术性与实验性,在跨形式、跨时空、跨语言的复杂网状关系中展开,三个乐章对应三首不同诗歌并从不同出发点探索诗乐关系的可能性,本文就以此为切入点,在分别对三个乐章的诗歌、音乐、及两者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尝试用比较的方法对其特殊性进行归纳、总结以及不尽成熟的阐发。
关键词:朱世瑞 《聲樂室內交響曲》 诗乐关系 三重对话 意象化建构 词的微变奏 两极相通
郭树荟老师:文章从大的方面,文字、架构都表扬。那我有几个问题,想和你交流。先提几个小问题,第一个,三首诗应该都不太长,是不是考虑放在附录里面?第二,作品首演的时间应该加上去。再一个,我觉得你应该把杨立靑《唐诗四首》放在最后那一段,他比较早,而且很重要的作品。还有一个,白居易的注释,他不是古文运动。朱世瑞是一个理论化很强的作曲家,你是不是整理一个朱世瑞的采访笔录?我的问题也在这里,你作为一个音乐学家,对这个作品,和一位作曲家相比较,你的特殊性怎么体现?然后呢你写这部作品,主要是建立在对它的聆听?对谱本的分析?还是和作曲家的讨论之中。最后一个,你的跨时空,跨形式等等,其实最后还是一个跨文化的问题,你要提到它。
钱亦平老师:你这个标题必须用繁体字,是朱世瑞的要求吗?因为根据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法规,提倡简化字。(笑)
鲁瑶:哦这不是朱世瑞的要求。是因为他的作品是用繁体字,所以完整提到时用了繁体字,觉得会比较尊重,之后简写都是简体。然后就是第三乐章因为他的段落标题是用繁体,我引用即用繁体。
钱亦平老师:所以你在采访的时候,你们没有就这个问题讨论过?(笑)
梁晴老师:可以不必要这样的“尊重”。
学号:11100204
姓名:陆慈娴
指导老师:王勇
论文题目:朱世瑞《水想Ⅱ》及其内涵探究
内容提要:朱世瑞室内乐作品《水想II》,为二胡古筝而写。作品从两件中国乐器自身特点出发,在传统音乐基础上有所创新,回避现代创作流派技法,力求回到音乐的常态。本文将从乐器、音色、音乐展开、水、想五个方面进行叙述。
关键词:朱世瑞 《水想II》 二胡 古筝 演奏法 音色 旋律发展 民族器乐 作品分析
梁晴老师:有一点很可贵的是,你们,像前面的鲁瑶,都能够关注中国的当代音乐。我对你的意见可能有三个,一个是文字,一个是结构,这两个和在一起呢,我觉得应该说问题还是比较大,我听到很多细碎的东西,但
韩锺恩老师:其实
学号:11100205
姓名:王佛珥
指导老师:伍维曦
论文题目:借鉴而非模仿——圣-桑的“折衷主义”音乐观
内容提要:圣-桑是19世纪法国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作为“民族音乐协会”的创始人之一,圣-桑为振兴法国民族音乐创作了大量作品并被认可为“法国古典音乐唯一的代表人物”。圣-桑也是19世纪后半叶最具代表性的法国音乐思想家,其创作观念既受到同时代德奥浪漫主义音乐(尤其是李斯特)的影响,也继承了法国音乐文化固有的传统,最终形成了极具个性化的折衷主义创作道路。本文试图结合圣-桑创作观念形成的时代背景,通过分析其代表性交响音乐作品和重要文论去透视这位“折衷主义者”的文化本位意识。
关键词:圣-桑;李斯特;高卢艺术;民族音乐协会;
孙国忠老师:你的论文比起之前是有很大的进步,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先说你的附录,英文书目的全名、相关信息应该列出来。正文当中,你的题目很明确的谈他的音乐观,形成背景。我感觉好像几个方面结合的稍微松散了一些。另外圣桑自己文字的表达,他对此是有明确的阐发,或者以此为切入点,可能更集中,要点也更突出。另外一上来的史实,可以稍略。法国本身的情况,协会的成立,是要恢复法国的器乐,一个原因是德奥歌剧主导了法国乐坛,掩盖了器乐的发展,另外瓦格纳的音乐对他们影响巨大。所以他们要强调法国器乐的发展。另外你谈到他的作品,究竟怎样对音乐观产生影响,还不够清晰。最后一个部分,关于他的音乐观,应该是论文的主体,现在看下来不是最清晰。那现在你能不能用一句话讲出来他的文论中体现出来的最核心的音乐观?
王佛珥:就是他肯定德奥传统对他的影响,但是仍然要保持法国特质。
韩锺恩老师:这篇文章呢,觉得王佛珥开窍了,很明显。
赵维平老师:我补充几句,你主要是要将他的折衷主义,但我觉得你行文倾向于他对本民族东西的强调,对于折衷不是很明显,你觉得呢?刚刚
学号:11100206
姓名:王嘉珮
指导老师:梁晴
论文题目:出 戏剧记——亨德尔清唱剧《以色列人在埃及》音乐分析及意义阐释
内容提要:清唱剧《以色列人在埃及》是巴洛克时期英籍德国作曲家亨德尔处于清唱剧创作探索过渡期的一部重要作品,是一部非戏剧性的实践产物。本文以《以色列人在埃及》作为研究对象,以脚本内容、音乐特征为视角,本文分四个部分:一、脚本:插入、异位、重复。主要该对清唱剧的脚本和内容进行简要的叙述;二、音乐描绘:频繁、画面感强、静态。主要对其中的音乐描绘手法进行详细的分析;三、合唱:集中、宏大、抒情。对《以色列人在埃及》的合唱艺术特色进行介绍;四、入戏:多维视点、叙述者、调性布局。将结构与戏剧进行整理分析,以此来研究《以色列人在埃及》作为一部非戏剧性的过渡性英语清剧的意义以及对其他相关作品的影响。
关键词:G.F.亨德尔;英语清唱剧;《以色列人在埃及》;脚本;合唱;音乐描绘;
非戏剧性;戏剧性
王嘉珮:我是觉得这个是“出而不出”的一个意思。就是亨德尔在这部剧中几度出入,他一直在“出”,即非戏剧性的探索。现在他只是一个探索阶段,还没有完全的到达他想要的清唱剧的境界。
王嘉珮:是之前他的正歌剧。
王嘉珮:我没有特别突出这一点,但在结语中提到了。
王嘉珮:有看过。但这个文献现在找不到它的全文,只能看到其内容提要。
王嘉珮:在学校图书馆通过网络查到的。
王嘉珮:我参考了上面的有关于清唱剧的内容分类。
学号:11100207
姓名:王诗婳
指导老师:金桥
论文题目:歌者无疆——民谣音乐人周云蓬的音乐创作分析
内容提要:周云蓬,大陆独立民谣音乐人、诗人,被称为中国最具人文气质的民谣歌手。本文将就音乐人周云蓬的音乐创作中的风格及歌曲中的音乐语汇进行分析,并由此探讨周云蓬及中国当代民谣的音乐现状和现世意义。
关键词:周云蓬 音乐人 创作 诗人 现实性
王诗婳:是社会上给他的评价。
王诗婳:是创作的,可能我没写清楚。
学号:11100208
姓名:王文菊
指导老师:梁晴
论文题目:斯特拉文斯基与拉格泰姆——以《士兵的故事》、《为十一件乐器创作的拉格泰姆》、《钢琴拉格泰姆》为例
内容提要: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Stravinsky 1882-1971)与巴托克、勋伯格并称二十世纪三位最重要的作曲家。他的创作生涯横跨二十世纪的三分之二以上时间,涉及多种流派和风格,如俄罗斯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序列技法时期。斯特拉文斯基善于运用各种素材也赋予了其创作充满了不竭的生命力。从多神教古风到古希腊神话,从中世纪法国音乐到现代美国音乐,从弥撒曲到爵士乐。在其创作的带有爵士乐因素的作品中,拉格泰姆成为了其主要运用的体裁。本文就其创作的三部带有拉格泰姆的作品:《士兵的故事》、《为十一件乐器创作的拉格泰姆》、《钢琴拉格泰姆》为主要分析对象,从斯特拉文斯基遇上拉格泰姆、拉格泰姆的节奏技法借用及个人化重塑、对拉格泰姆似编制及音色的模仿及运用、整体构成与自由即兴这四个方面出发,探讨其对拉格泰姆的继承与创新以及作曲家的创作观念。
关键词:斯特拉文斯基;拉格泰姆;节奏型;流行乐组;《士兵的故事》;《为十一件乐器创作的拉格泰姆》;《钢琴拉格泰姆》
学号:11100209
姓名:王玥
指导老师:孙国忠
论文题目:试论布索尼的巴赫“恰空舞曲”钢琴改变版
内容提要:巴赫于1720年创作的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是巴洛克时期的经典之作,其中又以d小调第二组曲(BWV1004)中的第五乐章“恰空舞曲”最为著名。在巴赫“恰空舞曲”的众多改编版中,布索尼的改编曲是比较著名的一首,他将演奏该作品的乐器由小提琴改为钢琴,在基本保留原作框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音响及和声上的重组,使整个乐曲更加雄伟壮阔,荡气回肠。本文通过对小提琴原版谱和布索尼的钢琴改编曲谱的对比和分析,并结合布索尼的创作特点,从旋律、和声、音响等几方面论述布索尼改编曲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巴赫;布索尼;“恰空舞曲”;音乐改编;
学号:11100210
姓名:吴昕雨
指导老师:郭树荟
论文题目:《乐府传声》中的戏曲音乐美学思想之解读
内容提要:由清代戏曲理论家徐大椿所著的《乐府传声》一书是我国古代戏曲领域非常有影响的一部论著。该书对当时的戏曲演唱方法及观念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总结。本文笔者将通过对《乐府传声》戏曲理论的归类与提炼,探讨其理论研究的内在结构。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其戏曲演唱理论的深入解读,力图探索其内在核心理论观念,并通过“技法层面”、“情感层面”两个层面进行理论阐述以论证其核心理论观念“字清”论在全书中的融汇贯通。随后,进一步看《乐府传声》对明清戏曲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就其美学内涵进行探讨及阐发。以此印证《乐府传声》在明清戏曲论著中的理论价值与历史意义。
关键词:徐大椿 《乐府传声》 明清戏曲演唱理论 核心理论观念 美学内涵
吴昕雨:是我自己总结出来的。
吴昕雨:是的。
吴昕雨:其实是我从徐大椿的一些理论的美学内涵上来联系到了当时戏曲的总体的审美风格。以及当时明清的审美风范。
吴昕雨:这个确实是我概括标题时出现的失误。
吴昕雨:其实我原本的想法是先看到了徐大椿对于戏曲语言的“雅”、“俗”之论,后面在查找资料的时候,发现了同时期像李渔的这种更早、更为系统的论述,然后觉得当时明清的很多文人都有关于这个问题的一些思考。然后又发现了和明清两朝的审美趋向是有联系的。
吴昕雨:是我总结标题时出的问题。
吴昕雨:我看了很多关于明清唱论和审美风格的书籍。
吴昕雨:老师,我在写作这篇文章时,对在具体的看一些现在的曲目及演唱时,感觉到了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吴昕雨:我有一个问题想要请教老师,就是如何能将这些理论和当时明清的戏曲演唱对应上呢?
吴昕雨:其实有些问题我已经对照了一些昆曲和京剧作品和演唱之中。
赵维平老师:那么就应该把这些东西对应到你写的理论之中,这是我的建议。
学号:11100211
姓名:吴彦辰
指导老师:王勇
论文题目:“上海老歌”的前世今声——以一个“上海90后”的视角看“上海老歌”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是对“上海老歌”的产生缘由,诞生过程与发展历程,以及于2001年后,又开始重视起“上海老歌”这一20世纪初的中国流行音乐开端的研究热的梳理,并站在一个“上海90后”的立场上展望“上海老歌”的未来。
关键词:“上海老歌”、“上海90后”、黎锦晖、“海派文化”
金桥老师:文章在我这边,我看了好几遍。首先我觉得你研究的内容还是蛮有意思的,上海老歌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史一个非常热门、时尚的话题。在我看来,研究这些老歌,的确是有意义的。我想听你说一说,在你的心目中间,我们从学术的角度来研究这些老歌,你认为它们最大的意义在什么地方?
吴彦辰:我觉得意义在于它是某个特定时代,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另一个是在创作上,因为上海老歌的创作者大部分不是学院派出身,是比较自由,不受约束的,因此,音乐结合了民歌小调,甚至国外的爵士因素等等。最后是我看了洛秦老师关于“音乐上海学”的建设的一些思考,我觉得这个选题也可以使它更加贴近“音乐上海学”的建设。
金桥老师:好的。那么回到文章,你的第1页,这里有些用词我觉得可以稍微再严谨、准确一些,写完之后,朗读一遍可能能避免一些错误。第3页上你提到了一个“学堂乐歌”,你说它是20世纪初产生的,这个我觉得有些小失误,从19世纪末就开始有了。比较重要的问题我觉得是在第4页上,这里你举了很多作品,把它们都纳入了上海老歌里面,比如《天涯歌女》、《四季歌》、《渔光曲》、《何日君再来》、《嘉陵江上》等等,我想问,这些歌你都听过吗?
吴彦辰:《天涯歌女》听过的,其他我印象中也听过。
金桥老师:那么《嘉陵江上》听过吗?你知道嘉陵江在哪吗?这首歌是贺绿汀老院长在重庆的时候看到那些家破人亡的义勇军们而创作的一首歌,这个和上海老歌好像很难扯上关系。《天涯歌女》、《四季歌》这样一种电影配乐你在纳入的时候也要慎重。
吴彦辰:我在一些书中看到会将这些歌曲单独列入学院派创作的一栏中。
金桥老师:学院派创作和上海老歌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还是要稍微谨慎些。还有一点我也挺感兴趣的,你这个标题里面,提到一个“90后”,而且我发现你对90后这个概念非常执着,这个执着体现在你从第7页开始,差不多一页左右的篇幅,我数了一下,一共用了9次90后的概念。因此,我想听你说说,这个90后眼中的上海老歌和80后有什么不同?
孙国忠老师:我猜想他可能主要还是在讲他自己。
金桥老师:还有一点我也想和你再商榷一下,你在第9页对上海老歌的意义进行总结的时候,提到了“带着新文化运动的潮流”,我觉得这一句讲的有点大了,你可以改为“引领”更加合适。我也想听你说说这个上海老歌的精神和新文化运动的精神之间有什么联系?
吴彦辰:在一些歌词中,能反映出对平等的渴望与追求。
金桥老师:新文化运动有“四提倡”,“四反对”的思想核心,提倡民主、平等、科学、新道德。因此,你把这些东西和上海老歌的精神相联系,我觉得还是有些牵强。
孙国忠老师:我补充一些,关于标题和写法,你标题“前世今声”把“生”改成了“声”,我觉得是有你的思考在里面,是很好的,但是在你的论文写作中,没有把它体现出来。文章第二部分讲上海老歌的“今声”,你更多的是从文献的角度去讲的,当然后面也讲到一些演出,我觉得侧重点应该放在音乐本体,包括它的演绎及版本,我觉得你可以在这些方面再做出一些文章。
韩锺恩老师:我觉得孙老师这个建议很好,既然你把它改成声音的“声”,那就应该更多关注音乐本体的东西。另外,我也想问几个问题,因为我也蛮感兴趣的。你后面有一段采访稿,采访的对象前面尽管出现过,后面还是要再交代一下。你文章讲到了上海老歌的学术渊源,但作为一个搞音乐学的,你更应该告诉我们的是上海老歌的音乐边界在哪里?
王勇老师:上海老歌的音乐边界从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回答,一个是小概念的从“学堂乐歌”发展出来的,另一个从地域上看。所以把很多都纳入进去了,当时也涉及到一些政治问题,我们最后是把但凡在上海出版的都算进去了,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学术界定。但是在写论文的时候,这个问题应该重新考证。
韩锺恩老师:另外你文章里还提到洛秦老师“音乐上海学”的问题,你是怎么理解的?那么“上海音乐学”我觉得大家都可以理解,就是研究上海的音乐文化现象,但把这个倒过来,讲的是两回事了。上海老歌从上海这片土地滋生出来,它又养育了这片土地,包括它的音乐文化现象,这个才是“音乐上海学”。
赵维平老师:我接着韩老师的讲,一个是对“上海老歌”的界定一定要非常清楚,它不同于其他在什么地方?第二点就是为什么你总是提90后?你们这一代没有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为什么老歌复辟出来?就是因为我们长期听了文化大革命歌曲的一种不满足,但是这种感觉你们没有经历过,所以你应该说出你们这一代的真实感受,而学院派、非学院派,海派文化、非海派这种固定的东西,意义不是很大,我们希望听到你不同于我们的感受。
学号:11100212
姓名:薛阳
指导老师:刘红
论文题目:《太平经》及其音乐理论读析
内容提要:本文在概略总结和吸收前人对《太平经》研究的基础上,对其文本属性、成书过程、涉猎内容等方面略作梳理,并将经书中记载的音乐理论内容展开,在阐述音乐的产生及其传递方式、律调理论、音乐格法、音乐的作用及意义的同时,结合音乐在《太平经》中作论述时的相关语境和内容,展示道教经书遵天道、法阴阳、顺四时五行的核心思想观在音乐事项中的体现。
关键词:《太平经》;道教;音乐理论
张玄老师:薛阳这篇文章,应该说读起来非常赏心悦目,我觉得是非常好的一篇读解。你的选题比较难,能够看得出来你读了大量的文献,很不容易。另外我觉得非常好的一点是韩老师原来经常强调要利用好文章边边角角的地方,比如说注释,我觉得你的注释做得非常好,因为像我这样一个没有宗教音乐学习背景的人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从思路到写作再到文笔,我觉得都是值得肯定的。有点遗憾的是,因为我没有读过这部经书,所以没办法和你在同级上进行交流,也请后面的老师再帮我补充吧。
我觉得有这么一点,就是在面对一个大部头的文献的时候,在写作思路上是否可以多一些想法,你基本上是原文和读解然后引申的形式,是不是可以在你全面把握之后,能够抽离出来一点,我觉得你有一点点过分“落入”了,很投入,包括你写作的文字都很落入了,是吧?尤其是在论述的过程中,不断地出现原文,有一点点打断阅读的流畅性。你能不能抽离出几个问题后,以你的方式,你的读解呈现,显得更灵动一些,当然这不是什么大的问题。再有呢,就是当你读解完了《太平经》之后,是不是能够将里面记载的音乐理论内容置入整个中国古代音乐史里,思想的发展史中,给我们一个定位?比如说对于道教,它对后来的道教音乐思想启蒙有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它的影响力在哪里?铺开了,在整个宗教音乐当中,或者说在整个古代音乐思想当中,它占据一个什么样的地位?是不是能有这样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我觉得就更好了。再有就是如你宣读所说“百转千回,终于到了音乐的部分”,我读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前面铺设的背景能够看出来你对文献非常强的把握力,但是不是需要这样面面俱到地详细去讲,还可以再考虑考虑。
伍维曦老师: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如果我们从中国古代音乐思想史的角度去看这个《太平经》,包括你后面所附的这样一些文本,有一个问题,因为《太平经》成书的年代包括内容都非常庞杂,我们现在是否可以用文献学,尤其是史源学的方法把这样一些文本的年代加以断代?如果可以断代的话,那我们就可以和同时期可以确定的中国古代音乐思想史上的文本进行互参,这样一来,就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因为我们现在看到附录中的一些文字风格显然是不统一的,有一些是汉代的,有一些是其他朝代的,甚至里面还涉及到中医的理论,恐怕也不是那么早就有的,所以我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运用现有的材料给这些文本加以断代?
薛阳:其实关于断代的问题,可能需要牵扯到整个《太平经》的成书,我在注释里面呈现了现存57卷残本的具体卷数,但是关于断代还是比较模糊的,这部经书从先秦公元5世纪就开始编写,到汉代最终成型,到唐朝都是关于它的一些节录,所以很难对文本进行断代,我自身还没有这个能力,所以先把文本放在了这里。
刘红老师:我补充一句,其实在编纂《中华道藏》的时候,社科院和中国道教协会是希望能够做一个断代,但问题就在于,没法去做这个断代,文本自身的庞杂导致很难辨认一些东西,所以他们最终放弃了。
伍维曦老师:那反过来讲,如果我们从中国古代音乐思想史的角度去想,我们能够确定的这个时期的音乐思想和《太平经》对应看或许也可以。
刘红老师:这个倒确实是的,从音乐的角度,“反客为主”地去看。
张玄老师:再有一个就是,薛阳我觉得你到最后讲的挺好,你说你作为一个90后,学习者,跨越历史来看这部书,但是在前面看的时候,我对于你的身份感比较感兴趣,就是你站在哪里去读解这部经书?我觉得前面文章中是否可以把你的身份感渗透进去?
赵维平老师:我也讲两句,因为我觉得读了你这个文章非常有意思,你一下子跨入到一个非常陌生的领域,是中国古代音乐史的领域。尽管是道教,或是很多的宗教的书籍,实际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它是一种宗教科学,包括艺术、医学,什么东西都在里面。那么这个跟佛教是一样的,佛教只是一个载体,这个载体里面包容量很大。刚刚大家讲了很多,其实是隐藏了心中的疑问,比方说这部经书的成书年代,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中国古代音乐史里面它的成书年代它不是一种非常明确的东西,有的时候成书了,后面又散佚了,后人又觉得这个书很重要,又来重新修订,当然也可能加点自己的东西。现在问题在于你拿到什么版本很重要,这部书我参考什么版本,比方宋版本还是唐版本,这是历史研究非常重要的一点,之所以重要,是它可以说明一个时代的音乐问题。还有就是你文章中对乐律有一个解读,14页上你用了陈应时老师的一个表格,我不清楚你这个表格运用进来是汉朝时候总结的一个表还是通谱的一个音乐现象?引用的时候要有目标的进行,并要加注释你文章应用它的原因和意义。另外一点,前面老师也提到了,历史感非常重要,当你跳出道教,进入音乐的范畴来叙述它时,可以结合同时代的其他音乐著作,这样可以写的丰满,整体性强。最后,还要点明这部经书的一个历史意义,你要客观地给它一个定位。
钱亦平老师:我讲一句,你的参考文献73篇,除了2篇和《太平经》没有直接关系,其他都是和《太平经》密切相关的,量非常大,我想听你讲一下你是怎样阅读这些文献的?你花了多少工夫?我叹为观止!
薛阳:关于参考文献,其实是很简单的,我面对这部经书的时候我该怎么去进入?我翻开的时候,因为都是些古文,有些东西很难读懂,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搜集了《太平经》前人研究的成果进行阅读,当然和我阅读元典是同步进行的。先查关于《太平经》音乐理论的研究时发现特别少,于是我将眼光投向整部经书,平均每天4个小时的阅读时间是有的。
学号:11100213
姓名:张璇
指导老师:郭树荟
论文题目:置身边缘的绮丽——广东汉乐丝弦乐曲牌研究
内容提要:植根于客家特殊文化渊源的广东汉乐,是研究曲牌乃至文化流变的特殊范例,其中800余首乐曲中即有大量可考的曲牌。本文选取广东汉乐丝弦乐为研究对象,立足前人研究及实地田野采风,并结合曲牌相关文献、史料作为研究依托,从两个部分进入语境:广东汉乐丝弦乐曲牌的源流查考,地域性影响下曲调的嬗变与衍生。试图勾勒出汉乐丝弦乐曲牌传播行进中由“传”至“受”再生“变”的曲牌传播路径,以及曲牌在嬗变与衍生过程中地域音乐特色的融入。并继而从此引申,尝试对汉乐丝弦乐得以留存诸多曲牌的因素阐发并给予文化内涵的支撑,关注广东汉乐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存在意义。
关键词:曲牌 广东汉乐 丝弦乐 源流 衍生 地域性
黄婉老师:我对这个题目很感兴趣,但是我自己在这方面积累不多,也请后面老师补充。好的东西当然很多,有点有面,特别是在阅读过程中碰到新的术语、概念,你都会在注释中体现出来,看出你学术的严谨性。也很不容易,看的出来举步维艰,步步为营。我觉得你的切入点,“汉乐丝弦乐曲牌”很好,无论是它自身的特征还是外在的流变,从地域到历史,它都是你沟通的一个很好的桥梁。有一些小问题,比如第5页,第7页里“外江戏”到“汉剧”的名称变化里涉及了几个时间,一个1927年,一个1933年,时间不太相符,可能提出者在汉剧提纲里面对这个做了改变。
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你提到了一个“中立音”的问题,我没有专门研究过,但是你特别提到微升fa和微降si,这两个音在硬线和软线音阶中的功能是截然不同的,在硬线多为变化装饰音,在软线多为功能性的音阶音,所以说装饰音或音级音是否可以作为“中立音”存在,我想听你解释一下。
张璇:硬线和软线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一首乐曲没有软线的话,它不会出现硬线的概念。在许多曲牌中,微升fa和微降si经常作为一种装饰变化存在,会给这个曲调带来一种新的聆听的感受,并衍生新的曲牌。
黄婉老师:这个问题我们再讨论。你的文章是基于田野考察,你有没有想过做一些除你感受之外的测试,比如对于一些变化音,除了你的听觉感受外,用仪器测一测它们的不同?
张璇:侧音之前有许多学者尝试过,我在注释70中有提到,对于音高感,那更多是我自己的感性体验,没有经过测量,而且在不同曲调中,这些变化音其实也会不一样。我侧重硬软线在不同曲牌中的特征,比如倾向于旋法的研究。
赵维平老师:我也提个问题,我觉得你这篇文章是确实花了很多工夫,题目非常庞大。首先对题目我有一个疑问,广东汉乐除了广东,其他地方有没有?
张璇:广东汉乐是一个统称。
赵维平老师:所以你可以就说是汉乐丝弦乐,在地理位置上应该再做一个界定。它到底是广东还是非广东,如果是,那么你要说明,如果不是,那与其他地方的汉乐有何异同,这是我给你的一个建议。第二个问题,你主要的关键词是曲牌考察,你是地域的考察还是源流的考察?
张璇:是一个源流的考察。
赵维平老师:好,那么源流考察,就是历史的考察,你能不能讲一件它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张璇:其实我考察的方法是将汉乐丝弦乐中的曲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放置于具体曲调中,进行一个对比。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史料没办法查考。
赵维平老师:历史考察很难做,所以我觉得你做一个地域的考察可能更好。当然我觉得你总体做得非常好,非常用功!
王勇老师:现在大家论文越写越长,是不是可以考虑加个目录页?这样翻阅起来比较方便。
刘红老师:这是一篇难得的写传统音乐的好文章,确确实实工夫下得深,把这个题目做得这么具体,这么有内容,很不容易。好文章我提问题可能也会稍稍有些刁难,先说标题,我对这个“置身边缘的绮丽”中的边缘,在往后更多的接触到民族音乐学内容的时候,很容易引起一个争拗,我不知道你是基于大汉族在看客家人的音乐还是其他,总而言之你在文章里要给它一个限定,否则会造成文化歧视的误会。你文章中涉及的曲牌是历史的延续和在不同的领域里面发生的文化现象,因此,曲牌彼此之间的定义和在它原本运用的场合你要给出限定,否则容易套化,尤其是在做比较的时候,一定要细化,否则容易似是而非。
总 结
赵维平老师:从大家的文章可以看出都非常用心,我也感谢各位指导老师的辛勤付出。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大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分析的能力,还有一些到实地去调查,或者文献调查,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我们也提了很多意见,可以从这些意见中去反思一些东西。听下来有一点就是我们很多从理论上在走,实际的聆听是非常重要的。整体来说,我觉得三年级同学比去年是进步了,希望下学期做得更好!
郭树荟老师:从今天论文宣读来看,从古典到晚期浪漫,从传统到当代,从上海老歌到周云蓬,从道教《太平经》到广东汉乐,题目之广泛,内容之丰富,挺有意思。有几个没想到,第一个讨论的焦点在上海老歌上,引起了众多的争议,以致于我四个问题还没来得及说。我个人觉得,到了三年级是一个转变,无论你在文字的训练上,还是选题的深度上,还有整体的架构上,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材料的取舍上,我觉得今天,大家的这种能力表现出来了。本科论文宣读控制在8分钟到10分钟以内是很难的一件事,但也正是锤炼大家的机会。
韩锺恩老师:首先祝福大家!我对大家整体上还是比较满意的。刚才赵老师和郭老师说的都蛮好,三年级很关键,我记得我前两年说过,三年级可能出现分化现象,有的人会寻找自己的奋斗目标,有的人会想好好出去,但是我看你们这个班倒都是有点方向感的,尤其是从后面几篇引发大家探讨的文章中可以看得出来。不光光是文章篇幅大,有些能看到是积极的,有学术欲求在里面的,写文章对他来说已经是一个喜悦的事情了,这点我觉得我们多多少少可以看得出一些。大家到四年级、五年级可能又要转转方向,但是没关系,我们从训练角度,咬住这口气,能够寻找自己长远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