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重点学科建设历程
一、1996-2000:上海市教委第三期重点学科
学科名称: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和中国古代音乐史
学科带头人:陈应时教授,经费:5万元
第一期项目:计算机古谱解译程序,陈应时教授主持,
第二期项目:齐鲁民俗音乐研究及多媒体演示系统,江明惇教授主持,
第三期项目:计算机音乐形态思维研究,陶辛副教授主持。
本学科作为重点学科的确立以及重点项目的研究带动了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使本学科在保持传统优势格局的同时,在现代计算机技术运用和将音乐研究与社会文化建设的结合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学术梯队状况趋于合理,进入良性循环。
科研成绩显著,除市教委的立项之外,成功中标国家级科研项目,出版专著、译著10余部,发表论文近百篇,多次出访国外交流。
研究生培养有较大发展,博士点专业方向发展到6个。研究生课程设置建设方面主要进行了学位论文的规范、学位课程的完善等工作,开设了多门全新的首创课程,使本学科的办学层次有了明显提高。
二、2002-2005:上海市教委第四期重点学科
学科名称:当代社会与音乐文化建设研究
学科带头人:杨燕迪教授,经费:60万元
人才建设:各个子学科均有年富力强的中青年骨干教授担任学科带头人,引进学科骨干,选留优秀研究生,客聘资深学者。
基地建设:建立音乐与社会学术研究中心,与其他部门合作筹建中国当代音乐研究与发展中心、中日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中国音乐学网(musicology.cn)。
科学研究:以当代社会与音乐文化建设研究为中心课题,展开音乐文化基本理论研究、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研究、城市音乐文化发展理论与实践、音乐艺术市场与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与当代音乐实践、西方音乐文化的深度诠释等相关研究,同时兼顾本学科原有的传统学科的深化与改革,大力引介西方的经典学术论著,集中完成科研课题项目16项。
代表性著译述:《心&音.com—世界音乐人文叙事》、《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音乐美学观念史引论》、《中国音乐文化东流日本的研究》、《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
三、2005-2008:上海市第二期重点学科
学科名称:特色学科——音乐文化史
学科带头人:杨燕迪教授,经费:200万元
研究方向:
1、音乐文化发展的理论与历史研究,韩锺恩教授主持,
2、音乐形态发展的理论与历史研究,钱亦平教授主持,
3、音乐文化发展的战略与对策研究,洛秦教授主持。
通过特色学科(音乐文化史)的建设,在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第四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本学科的理论研究水平和社会应用性,加强、充实和深化原有的传统学科和研究方向,整合中国和西方的音乐文化发展经验,打通历史和理论两方面的学科内容,兼顾基础理论深化和文化现实运用两方面的诉求。而且,将在城市音乐文化战略研究、音乐文化发展模式的中西比较等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方面,占领新的学科制高点,为今后本学科的进一步腾飞和上海城市文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学术交流方面,主办和承办国际会议8次及全国会议9次,如“东亚古谱国际学术研讨会”、“朝鲜的香——历史与当代文明中的朝鲜传统音乐”、“多重视野下的黄土高原音乐文化国际研讨会”、“乐器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二届西方音乐史学年会”、“全国第八届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音乐形态发展的理论与历史研讨会”等,创办上音音乐学品牌学术讲坛“钱仁康音乐学术讲坛”。
学术研究基地,建成“音乐文化史研究中心”,并继续增加投入建设“中国音乐学网” (musicology.cn),2006年和2007年,在国家教育部主办的全国高校百佳网站评选活动中,该网站两次荣获“十佳学术类网站”奖项,是获奖单位中唯一的艺术院校网站。
新建新兴学科增长点以及体制机制创新范式: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仪式音乐研究中心。
科学研究取得明显成效,共出版著作和译著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上百篇。主要的著作成果包括以下系列:1、“音乐文化史论丛”系列(杨燕迪、韩锺恩、钱亦平、赵维平、洛秦、黄允箴学术文集)、2、“钱仁康学术讲坛讲演录”系列(乔建中《中国民歌研究十讲》、于润洋《悲情肖邦八讲》、曹本冶《思想-行为:仪式中的音声研究》 )、3、“上音译丛”(《作为戏剧的歌剧》、《歌剧与观念》、《音乐作品的想象博物馆》)、4、“六点音乐译丛”、5、“上海音乐学院学术文萃”系列(音乐学理论、中国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外国音乐研究卷) 、6、“音乐学经典文献导读系列”(音乐美学、中国传统音乐、中国古代音乐史、西方音乐史和音乐作品分析卷)、7、音乐美学系列文集(《音乐存在方式》、《音乐美学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美学问题研究》、《音心对映论争鸣与研究》)。
四、2010-2012:中央财政支持省部级重点学科
学科名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类)数据中心
学科带头人:韩锺恩教授,经费:300万元
项目建设目标是组建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国内外唯一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类)数据中心”。该数据库将结合“音乐文化史”的“音乐文化史数据库”、E-研究院的“中国传统乐器数据库”和“中国民间歌唱资源数据库”、“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的“中国传统仪式音乐数据库”以及存放于我院音乐研究所的我院前辈在数十年的教学研究中所积累的田野音视频资料,进行统一整合,将收罗与中国传统音乐相关的乐、谱、声、舞资料,从保存中国非物质文化音乐类遗产的角度入手,继承我国音乐传统精髓的同时扩大国际的交流对话,力图打造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国内外唯一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音乐类的数据库。
五、2008-2013:中央财政支持国家重点学科
学科名称:音乐学特色重点学科
学科带头人:杨燕迪教授,经费:475万元
研究方向:
1、音乐文化史,杨燕迪教授主持
2、音乐人类学,洛秦教授主持
3、当代音乐文化批判,韩锺恩教授主持
通过高端学术活动与国内外学会学刊建立广泛联系,以成就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学科作为中国音乐学学科建设的一个标志性基地,持续建设已逾100期的“音乐学论坛”、2004年以来已建设8期的“钱仁康音乐学术讲坛”(乔建中中国民歌、于润洋悲情肖邦、曹本冶仪式音声、罗艺峰音乐思想、沈洽音乐形态、牛陇菲文经乐道、戴嘉枋文革音乐、李吉提当代音乐),主办重要会议如2008第八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2009-2011年间创办三届“音乐学术周”(萧友梅音乐高端论坛、沈知白音乐文化笔坛、钱仁康音乐学术讲坛)。
以学科建设为纲,在体系完整、中西平衡、理论思辨与实证分析互补的学科布局基础上,进一步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基地培育,去更加充分有效地配置学科资源。
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立足中国现代音乐的当下实际,以中国本土的音乐资源、音乐创作为中心,理论与创作实践相结合,中外并重、贯通中西,弘扬传统与吸收外来精华并行,音乐艺术与现代科技融汇,思想研究与介入现实并举,以上海的特定文化和社会环境为依靠和参照,以理论和思想研究为先导,以促成具有文化价值和学术意义的创作和科研成果为目标,通过学科建设,促进教学科研的相长转换,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音乐学人才,将本学科打造成为国内最具学术活力、最具前沿性和前瞻性、最具科技含量和最具想象力的音乐学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