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音乐美学与音乐批评方向硕士、博士研究生讨论课记述(七)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上海音乐学院" target=_blank>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音乐美学与音乐批评方向    

    硕士、博士研究生讨论课记述(七)  

         

    时间: 2010511日   星期二 上午1000——1130    

    地点:上海音乐学院教学楼南222    

    授课导师:韩锺恩 教授    

    参与同学:孙月、陈新坤、周俐、孙慧、苏阳、刘媞媞、魏昇、黄海、竹琛    

    课程记录:苏阳    

      

       

    这次课针对的作品是贝多芬于1823年创作的《C大调狄亚贝里变奏曲》,以作曲家兼音乐出版商狄亚贝里创作的旋律为主题。在整部作品中,贝多芬共进行了33段变奏,因为其表达出高深的技巧,而被称为音乐史上无与伦比的名变奏曲。  

       

    苏阳:听完作品后,我有几个疑问:第一,变奏曲的内容是什么?因为我觉得变奏曲更像是一种形式的游戏,它在探索各种形式风格的可能性,没有像其他作品那样表达每种情感。它像是一个命题作文一样,给定一个主题,由此为基点进行不同形式的发挥,并没有明显的内容。那么变奏曲的内容是否就是形式?第二,变奏曲表面上看似乎只是各种风格简单的集合,其中没有很大的意义,但是如果将这些各部分的变奏风格都集成一个整体的话,是否有一个在整体上的意义的表达?第三,为什么变奏曲要分成四个阶段?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老师:变奏曲与其他的体裁相比,它音响中形式的意味更多一点。有很多变奏曲作品都带有游戏性的东西,只是通过不同的方式解构而已。但并不是所有的变奏曲都是如此。作曲家还是希望通过变奏曲这种循序渐进的曲体形式,加入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至于四个阶段的问题,在荻亚贝里变奏曲的研究当中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除了第一段的意见较为一致外,其他段落都有不同的分法,这是需要我们去进一步研究的。变奏曲除了均分的段落之外,应该还有另一个更大的结构。如调性关系、具体形态、织体布局、情绪等,都可以当作划分结构的依据。

       

    孙月:如果从音响听觉的角度感性地划分音乐段落,可能会与之前所说的四种段落不太一样。之前的这种划分可能更多的是依据史料、年代等划分,可是从感性的角度来划分,我认为第24变奏之前的段落,充满了对比性,它将一些快与慢、张力与松驰的段落进行交替,从而产生强烈的对比性。但是到了后面,我觉得它的逻辑发生了变化,比如变得更加复杂,同一个音中加入了更多的装饰,节奏更自由等。另外,我想能不能通过一些文字的方式将每个变奏的显著特点概括出来,因为现在都只是数字的标明而已。

       

    陈新坤:贝多芬当时拿到曲谱的时候,认为这个荻亚贝里主题就像钉鞋子的声音一样,写得非常一般,所以他并不是很感兴趣。我想讲一下变奏曲本身。第一,这首变奏曲采用的是性格变奏或是自由变奏,充分挖掘了变奏曲曲的各种表现可能,比如说第9变奏,基本上是运用了第一小节的弱起和强拍的动机写成的。第二,贝多芬的这首变奏曲已经完全远离了荻亚贝里主题的性格,而变成贝多芬式的。比如第31变奏,是一种沉思冥想的带有哀伤的情绪,与主题的情绪完全不同。所以我认为这当中包含了贝多芬人生的喜怒哀乐,贝多芬通过这个变奏曲表达他对人生的体验。

       

    魏昇先从贝多芬的历史环境开始。当时的变奏曲流行即兴演奏,与现在的形式不太相同。贝多芬在当时写变奏曲也是很盛行的。给一个主题,约作曲家写,就会运用这个主题表达自己的东西,但同时也会受主题的限制。我较同意孙月的说法,将作品分成两段,2433变奏更像贝多芬晚期时所有的内省与深刻,而123变奏的音乐形象较为明朗,每个变奏形象比较集中。贝多芬的音乐在形象上很有辩证思维,如果将作品分成两个阶段的话,是有音乐上的对比,如果分成每个小段落,仍有它的对比。这种辩证思维很有意思,而贝多芬对各种风格挖掘的也非常丰富。  

       

    黄海:变奏曲到底在变什么?因为从主题到最后一次变奏,在织体上到底做了什么?想要表达什么?另外刚才孙月说给每一个变奏加上一个标题,那么这个标题标的是什么?具体的情感,还是我们感受到的情绪?因为情感是不确定的。我们的感性体验分成情绪和情感两种层次,通过织体、节奏、调性的变化带来的是情绪的改变,它是相对确定的,因此在我们平时的音乐描述中,应该多侧重于情绪的描写,而具体的情感是根据历史资料等其他因素的介入后升华出来的。

       

    竹琛:我也认为这部作品是分为两个阶段的。前半部分听上去像变奏曲,但后半部则不像变奏。每一个变奏都只用一个音型,那么这些音型在主题当中是否能找到?音型是随便用的,还是根据主题发挥的?前半部分变奏的音型都能从主题当中寻找到,而后半部分则不像主题的音型,因此导致从听觉上感觉不像变奏曲。另外,第20变奏是让我感觉比较深刻的, 韩 老师之前说肖邦的前奏曲不是按照旋律,而是根据和声来推动的。而在第20变奏里,是没有旋律的,只有和声,但这个和声的感觉又与肖邦的完全不同,肖邦的和声是推动先前的,但这个变奏并没有和声推动,那么这个审美运动是靠什么来推动?  

       

      老师:这个第20变奏确实是这样。我当年在听这首曲子的时候,这一段我看不懂,它不是按照正常的方式写成的。  

       

    陈新坤:我有点不太同意竹琛的说法。我看到在第32变奏中很明显有运用主题的素材,如果这样一刀切的话,有些过于简单化。  

       

      老师:这种两段式的分法也许与我们将聆听过程分成了两次的有关。如果要确定这种分法,还是要从谱子中进行分析  

       

    刘媞媞:所罗门对于这种变奏曲的说法是,这是一段旅途的印记。文章中对每一个变奏都有介绍,他认为变奏曲中有很多的暗语,唤起了我们诸多的记忆,音响效果引起的是世俗的日常的感受。我也觉得一个变奏曲不能像奏鸣曲一样有明确的主题,主题只是种子,带给贝多芬的是一种力量,用种子去扩大成生活的场景。至于划分的问题,我感觉是分为三个部分,前10个变奏的表现较明晰,而到最后又有一种回归,是扩大化的,但是回来了,中间部分有些背离主题。这种安排更像奏鸣曲的感觉。另外,这首曲子有人认为很简单,很不入流,但我认为这正是给了贝多芬扩展的可能。  

       

    周俐:史料中记载贝多芬不喜欢这个主题,我也感觉他是硬着头皮写出来的,不过贝多芬还是把变奏曲挖掘得非常到位的。变奏并不是简单的形式变奏,有些并不能从形式上去看待。而标题的问题,我也看到有人做过类似的努力,但他并不是从情感意义上去标记,而是从速度等去标记。这种标记好的方面是它是从形式上去标记,但也忽略了情感的意义。  

       

    魏昇:贝多芬早期作品中更多的是抗争,而晚期则比较内省。可是这当中是否还有其他的在他风格当中较为凸显的东西?如诙谐、幽默等。感觉贝多芬似乎还有另外一面。  

       

    孙慧:巴赫、贝多芬他们的高度是和舒伯特等作曲家是不一样,他们在整个音乐史上,在写作中对艺术的形式有推进贡献。巴赫在巴洛克时期已经独到地创新写作了哥德堡变奏曲,抛开音乐与会上的东西外,在形式上,他们都不会束缚在形式中的。而听了这部作品,我就觉得贝多芬就是动机发展和碎片处理的大师,这部作品只是他用于展现他高超手法的游戏而已。  

       

    陈新坤:除了主题外,有没有其他结构因素。如织体、力度的变化都可作为分段的依据。  

       

      老师:晚期贝多芬的独特到底在哪里?古典的作曲家是不会用织体、节奏或力度的因素来结构作品,而是用音高来组织结构,因此我们的分析也会比较拘泥于主题。但是在现代作品中,这已是司空见惯的手法。另外,对于贝多芬的晚期作品,我认为就像是一个老人在不停的说话一样,有即兴的感觉,而不是理性的。不过贝多芬在这个时期驾驭形式已经非常成熟了。至于他到底在想什么,人间的还是神界的,还需再考虑。  

    分享到:


  • 文章录入:苏阳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