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音乐美学与音乐批评方向硕士、博士研究生讨论课记述(六)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音乐美学与音乐批评方向  

    硕士、博士研究生讨论课记述(六)  

       

    时间: 20100420日星期二上午1000-1130    

    地点: 上海音乐学院新教学楼南222    

    授课老师: 韩锺恩教授    

    参与同学: 孙月、陈新坤、周俐、孙慧、苏阳、刘媞媞、魏昇、黄海、竹琛。  

    课程记录: 陈新坤。  

       

    C小调《第三十二钢琴奏鸣曲》(op.111)是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的最后一首,也是贝多芬所有钢琴奏鸣曲的最后一首,奏鸣曲只采用了两个具有很强对比的乐章,贝多芬总共写过六首两乐章的奏鸣曲,这首是其中之一。韩锺恩老师播放是音像资料鲁道夫·塞尔金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的现场演奏版本,其中似乎有某种暗示:聆听迟暮之年的钢琴家演奏贝多芬的晚期钢琴奏鸣曲。  

       

    聆听音响之后的讨论部分:  

     韩锺恩 老师:  

    我们抓紧时间进入讨论部分。  

       

    黄海(2009级音乐美学方向硕士研究生):  

    这首作品有两个乐章,第一个乐章有点天真,有点象莫扎特的感觉,第二乐章在后面高音区,感觉有一种提升,这一首与前四首又不太一样,但是具体怎样我还要再看一下。  

       

     韩锺恩 老师:  

    反正先开个头,不管讲得怎么样  

       

    苏阳(2008级音乐美学方向硕士研究生):  

    我在想他为什么用两个乐章,两个很不一样,在情绪上前面一个比较有激情,后一个篇幅较长、比较抒情,后面乐章用了六个变奏,听了象满天繁星,象回到童年,很多颤音,还有高音,象一个小婴儿躺在摇篮里面,上面有那种转转的东西,小婴儿看着那一个在上面一个在下边,很简单,六次变奏不是很明显,整个乐曲以简单为主,两个乐章对比很强烈,我觉得他感到两个乐章已经能说明东西了,不需要四个乐章。  

       

     韩锺恩 老师:  

    苏阳讲得我也有同感,说是两个乐章,这个奏鸣曲一点不轻松,说沉重也不合适,但有很多东西压缩在里面,但一点不华丽。象这样一个谱子,当然贝多芬是大师啦,如果这个作品是一个学习过程中的人写的,人家可能会认为写那么白,全部都是那种音节式的,没有太多的花哨,当然主题经常会出现,好像主题里面有什么东西包含在里面,就这么个东西。  

       

    魏昇(2009级音乐美学方向硕士研究生):  

    我想主要针对两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想法,一是对比因素,另一个是苏阳讲的为什么只有两个乐章。在引子部分第一乐章,贝多芬的表情术语一共有三个:第一个庄严地、高贵的,只用在引子部分;第二个有活力的快板,富于激情的,用在呈示部;第三个柔板,是在第54小节最后一拍和第55小节开始。这三个标记有一个音乐形象上的对比,呈示部在第一次展现时有两种对比的力度术语,一个是f,收尾的是p,贝多芬处理乐句是有一定考虑的,第三次进行扩充时,变音和弦的地方有三个地方值得注意,一是三十二分音符,一共分四个句子,每一句用长音进行分句,底下是踏板,贝多芬给了四个踏板,都停留在长音上面,贝多芬在变音和弦地方时他采用了p  

       

     韩锺恩 老师:  

    谱子咱不对了,谈谈你想说明什么吧。  

       

    魏昇:  

    这地方它一个音乐形象上的对比,就是通过变音和弦、通过p和前面的f为主要的第一部分产生音乐形象上的对比,通过踏板,就是说加强这个重音。在呈示部与呈示部衔接的时候,呈示部一开始出现的自由延长记号,我个人认为它是作为一个音乐划分的记号,从规格上看比较规范,但还是比较自由的,他有一个自由处理的度,包括柔板地方,要么是术语上的,要么是表情上的,从50-55小节,贝多芬用了自由处理的手法,用了复调手法。然后第一乐章结尾有个coda,那么这个地方就是趋向于平静,是向第二乐章一个很好的过渡,虽然看是两个乐章,但实际上是一个完全有机的整体,不需要第三乐章,我以前说过庄严和宁静,和这个奏鸣曲非常吻合,第二乐章贝多芬在前面标了一个柔板,与第一乐章比更偏向于表情上的,并标了如歌的,整个主题平静、淡泊、优美,采用了柱式和弦的进行,采用了五次变奏,在161小节进行了第五变奏。贝多芬的变奏曲展衍的方式,每一个变奏表达的内涵不一样,但主要的核心还在那地方,但性质会有所不同。  

       

     韩锺恩 老师:  

    魏昇提的有一个东西我觉得需要注意,在贝多芬晚期作品当中,速度应引起我们的注意,不仅是表情作用,还带有结构因素,另外他谈两个乐章做出的解释,也是一个思路。  

       

    孙月(2008级音乐美学 方向 博士候选人):  

    这部作品我个人并不是很喜欢,在他的晚期作品中,从作品101开始已经有了沉思冥想性,在音乐结构方面具有很多理性思考成分在里面,到了109110有点回归,最后一首111理性走得更远一些。第一乐章比较深刻的是主题动机,主题动机在整个进行中以分裂、发展手法进行,包括结合复调,这种写法对李斯特的主体变形、特别是b小调奏鸣曲产生了一定影响,还有这个乐章的大量八度叠置织体,旋律性本身就成为一种发展动力,不需要其他一些和声的依托,这对肖邦第二奏鸣曲的第四乐章产生一定影响。主要讲一下第二乐章,它是非常非常的理性,或者说是数字化,技术性很强,甚至在这个作品当中让我看到毕达哥拉斯和莱布尼茨等人的影子,尽管以小咏叹调来命名这个乐章,但是我觉得它的情感的内在驱动力并不强。与作品109的变奏曲相比较,它是一种渐变式的变奏,而109是一种对比性的变奏,它是通过节奏不断地加密,我感到这首曲子有点象节奏的游戏,不断加密而且带有附点节奏的特征,有的地方引用了大量的延音线,造成节奏错位的效果,可能是他想给大家展示一种新的节奏型的感受,主要就是这些  

       

    黄海:  

    这部作品创作于1822年,作品1101821年,如果按上次孙慧说的五十知天命的感觉,这部奏鸣曲给贝多芬划了一个句号,但是在音响上给人一种回归的印象,它回到了贝多芬的原初。第一乐章有一种很天真、很自然的感觉,特别呈示部主题,让我想到莫扎特;第二乐章,比较高的音区在比较弱的力度下进行,我感到有一种天堂的描写,这两个乐章第一乐章在写贝多芬的原初,第二乐章在写贝多芬的未来。  

       

    竹琛(2009级音乐美学方向硕士研究生):  

    就像黄海刚才说听到天堂的声音,那么在贝多芬晚期的作品中,人们都是在文字资料上说听到了一些什么,这似乎就是贝多芬创造的一个符号,在前几首我也没有听到这些,只不过是文字资料告诉我而已。这首曲子我感受比较深的是第二乐章的70小节,基本上从低的声区然后到高的声区,再到低声区然后再到高声区,这让我想起从人间到天堂的感受,以前听了为什么没有?到最后一首我听的时候感觉到了,这可能是他通过晚期作品一步一步去创造了他的符号的感受,那么我们是否应该通过晚期作品一步一步去挖掘他是怎样塑造这个符号的?从欣赏者的角度来说,是不是从第一首到晚期最后一首已经建立起了这种符号的感受?贝多芬是不是通过作品一步步塑造了这个符号?如果找到了这个线索就可以返回去问他为什么用这些符号、为什么用赋格?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就是说第二乐章让我想起了瓦格纳的无终旋律,他的旋律没有结束,一直在走、一直在走,这又让我想起了一种符号,他的晚期作品和声突然之间变了,没有任何铺垫,造成了一种无终的感受,这是为了什么?他不断追求无终旋律的感受,又是为了什么?他在美学或思想上追求一种什么东西?  

       

     韩锺恩 老师: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你自己记下来,可以写成文章,这两个问题都挺好,你是用符号,但听下来有音乐感在里面,自己一步步在实现,第二个问题也与这个有关。  

       

    孙慧(2008级音乐批评方向硕士研究生):  

    作曲家写作品的时候,自己的思想和意愿是非常重要的,对作品最后成为什么样的形状和声音呈现给人非常重要,贝多芬在写这部作品的时候离他临终还有五年时间,贝多芬1827年去世的。我在想:他在写第三十二首奏鸣曲的时候,他是有意说这就是我所有钢琴奏鸣曲的最后一部,然后我要把它写成一个什么样子,还是写到第三十二首,然后只是把它写完,但是不知道之后的岁月里面他就没有继续创作他的钢琴奏鸣曲,也就是说,现在这部作品拿到我们这里,我们看到这是他的最后一部奏鸣曲,通常我们会给所有的最后一部作品冠上一个非常不一样的、不同凡响的、具有总结性的这样一种标签或记号,但是实际上我觉得在这部作品中完全没有看出跟他晚期风格比较接近或者说跟我们以前听到的几首带有艰深的思想性的作品比较接近。我觉得是我们后人给他加上去的一种东西,还是贝多芬自己在创作的时候认为这是我的最后一部奏鸣曲,因为他和巴赫和拉赫玛尼诺夫写的二十四首这种东西是不一样的,二十四首这种东西是根据调性创作的,而这完全是一种即兴的创作,也许这就是大家不知道该说什么的原因。这部作品听下来之后其实素材非常简单,然后就是在用各种节奏的变化、力度的变化,和声织体非常的统一,从厚重到两个声部音符的快速流动。看他的手稿,贝多芬写东西是比较纠结的,他经常把手稿划得乱七八糟,但是这部作品从谱面上看有很多同一个和声、同一个织体就在一个小节很简单地重复,不象一个大师的作品,但是我们听声音的时候并不是谱面上那么简单。我现在突然想起一个问题:如果国外的研究学者宣布手稿研究有误,这个不是它晚期作品的话,当然这只是一个假设,我也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韩锺恩 老师:  

    你觉得实际在他作品中我们想象当中的晚期的东西不明显,放在前面可能大家就会说这个就是他早期的作品。  

       

    孙慧:  

    看手稿觉得应该是满轻松的一部作品,不是之前很深刻的那种感觉。  

       

     韩锺恩 老师:  

    这个问题提得也挺好,它给我们一个方法论上的警告,贝多芬没准根本没有想到就在这里终结了,我们现在看到这部终结之作基本上是用终结的关怀去关怀这部作品,所以这是一个方法论的警告。这个警告延伸出来的就是刚才那个问题:晚期好像给我们笼罩着一个刚才竹琛所说的符号也好或风格定位也好,如果在这种光环下看他的作品的时候呢,我们总会有一种意识倾向,甚至于简单对应,所谓晚期就是复调、就是变奏、就是装饰音。所以究竟是什么是晚期,我觉得这个问题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空白,大家现在都在谈晚期,到底能不能从音乐当中真的把晚期做一个比较生动的、不是简单的曲子怎么变化之类的东西,当然这个比较困难,不妨带着这个问题在各自的不同研究当中继续思考。孙慧刚才自嘲式地说她在抬杠,其实抬的有一定道理,要排除一些先入为主的扰动,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好。  

       

    陈新坤:  

    我想提出一些看法,第一点我觉得应该用关联视角,当然听这个作品之所以是这个作品是第一位的,但不要没有任何关联地单独谈某一个作品。第二点我认为这个作品还是有一定设计的,并不是随意写的、可以随便放在其他时期,我个人认为这个作品体现出一种贯通。与中期相比,前四首更多是一种探索性的,比如很多时候呈示部两个主题对比很小,但这部作品第一乐章的两个主题对比很大,我不认为这是一个轻快的主题,第一主题非常具有贝多芬式的野性,从低音托起(第16小节),很有冲击力和动力感,第二主题则通过一个下行的、抒情的旋律缓解了第一主题的动力感,这两个主题的对比性应该是晚期奏鸣曲中最大的,所以第一乐章某种程度上带有中期的特点,不同的是两个主题虽然对比很大但没有在展部中形成冲突,而只是用动力感的第一主题。第二乐章和前面也是有联系的,首先从感性上给人一种纯洁、宁静、释然的感觉,主题的陈述与前面相似,采用了圣咏式的织体,当然和前面也有不同,不是通过过分的对比去变奏和展开,而且伤感因素也没有作品106109满乐章那么强,在这部作品中探索性因素少了,不是通过忽明忽暗或其他对比因素,而是通过一个主题的渐变,诸如孙月所说,通过音符的加密、节拍的变换,通过重音的不确定设计,表现了一种单纯的快乐心情,似乎达致一种释然与超脱,好像把问题想通了,消除了过去的迷惑,而不像前面慢乐章中充满了不断地探索与艰深复杂的技法。  

       

     韩锺恩 老师:  

    刚才陈新坤提出的问题也很重要,完整地听贝多芬的晚期五首奏鸣曲、甚至整个三十二首也是必要的。我有个习惯,平时大家都很忙,不可能静下心来,如果放寒假或暑假时,你就固定两三天时间把它听完,这是很有效的,可以看谱子,也可不看谱子,或根据音乐史的定位,早期听一些,中期听一些,晚期听一些,包括迪亚贝利变奏曲。如果只听晚期的作品,好像有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其山中”的感觉,对中期、早期只是印象式的感觉,这是一个情况。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下一星期、争取再下个星期听迪亚贝利变奏曲,因为迪亚贝利比较长,希望大家借一下谱子。我有个想法,关于一年级五位同学的专业作业,二年级几位同学看情况吧,大家可以各自去选题,这都没问题,但是不要浪费这个资源,能够把贝多芬晚期作品放进去来谈美学问题或艺术问题。今天就这样。  

       

    陈新坤整理  

    2010.4.25,上海  

    分享到:


  • 文章录入:philip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