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04级音乐学系本科“文献研读与研习”讨论
曹馨元:
贝多芬《合唱幻想曲》OP.80
触题疑思:
作者为何要将“合唱”与“幻想曲”相搭配?
为何要将通常意义的“合唱”与“幻想曲”合并呢?
它们的合并是否有着深刻的含义?
如果抛开后人评论家们的猜测,这仅仅只是一种“技术组合”或者说就如“合唱交响曲”般的“概念拼接”?
背景
社会:
法国巴黎巴士底狱被攻占资产阶级革命、音乐不再仅供贵族娱乐消遣大量群众自编自唱歌曲
作曲家为典礼所作的颂歌、军乐
创作:
贝多芬“胜利时期”的重要作品之一。(据:音乐学者辛德勒、罗德曼和基恩)
始作于1800年,完成于1808年歌词引用于德国诗人库夫纳歌颂艺术的诗
贝多芬曾在1794-1795年根据毕尔格诗创作了《互爱》(或《同情》)艺术歌曲
并将此旋律音调用于《合唱幻想曲》中为主
由题对比
传统:16、17纪的幻想曲常由弦乐器或键盘乐器演奏。
幻想曲常作为赋格曲和奏鸣曲的前奏,与其本身形成对比
贝多芬:(德国原版)乐谱上的全称,为c小调钢琴、合唱、乐队幻想曲
为三种不同特色声部创作的乐曲,承袭并延展了这种音乐体裁
据:丹尼尔·巴伦博伊姆演奏钢琴并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德意志国家歌剧院合唱团版本
全曲共612小节,时间19分35秒
视听感性认识
小巧→弹性扩大(层层递近)
偶然听觉——乐曲前段与合唱给人于一种“断层”感觉。
再次听觉——发现其中的“隐形根基”拉续着整体 、回忆听觉—— 推测是否为“主题变奏”所赋予的思考
钢琴独奏引出短小主题引子, 随着调式的变化及音乐色彩、和声与装饰的丰富使乐曲逐渐扩大、充满弹性
乐队背景发挥作用后,号角首次出现映射了贝多芬贯穿始终的“英雄”性格
呈示部的展开叙述,钢琴与乐队形成对比且呼应进行。此段,显示了贝多芬的另一面;不同于平时惯性思维中的高大、强势轮廓的感觉。
(试问:这是否有其他作曲家的影响?或者这是我们一直忽略方面的展现?)
5分32秒左右开始,对应的钢琴与“欢乐颂”主题首现
6分30秒前后,乐队主题随现“欢乐颂”引子
7分51秒,由节奏挑起热烈的情绪
9分38秒,钢琴主题递减,转换情绪
13分10秒,巴赫式的复调技巧手法凸现
15分后开始准备进入合唱部分
音乐本体逻辑浅析
前奏:钢琴独奏
26小节C小调Adagio
第一部分:主题与变奏
五段变奏(变奏5为该乐曲首次合奏)
主题:53~75小节在圆号与双簧管的伴奏下,由钢琴演奏作品主题。调性:C 变奏1-5:76~155小节
调性:C
间奏:156~184小节,调性:C-G
第二部分:中段、三段变奏(复三)
变奏6:185~290小节 钢琴与乐队的对答。调性:c-B-a ,变奏7:291~321小节 充满幻象的柔版 调性:A
变奏8:322~388小节 进行曲-钢琴转调-与乐队呼应主题
调性:F-bB-C-D-g
第三部分:重唱、合唱、变奏三段、尾声
变奏9:389~427小节,调性:c-C,三位女声独唱引入。旋律为第一部分钢琴所奏主题音调
变奏10:428~433小节,调性:C,三位男声独唱。主题的旋律。由钢琴和拨奏弦乐器伴奏
变奏11:444~466小节,调性:C 。合唱主题 乐队全奏,间奏:467~489小节
调性:C
再现第一部分间奏,尾声:490~612小节
调性:C。合唱主导并与钢琴、乐队响交织
这是第一部分的再现部,使用了贝多芬首创的人声声部来表现的主题
合唱:库夫纳——歌颂艺术的诗《当爱情与力量化为一体》
特点:
结构自由:第二部分的谐谑曲(急速)——代替常规慢乐章
扩大规模:第二部分采用复三结构,其中前后两段为奏鸣曲式
混合结构:第三部分变奏曲-奏鸣曲形式组合-结合回旋曲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