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应时先生学术成果目录索引(1956-2017)
陈应时先生学术成果目录索引(1956-2017)
赵玉卿 周永泽整理[1]
期刊、报纸、其他著作收录类(以发表时间先后为序,下同):
1.陈应时.沪剧变成了“新歌剧”[J].中国戏剧,1956,(11).
2.陈应时.关于琵琶曲谱《霸王卸甲》的分段标目[J].人民音乐,1962,(8).
3.陈应时.我对《梁秋燕》调式的看法[J].人民音乐,1962,(10).
4.陈应时.《也谈汉族调式问题》,载《音乐论丛》1963,(3).
5.陈应时.关于我国民族民间器乐曲的曲式结构问题[J].人民音乐,1963,(2).
6.陈应时.在民族曲式结构研究中如何对待西洋音乐理论—与罗傅开同志商榷[J].人民音乐,1964,(5).
7.陈应时.对于改进作曲技术课教学的一点浅见[J].人民音乐,1964,(C1).
8.陈应时.应该怎样入巴赫之门和学习巴赫的复调[N].光明日报,1964-9-7.
9.陈应时.向贫农下中农学唱民歌《长工苦》的体会[J].民间文学,1965,(2).
10.陈应时.论姜白石词调歌曲谱的“ㄣ”号[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82,(1).
11.陈应时.论《白石道人歌曲》集曲谱中的“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82,(3).
12.陈应时.传统调名中的“之调”和“为调”[J].中国音乐,1982,(2).
13.陈应时.“变”和“闰”是清角和清羽吗?—对王光祈“燕调”理论的质疑[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2,(2).
14.陈应时.调和调式—评林氏“为、之术语”的两种读法[J].中国音乐,1982,(3).
15.陈应时.解译敦煌曲谱的第一把钥匙—“琵琶二十谱字介绍”[J].中国音乐,1982,(4).
16.陈应时.应该如何评论《敦煌曲谱研究》—与毛继增同志商榷[J].广州音乐学院学报,1982,(4).
17.陈应时.从“君臣民事物”理论谈起[J].乐坛,1983,(10).
18.陈应时.评《敦煌曲谱研究》[J].中国音乐,1983,(1).
19.陈应时.论证中国古代的纯律理论[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3,(1).
20.陈应时.唐宋燕乐角调考释[J].广州音乐学院学报,1983,(1).
21.陈应时.宋代俗字谱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83,(3).
22.[日]林谦三著,陈应时译.敦煌琵琶谱的解读[J].中国音乐,1983,(2).
23.陈应时.论敦煌曲谱的琵琶定弦[J].广州音乐学院学报,1983,(2).
24.陈应时.解译宋代俗字谱歌曲[J].中国音乐,1983,(03).
25.陈应时.琴曲《广陵散》谱律学考释[J].中国音乐,1983,(3).
26.陈应时.关于“调”和“调式”—关鼎、东川清一论文读后[J].广州音乐学院学报,1983,(3).
27.陈应时.转旋 转均 转旋均—东川清一氏论文读后[J].广州音乐学院学报,1983,(3).
28.[日]岸边成雄著,陈应时译.唐俗乐二十八调[J].中国音乐,1983,(4).
29.陈应时.中国古代的固定唱名法[J].广州音乐学院学报,1983,(4).
30.[日]关鼎著,陈应时译.中国文献记载中的日本雅乐调原型[J].广州音乐学院学报,1983,(3).
31.陈应时.敦煌曲谱研究实录初篇[J].阳关,1983,(3、4).
32.陈应时.《敦煌琵琶谱的解读》译后[J].民族民间音乐研究,1983,(03).
33.[日]东川清一著,陈应时译.关于“调”[J].广州音乐学院学报,1983,(3).
34.[美] 荣鸿曾著,陈应时译.论粤剧板腔的同一性结构成分[J].民族民间音乐,1983,(2).
35.[美] 荣鸿曾著,陈应时译.论声调在粤剧音乐创作中的功能[J].广州音乐学院学报1983,(4).
36.陈应时.律学研究无止境:读增订版《律学》的体会[J].中国音乐,1984,(1).
37.陈应时.琴曲《碣石调·幽兰》的音律—《幽兰》文字谱研究之一[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4,(1).
38.陈应时.敦煌曲谱研究尚须继续努力[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4,(2).
39.陈应时.律学研究刍议[J].中国音乐,1984,(2).
40.[美] 荣鸿曾著,陈应时,李直 合译.论填词—粤剧乐音创作研究之二[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4,(C1).
41.陈应时.读《〈论敦煌曲谱的琵琶定弦〉质疑》-兼答林友仁同志[J].广州音乐学院学报,1984,(Z1).
42.陈应时.论四分损益律[J].中国音乐,1984,(3).
43.[美] 荣鸿曾著,陈应时.论粤剧唱腔中的衬字[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84,(3).
44.陈应时.“《淮南子》律数”之谜[J].乐府新声,1984,(3).
45.陈应时.论中国音乐调名法的历史经验[J].广州音乐学院学报,1984,(3).
46.陈应时.开创民族音乐形态研究的新局面——读全国民族音乐学第三届年会(沈阳片)论文[J].中国音乐,1984,(4).
47.陈应时.敦煌曲谱研究实录初篇补遗[J].阳关,1984,(3).
48.陈应时.应用律学[M]//薛良.音乐知识手册.北京: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884:308-373.
49.陈应时.论姜白石的《侧商调调弦法》[J].音乐学丛刊,1984,(3).
50.陈应时.让敦煌音乐飞出莫高窟—读《敦煌莫高窟音乐》(署名:百归)[J].中国音乐,1985,(2).
51.陈应时.钟律学坛上的一朵鲜花—《随县曾侯乙墓钟罄铭辞研究》简介(署名:百归)[J].中国音乐,1985,(4).
52.陈应时.关于琴调弦法的历史分期及其他[J].民族民间音乐研究,1985,(1).
53.陈应时.江南丝竹刍议[J].上海音讯,1985,(1).
54.[日]关鼎著,陈应时译.日本学者探讨中国旋律日本化[J].民族民间音乐,1985,(3).
55.陈应时.《乐星图谱·犯调歌诀》疑点之考释[J].艺苑(南京),1985,(1).
56.陈应时.王朴律究竟是一种什么律[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5,(2).
57.陈应时.十二平均律的先驱—何承天新律[J].乐府新声,1985,(2).
58.陈应时.评管平湖演奏本《广陵散》谱[J].音乐艺术(上海),1985,(3).
59.陈应时.转旋均·唐代犯调·日本音阶[J].广州音乐学院学报,1985,(C1).
60.陈应时.中国的古谱及其分类法[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5,(4).
61.陈应时.论西域五旦七调[J].新疆艺术,1985,(3).
62.陈应时.工尺谱组原理之猜想[J].民族民间音乐,1985,(1).
63.陈应时.围绕“民族音乐学”的论争(署名:沙里)[J].民族民间音乐,1986,(1).
64.陈应时.振兴江南丝竹—访胡登跳同志(署名:百归)[J].民族民间音乐,1986,(2).
65.陈应时.一本抄袭合成的音乐词典(署名:石里)[J].中国音乐,1986,(3).
66.[日]岸边成雄著,陈应时译.丝绸之路的乐器[J].新疆艺术,1986,(6).
67.陈应时.中国古代的律准[J].中国音乐,1986,(1).
68.陈应时.琴曲《碣石调·幽兰》谱的徽间音—《幽兰》文字谱研究之二[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6,(1).
69.陈应时.琴曲《侧商调·古怨》谱考辨[J].音乐研究,1986,(3).
70.陈应时.来函照登[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86,(2).
71.陈应时.燕乐二十八调为何止“七宫”[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6,(3).
72.陈应时.论传统琵琶曲谱的小标题—从《霸王卸甲》谱谈起[J].中国音乐,1986,(4).
73.陈应时.“八十四调”新解[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6,(4).
74.陈应时.一部振兴钟律学的奠基著作—介绍《随县曾候乙钟磐铭辞研究》[J].音乐学习与研究,1986,(3).
75.陈应时.南音谱字的构成原理及其他[J].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工作通讯,1986,(2).
76.陈应时.陈仲儒律准和瑟、清、平三调[J].音乐学习与研究,1986,(1).
77.陈应时.为“京房六十律”申辩[J].艺苑,1986,(1).
78.汪锦琦,陈应时.关于戏曲古谱[J].民族民间音乐,1986,(4).
79.陈应时.戏曲宫调本原初探[J].艺术研究,1986,(6).
80.陈应时.敦煌曲谱研究实录续篇[J].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通讯,1986,(3).
81.陈应时.关于《著乎?编乎?抄乎》一文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署名:石里)[J].中国音乐,1987,(1).
82.陈应时.传统潮乐为何缺“轻三重六调”[J].民族民间音乐,1987,(1).
83.陈应时.五线谱基础知识[J].中小学音乐教育,1987,(2).
84.陈应时.五线谱基础知识2[J].中小学音乐教育,1987,(1).
85.陈应时.五线谱基础知识(四)[J].中小学音乐教育,1987,(3).
86.陈应时.基本乐理知识[J].中小学音乐教育,1987,(5).
87.陈应时.古琴的微分及其发明者[J].中国音乐,1987,(1).
88.陈应时.再谈“变”和“闰”[J].音乐艺术,1987,(1).
89.[日]林谦三著,陈应时译.全译五弦谱[J].交响(西安),1987,(2).
90.陈应时.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的“律学”[J].中国音乐,1987,(2).
91.陈应时.“燕乐音阶”之说能否成立?-和郑祖襄同志讨论[J].艺苑,1987,(2).
92.陈应时.“均准”和律琴[J].乐器,1987,(4).
93.陈应时.访澳见闻[J].中国音乐,1987,(3).
94.陈应时.中国古代音乐大事年表[M]//薛良.音乐爱好者词典.哈尔滨: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7:200-213.
95.陈应时.在探索中前进—东方音乐学会首届年会论文简介(署名:石维奇)[J].民族民间音乐,1987,(4).
96.陈应时.民歌[M]//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455~456.
97.陈应时.《朱载堉琴律研究》若干问题质疑[J].中国音乐,1988,(1).
98.陈应时.敦煌乐谱新解[J].音乐艺术,1988,(1).
99.陈应时.敦煌乐谱新解(续)[J].音乐艺术,1988,(2).
100.陈应时.敦煌乐谱是工尺谱的前身吗?[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88,(4).
101.陈应时,戴嘉枋.中国音乐简略史[M]//薛良.音乐知识手册(续编).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606-630.
102.陈应时.《评“掣拍说”》质疑[J].中国音乐,1989,(1).
103.陈应时.再谈王朴律—兼答王子初同志[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9,(2).
104.陈应时.古谱发新声 唐乐今又闻[J].上海画报,1989,(3).
105.陈应时.Ancient Chinese Music Notation[J].(英译:Coralie Rockwell)ANUARIO MUSICAL,1989,(44):239-257.
106.陈应时.Temperamentology in ancient Chinese written records(英译:Michael Sawer & Coralie Rockwell)[J].MUSICOLOGY AUSTRALIA,1988-1989,(11-12 ):44-64.
107.陈应时.论唐传乐谱中的节拍节奏符号[A].刘靖之.中国音乐与亚洲音乐研讨会论文集[C].香港: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90:21-37.
108.陈应时.A report on Chinese research the Dunhuang musicmanuscripls(英译:Coralie Rockwell)[J].MUSICA ASIATICA,1990,(6):61-72.
109.陈应时.敦煌乐谱词曲组合中的若干问题[A].中国音乐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181-198.
110.陈应时.敦煌乐谱新解(修订稿)[A].饶宗颐.敦煌琵琶谱论文集[C].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0:27-104.
111.陈应时.敦煌乐谱论著书录解题[A].饶宗颐.敦煌琵琶谱论文集[C].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1 :445-480.
112.陈应时.中国古代音乐大事年表(修订稿)[M]// 薛良.音乐知识手册(第4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1:670-685.
113.陈应时.读《敦煌琵琶谱》[J].九州学刊,1992,(4).
114.陈应时.读《敦煌琵琶写卷原本之考察》[J].音乐艺术,1991,(2).
115.陈应时.律学四题[J].中国音乐,1992,(2).
116.陈聆群,陈应时.读《中国音乐通史简编》[J].中国音乐,1992,(2).
117.陈应时.再谈琴律的历史分期:兼答王迪同志[J].音乐艺术(上海),1992,(2).
118.陈应时.也谈“左旋”和“右旋”[J].交响,1992,(3).
119.陈应时.论“宜徽”和《新刊太音大全集》[J].中国音乐,1992,(4).
120.陈应时.存见明代古琴谱中没有纯律调弦法吗?[J].中国音乐学,1992,(4).
121.陈应时.三论琴律的歷史分期[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2,(4).
122.陈应时.再谈传统潮乐为何缺“轻三重六调”—兼答陈威先生[J].民族民间音乐,1992.
123.陈应时.再论中国古代的纯律理论[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1).
124.陈应时.存见明代琴谱中的律制[J].艺苑,1993,(1).
125.陈应时.敦煌乐谱第一卷琵琶定弦验证[J].交响,1993,(2).
126.陈应时.敦煌乐谱的研究工作还不能告一段落—评《唐五代敦煌乐谱新解译》[J].中国音乐,1993,(2).
127.陈应时.敦煌乐谱“掣拍”再證[J].音乐艺术,1993,(2).
128.陈应时.也谈潮乐律[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3,(C1).
129.陈应时.研究琴律离不开数学计算:答王迪同志[J].艺苑,1993,(3).
130.陈应时.敦煌乐谱研究五十五年[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5).
131.陈应时.《二泉映月》的曲式结构及其他[J].音乐艺术,1994,(1).
132.陈应时.中日乐律二题[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4,(C2).
133.陈应时.饶宗颐教授研究敦煌琵琶谱的新记录[A].复旦大学中文系.选堂文史论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370-375.
134.陈应时.沈先生教我学音乐学[A].姜椿芳、赵佳梓.沈知白音乐论文集[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446-451.
135.陈应时.谨防《二泉映月》假冒[J].省交乐讯,1994,(36).
136.陈应时.筝学散论·序[M]//姜宝海.筝学散论.山东文艺出版社,1995:1~2.
137.陈应时.朱载堉琴律若干问题之我见[J].中国音乐学,1995,(1).
138.陈应时.中国传统音乐基本理论[J].音乐艺术,1995,(1).
139.陈应时.有关周朝乐官的两个问题[J].艺术探索,1995,(1).
140.陈应时.敦煌乐谱《水鼓子》[J].中国音乐,1995,(2).
141.陈应时.敦煌乐谱《倾杯乐》[J].交响,1995,(3).
142.陈应时.敦煌乐谱《品弄》[J].黄钟,1995,(3).
143.陈应时.敦煌乐谱《急胡相问》[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5,(C2).
144.陈应时.温故而知新——读《高厚永民族音乐论文集》[J].人民音乐,1996,(1).
145.陈应时.敦煌乐谱中的“慢曲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6,(1).
146.陈应时.敦煌乐谱“掣拍”补证[J].音乐艺术,1996,(1).
147.陈应时.评“复合律制”[J].音乐艺术,1996,(2).
148.陈应时.答《敦煌乐谱曲拍非“掣拍”形式》[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6,(3).
149.陈应时.评《“琴律”研究》[J].音乐艺术,1996,(4).
150.陈应时.验证饶解曾侯钟铭文“𡧛”和“索”[M]//《华学》编辑委员会.华学(第二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39-42.
151.陈应时.古谱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7,(第1期).
152.陈应时.中国传统音乐基本理论概要[M]//薛良.音乐知识手册(第5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1-39.
153.陈应时.学贯中西 一代宗师—现代律学学科的开拓者缪天瑞先生[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8,(3).
154.陈应时.再谈琴曲《碣石调·幽兰》的音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1).
155.陈应时.再谈“复合律制”[J].音乐艺术,1999,(1).
156.陈应时.近二十多年来律学研究中的新说[J].音乐研究,1999,(1).
157.陈应时.发现 革新 创造——杨荫浏先生的律学研究[J].中国音乐学,1999,(4).
158.陈应时.《中国乐曲考古学的理论与实践》序[J].中国音乐,1999,(4).
159.王小盾,陈应时.唐传古乐谱和与之相关的音乐文学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0,(5).
160.陈应时.《管子》、《吕氏春秋》的生律法及其它[J].黄钟,2000,(3).
161.陈应时.论琴徽[C]//韩国韶岩权五圣博士华甲纪念论文集刊行委员会.音乐学论丛.2000:903-910.
162.陈应时.中日琵琶古谱中的“、”号:琵琶古谱节奏解译的分歧点[J].音乐艺术(上海),2002,(第1期).
163.陈应时.“变”位于变徵 “闰”位于变宫[J].音乐研究,2002,(1).
164.陈应时.评《中国音乐词典》“闰”目释文[J].中国音乐,2002,(3).
165.陈应时.曾侯乙钟磬铭文疑难字释义述评[J].音乐艺术,2002,(3).
166.陈应时.一篇有助于解决“变”、“闰”争议的重要论文—读钱仁康《宫调辨歧》[J].音乐研究,2002,(3).
167.陈应时.一种体系 两个系统—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中的“宫调”[J].中国音乐学,2002,(4).
168.陈应时.燕乐“四宫”说的来龙去脉[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4).
169.陈应时.Theory and Natation in China(英译:Christopher Evans)[J].The Garlang Encyclopedia of World Music,2002.(7):115-126.
170.陈应时.汉语单音词结构影响下的旋律形态[J].交响,2003,(2).
171.陈应时.论《东皋琴谱》的琴律[J].黄钟,2003,(2).
172.陈应时.“同均三宫”三议[J].音乐研究,2003,(4).
173.陈应时.燕乐二十八调再论[J].音乐艺术,2004,(1).
174.陈应时.《也谈宋代文献中的“变”与“闰”》读后[J].音乐研究,2004,(1).
175.陈应时.燕乐“四宫”说的三错[J].中国音乐,2004,(2).
176.陈应时.燕乐调若干问题探讨[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2).
177.陈应时.五行说和早期的律学[J].音乐艺术(上海),2005,(1).
178.陈应时.日本平均律理论的由来[J].音乐研究,2005,(2).
179.陈应时.怀念夏野先生[J].音乐艺术,2005,(4).
180.陈应时.敦煌乐谱同名曲《倾杯乐》的旋律重合[J].音乐艺术,2005,(4).
181.陈应时.再谈《吕氏春秋》的生律法—兼评《从放马滩秦简<律书>再论<吕氏春秋>生律次序》[J].音乐研究,2005,(4).
182.陈应时.古代中国和朝鲜的律吕、宫调图解[J].中国音乐学,2006,(2).
183.陈应时.两种音乐感知方式和宫调体系中的两个系统—再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中的“宫调”[J].音乐研究,2006,(4).
184.陈应时.“京房六十律”中的三种音差[J].中国音乐,2007,(1).
185.陈应时.《汉族调式及其和声》引导我研究宫调理论[J].中国音乐,2007,(2).
186.陈应时.论敦煌乐谱中的西域古曲[J].文化艺术研究,2008,(1).
187.陈应时.钱乐之三百六十律中的三种音差[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2).
188.陈应时.京房六十律再辩[J].黄钟,2009,(3).
189.陈应时.北管谱《梅花三弄》:江南丝竹《三六》的母本[J].福建艺术,2009,(4).
190.陈应时.论敦煌乐谱研究中的实证方法[J].交响,2009,(4).
191.陈应时.中国古代乐律学概述[J].文化艺术研究,2009,(6).
192.陈应时.“京房六十律”三辩[J].黄钟,2010,(2).
193.陈应时.就音阶命名问题答杜亚雄[J].音乐研究,2010,(3).
194.陈应时.阴阳八卦附会律吕的尴尬[J].音乐艺术,2010,(2).
195.陈应时.论敦煌乐谱的记谱法[J].文化艺术研究,2010,(5).
196.陈应时.解读“京房六十律”的律数[J].文化艺术研究,2012,(1).
197.陈应时.读朝鲜时代《诗乐和声》中的“旋宫本原图”[J].人民音乐,2012,(10).
198.陈应时.唐传日本《五弦琴谱》调名曲名考[J].中国音乐,2012,(4).
199.陈应时.龟兹五弦琵琶东传日本考[J].丝绸之路,2013,(04)
200.陈应时.浅谈唐传两种琵琶谱的记谱法[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3,(1).
201.陈应时.论查阜西的琴律研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3).
202.陈应时.西域七调起源之争[J].音乐艺术,2013,(3).
203.陈应时.声名“变”和“闰”新证[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3,(4).
204.陈应时.宋代琴律理论中的“自然之节”论[J].音乐艺术,2014,(2).
205.吕畅,陈应时.蔡元定十八律四题[J].音乐艺术,2014,(4).
206.陈应时.论《隋唐燕乐调研究》新见之一燕乐调之性质[J].音乐艺术,2015,(1).
207.陈应时.重温李纯一先生的治学经验之谈[J].中国音乐学,2015,(2).
208.陈应时.不忘老师引领恩:获小泉文夫音乐奖感言[J].人民音乐,2015,(7).
209.陈应时.论《乐种学》学科科学化的四步骤[J].中国音乐学,2016,(3).
210.陈应时.论唐宋燕乐中的闰角调[J].中国音乐,2016,(3).
211.陈应时.我的敦煌乐谱研究[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7,(2).
著作类:
212.陈应时,刘树秉. 中国古代诗词歌曲集[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
213.陈应时,夏野,钱仁康.中国民族音乐大系·古代音乐卷[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214.陈应时,东川清一.音乐之源—中国传统音乐研究[M].东京:日本春秋社,1996.
215.陈应时.中国学术名著提要·艺术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陈先生任第一副主编)
216.陈应时.音乐百科词典[M].北京: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陈先生任第二副主编)
217.陈应时.中国乐律学探微—陈应时音乐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18.陈应时.敦煌乐谱解译辨证[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219.王耀华,陈应时等.中国传统音乐乐谱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220.陈应时,陈聆群. 中国音乐简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21.陈应时.琴律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5.
-
关于
的资料
-
没有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