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研究院乐器学会议参会学者简介
2006年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乐器学国际研讨会”参会学者简介
克里斯·戈斯登(Chris Gosden)
克里斯·戈斯登教授,英国牛津考古研究所史前史专家,Pitt Rivers博物馆馆长。研究兴趣是考古与人类学,考古学与殖民主义,考古学与智力,以及其他一些古文物研究工作。目前与人合作参与挖掘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罗马-英帝国时期的仪式和信仰体系的铁器时期末罗马-英帝国时期的遗址工作。专著包括:《考古学和殖民主义研究》,《史前史研究简介》,《收集殖民主义: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物质文化和殖民变迁》,《古文物与人类学》,以及《社会存在与时间》。
亨利·约翰逊 (Henry Johnson)
亨利·约翰逊,新西兰Otaga大学音乐系系主任,副教授, 1993年毕业于牛津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89年获伦敦大学民族音乐学硕士学位。研究兴趣集中于民族音乐学,流行音乐,海外犹太人移民研究,亚太地区音乐和表演艺术。其部分出版物包括有《日本筝,一件当代日本的传统乐器》等。
玛格丽特·卡图米(Margaret Kartomi)
玛格丽特·卡图米教授,任教于澳洲Manash大学,主要从事音乐学和民族音乐学理论,乐器学,史学研究,印度尼西亚及东南亚民族音乐学,以及澳洲原住民儿童音乐研究。曾荣获人文学院研究员资格(1982),分别于1983年和1999年荣获德国政府颁发的du Disque 奖,1974年以来每年都获得国家研究基金拨款。曾担任数个重要的社会职务,其中包括澳大利亚音乐学协会主席一职。目前教授的课程有:《田野工作方法论》,《东南亚音乐(印尼,泰国)》和《澳洲和亚洲音乐和流行文化研究》等。目前在研课题是印尼西南部芒格洛尔的音乐(西弗罗勒斯岛)和印尼东南亚犹太音乐。写作并出版了大量专著和文章。
朱家俊
朱家俊博士,现为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曾先后于日本大阪大学获日本学专业 ( 日本文化学)硕士学位,芸术学专业(民族音乐学)博士学位。其研究注重汉字作为文化记号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意义,对西方起源的人类学、民族学、以及民族音乐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在东方高文化民族和地域的应用。主要成果包括:《神灵的音讯 -―鼓与鉦的祭祀仪礼音乐论》(日),《文化大革命后的中国民族管弦乐 ― 超越文化混合、融合的新动向》(日),《铜鼓的宇宙观 ― 传承于中国广西省壮族的粤系铜鼓》(日)等。
蔡灿煌
蔡灿煌现任台湾南华大学专任讲师,曾获得英国雪菲尔大学民族音乐学硕士,英国牛津大学人类学哲学硕士,目前为英国牛津大学人类学哲学博士学位候选人。研究领域为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古琴研究等。主要成果有:《谁为英国的中国佛教音乐?》,《文化含义下的音乐教育:以中国七弦琴为例》,《梵音何胜世间音?汉传佛教日常课诵的音乐形态之文化分析》等。
萧梅博士,现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方向下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乐器学及仪式音乐研究。
谢瑾
谢瑾现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博士学位候选人。师从赵维平教授。
黄艺欧
黄艺欧现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硕士学位在读研究生,师从洛秦教授。
-
关于
的资料
-
没有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