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家协会西方音乐学会通讯·第七期·总7期·  2010/08/10   

    西方音乐学会全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西方音乐学会”,简称为“西方

     

    音乐学会”,英译为“Society for Western Music”,缩写为“S.W.M.”。

       

    编辑:西方音乐学会秘书处

       

    秘书长联系地址:310012  浙江杭州西湖区嘉绿西苑34-3-302  

    Tel.0571-89918096  13857181951  

    E-mailaapu@sina.com   aapuking@hotmail.com

       

    学会网址:“中国音乐学网musicology.cn  

       

    编者按   

    本期学会通讯主要内容为巴黎音乐学院Rémy Campos教授上海音乐学院系列讲座综述及学会第三届年会二号通知  

    继续欢迎会员报告本人学术近况,如发表和出版论文、译文、专著、译著和主编、校订相关出版物;参与和进行学术活动(包括较为重要的学术讲座、参加国内外学会会议的情况);指导研究生的情况(研究生论文开题、答辩或较为重要的学术成果)等,秘书处将有选择地在通讯中刊载。  

    秘书处在本期通讯公布了武夷山会议以来申请入会者名单(将在最近一次常务理事会上审查批准)。欢迎一切对西方音乐有兴趣的人根据学会章程申请入会。  

    由于会员的通讯方式总会有改变,希望改换电子邮箱、通信地址或其他联系方式的老会员及时通知秘书处,以便利联系;新会员,则希望入会后尽快向秘书长(王晡aapu@sina.com)发一次E-Mail(可发会员申请表的电子文本,如有电子文本的照片也可以在上面粘贴),以便验证联系方式。学会在年会闭会期间主要依靠网络、邮信和会员联系,目前,E-Mail仍然是最重要的联系通道,希望会员们都有这个意识,使我们的联系畅通。  

    同时希望新老会员积极反馈信息,对学会、秘书处和学会通讯工作提出建议,以使我们不断改进工作,我们将在以后的通讯中继续选登有代表性的会员来信。  

                                                      

                                                                                                            秘书处

       

          

    一、“2010·广州·西方音乐学会第三届年会第二号通知- ------筹备组  

    二、巴黎音乐学院Rémy Campos教授上海音乐学院系列讲座综述----伍维曦  

    三、2009/11武夷山会议后准会员名单-------   --------------------------------秘书处  

       

    2010·广州·西方音乐学会第三届年会”第二号通知  

       

    2010·广州·西方音乐学会第三届年会按原计划,定于20101210-12日在(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大学城校区举行。会议由中国音协西方音乐学会星海音乐学院共同主办,由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承办,并由中国音乐学网musicology.cn)提供媒体支持。    

       

    一、年会学术议题  

    年会的中心议题为:学科交叉与比较:开放性的西方音乐研究。相关子议题为:  

    1、当代西方音乐学中的跨学科研究倾向;  

    2、中西音乐比较;  

    3、西方音乐研究与音乐美学;  

    4、西方音乐研究与音乐分析  

    5、西方音乐研究与社会学;  

    6、西方音乐研究与思想史;  

    7、西方音乐研究与其他学科(含文献翻译);  

    8、中国视野中的浪漫主义代表作曲和家(肖邦、舒曼200周年诞辰纪念)。  

    二、参会论文  

    学会目前正在提前征集参会代表的论文述要(1000字左右),学会将组织本届年会学术委员会(由学会常务理事组成)对收到的论文述要进行审查和遴选,拟定本次年会的正式代表,并安排会议程序表。经审议通过的论文述要,将编入本次年会的《论文述要汇编》(学会常务理事会决定:为尊重作者的学术权益,该文集所收论文均以述要的方式排印成册,不收录全文)。  

    论文述要提交形式:电子文本,Word2003Word2007格式,文字等从一般规范,参考文献等信息要求齐全。  

    论文述要提交地址: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第三届年会筹备组,E-Mailyyxx0@yahoo.cn  (征稿专用)  

    论文述要提交截止时间: 20101015   

    拟定正式代表并发出邀请信的日期: 111日起   

    三、初步日程安排  

     129  (周四),与会代表报到。  

     1210  (周五):开幕式与会议发言。  

     1211  (周六):会议发言与讨论,学会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  

     1212  (周日):会议发言与讨论,闭幕式。  

     1213  (周一):机动安排,代表离会。  

    四、第三届年会筹备组  

    组长:杨燕迪  

    副组长:王  晡、余志刚邓希路  

    当地筹备组成员:邓希路、何汉良、房晓敏、任达敏、黄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陈宏、黄燕、胡娉、刘雅新、吕侣  

    电话: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办公室(02039363002  

    E-Mailyyxx0@yahoo.cn    

    有关会议的其它事项等,请留意此后的通知及学会网页信息(www.musicology.cn)。会议的最后通知将于11月初发出。  

       

    中国音协西方音乐学会和星海音乐学院欢迎和感谢本学会会员、各兄弟音乐学会会员、以及各姊妹学科的学者和学子参与并关注本届年会!  

                                                        

                                    中国音协西方音乐学会第三届年会筹备组  

                                                     201071   

       

       

    二、巴黎音乐学院Rémy Campos教授上海音乐学院系列讲座综述  

                           

            伍维曦

       

    应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邀请,法国音乐学家、巴黎音乐学院(CNSMDP)音乐学系雷米·冈波斯教授(Prof. Rémy Campos)于 2010613 -21日在上海音乐学院举行了“音乐学与19-20世纪的音乐演绎”(Musicologie et interprétation de la musique [19e-20e siècle])系列讲座。  

        本次系列讲座由六讲组成,主要围绕19世纪以来欧洲音乐实践中作品、乐谱、理解、演绎与接受的历史性关系进行,涉及音乐文本与分析、乐谱版本比较、欣赏与审美方式沿革、器乐与声乐即兴表演、视唱练耳教学与实践、经典歌剧个案的历史演绎方式等广泛领域,通过独特的研究方法、大量的一手史料(包括乐谱、文献、图片、音响、影像)以及原创性的理论视角对这一重要的音乐史学命题加以钩沉、分析与评述。 

       

    1.近两个世纪以来乐谱运用方式之演变》L'évolution des usages de la partition dans les deux derniers siècles  

        在第一讲中,冈波斯教授立足于大量史料(包括古代乐谱和文献),回顾了从中世纪以来西方音乐中乐谱与演绎、作曲家和表演者关系的演变过程,尤其分析指出了19世纪以来作曲家地位的极大提升和在音乐演绎实践中的影响力的加强(尤以贝多芬为例)对于“文本-乐谱中心主义”的产生的巨大作用——即“解释和评价两个世纪以来西方是如何一点一点地加深对有形文本的依赖”(据演讲稿,下同)。在这一进程中,由于作曲家对作品各要素的控制的加深,音乐表演中属于演奏/演唱者的空间日趋缩小:在19世纪之前“作曲家并非作品的唯一作者:器乐演奏家和歌手本人也承担着这一脚色”;而经过浪漫主义观念影响下对于作曲家的遗物、故居、手稿的“圣化”(辅之以著作权体系的形成与完善所提供的制度与物质保障),将由手稿转化而成的乐谱作为文本加以固定与崇奉;而进入20世纪,随着音乐学的产生与发展,学术性的方法被运用于音乐实践,最终导致了音乐表演家的身份从(自我的)“实践者”(exécutant)向(作曲家和作品的)“诠释者”(interprétateur)的转向——其观念源头来自于经院哲学中解经学(herméneutique)对于《圣经》的诠释(在此,以20世纪法国伟大的钢琴家阿尔弗雷·科尔托Alfred Cortot对肖邦作品的研究并在其教学过程中的贯彻为例,阐明了学术性的工作方式对于现代音乐演绎形成的重要性:正是通过科尔托等人对经典作家创作意图的揣摩和理解,以音乐学的工作方式——版本校雠、技术练习、风格把握与审美分析等——弥补了其乐谱中演绎成份的缺失,从而使现代演绎者严格按照乐谱进行表演实践成为可能)   

       

    2. 18-20世纪音乐聆听方式之演变》L'écoute de la musique du 18e au 20e siècle  

    在阐释了作曲家、乐谱-文本和演绎者的历史性关联后,讲座转向了一个在音乐史学研究中常常被忽视的方面,即“听音乐的方式与态度",19世纪音乐聆听方式的演变进行了深入挖掘。冈波斯教授在本讲中首先指出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现象,即“19世纪中期之前,音乐爱好者还是多才多艺的”,“专门性”听者(即只会聆听,而不善于演唱演奏音乐的人)的概念在18世纪下半叶之前还是难于想象的。”而从贝多芬的时代开始,这一情况开始急剧改观:作曲家-作品的神圣地位日渐深入人心,音乐作品不再是娱乐性的,而成为具有神秘意味的严肃艺术品;作品的形式复杂性与个性色彩日渐突出(例如瓦格纳甚至于通过建筑学上的设计——拜罗伊特节日剧院——将观众注意力完全引向舞台),一般爱好者不仅无法以自娱的方式演绎作品,在聆听时如不全神贯注就会坠入云雾之中,即:“贝多芬改变了规则:从此以后,公众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以便能达到这些艰深作品的高度”。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在19世纪中叶之后产生了全新的聆听方式,“这样的聆听是基于新的需求:即一种严肃的、完全沉浸于音乐的、静穆的、尽可能不出声的聆听”,聆听成为一门具有很高技巧性的活动  

     

    3. 《器乐演奏中的即兴》(L'improvisation instrumentale  

    4. 歌剧演唱中的即兴》(L'improvisation chez les chanteurs d'opéra  

    随即在第三讲和第四讲中冈波斯教授进一步揭示了在西方音乐实践中曾经广泛存在的即兴演绎和我国民间音乐与传统音乐的演绎及传承方式有相似性!)及其在19世纪逐步衰落、进入20世纪最终消亡的历史过程。通过谱面分析、文献引用以及对十分珍贵的早期录音资料的对照,可以发现:在19世纪之前,“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即兴意味着职业技能的最高境地。”并且在许多优秀的即兴演奏/演唱者看来,即兴的目的“是为了赋予音乐‘真正的颜色’,并使其呈现出真正的迷人之处。”这不仅不是对作曲家的不敬,反而“是为了发掘作者的妙处。”19世纪之前的作曲家不可能像20世纪的同行那样通过极度精密的记谱完全控制音乐音响的每一个参数(即将理想化的作品音响完全以乐谱的符号系统予以转化),因而在当时的乐谱中其实留下了大量供演绎者填补的空间。在20世纪之前,大量优秀的器乐作品是演奏家在音乐表演中即兴创作而事后追记的;而许多著名的声乐和器乐教师都会为他们的学生预备供即兴演绎的公式或素材,对于实在缺乏即兴能力的音乐家则为其提供可以替换的片断。而到20世纪初期,随着作曲家对音乐作品控制力的加深,最终导致了“即兴精神的死灭";而原先被演绎者用于即兴创造的演奏/演唱技巧进而被作曲家以谱面的形式严格书写,从而失去了其即时性和不确定性的本质。“由于作曲家在总体上控制了作品的一切元素(并将其记在乐谱之上)”,原先属于演绎者的、充满不确定性的即兴效果成为了诠释谱面的硬性要求。

     

    5. 《对音乐之阅读》La lecture de la musique  

    本次系列讲座的第五讲颇有兴味。与之前四讲不同,本讲并非涉及19世纪欧洲音乐的普遍实践,而是主要立足于法国(尤其是巴黎音乐院)的视唱练耳教学的历史沿革,来透视“阅读音乐”(实质上是阅读谱面)这一“ 现代音乐体系的基石”是如何从声乐演唱的技术训练发展为立足于系统训练的“视谱体操的专业能力”。透过大量珍贵而繁琐的“内部资料”和历史性档案,我们除了认识到视唱教学对巴黎音乐院发展成一种极度封闭、严格和自足的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意义——不管是积极的层面还是消极的层面,更加理解了以巴黎音乐院为代表的学院派教学使视唱练耳“摆脱了歌唱家声乐实践的束缚,成为一种纯粹的音乐阅读方式”的过程,不啻“是在一个文本成为音乐实践最重要的环节的时代完成的”这一基本主题。

       

    6. 20世纪初法国的歌剧演绎研究》(Une recherche sur l’interprétation de l’opéra français au début du 20e siècle  

    本次讲座的最后一讲应是全部六讲中最有原创性和最具现实性的。该讲座的素材来自于雷米·冈波斯教授和巴黎第八大学历史学博士奥莱利昂·普瓦德万先生(Aurélien Poidevin)正在合作研究的一个项目(并由二人共同讲授)。这一研究的目的在于“重建19世纪末巴黎歌剧院舞台歌唱与表演的形式”,而其具体转化形式则是将于2012年在瑞士和法国上演的“瓦格纳的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的某些精彩片断,这次演出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其再现了1897年这部乐剧在巴黎上演时的场面。”为此,两位学者“从各处搜集了大量保存于国家档案馆和巴黎歌剧院图书馆与博物馆的原始文献,包括乐谱、布景手册、照片、唱片、无声电影等等。” 在讲座中,冈波斯教授和普瓦德万博士展示了保存在巴黎歌剧院档案馆中的19世纪歌剧布景手册、19世纪的修辞术教程中对于戏剧演员表情与手势的指示以及大量罕见的画像、剧照与无声电影的片段,正是通过这样一些编年史性质的历史素材的运用,再配合对即兴演绎的研究成果,使得以历史性方式在现代舞台上再现19世纪晚期歌剧的形态具有了可能性。过度的、层出不穷的原创性与当下性使欧洲观众对歌剧演出产生了应接不暇的审美疲态,这为浪漫主义歌剧返璞归真的历史性演绎提供了可能,而冈波斯教授的研究正给予这一即将呈现的演绎以坚实的学术基础与可靠的素材来源。

     

     通过对这一有着共同主题与立意、但又涉及音乐活动各个方面的系列讲座的聆听,亦可从中窥见冈波斯教授学术研究的某些特征,如:以纯粹的音乐史学的学科视野整合了作品分析、原始文献、音乐表演与欣赏、音乐美学等诸多领域的技术与内容,构建具有很强“关联域化”特征的历史进程;重视实证性研究与史料档案的整理(尤其是与音乐文化和社会生活相关的信息);从现实出发,反思西方音乐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对现今音乐观念的影响,并能和非西方的音乐文化进行对比;强调将文本分析与社会文化形势相结合,并以此为立足点关注音乐文化现象;联系当下音乐实践,致力于将音乐史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我们今日的表演实践活动......这些对我国西方音乐史研究领域较为新颖的内容,或许也体现了法语音乐学界不同于英、德学界的某些独特个性,它们对汉语学术界观察西方音乐文化无疑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事实上也加深了我们对于特定时期西方音乐的重要文化特征的认识。同时,本系列讲座对西方音乐中某些特质(如对乐谱-文本的极端重视、音乐演奏演唱的诠释与作曲家的关系、即兴演奏演唱的消亡)的形成作了翔实而客观的解析,这不仅可以帮助西方音乐史研究者(乃至广大的西方音乐爱好者)澄清某些误区,拓宽既有的一些观念,也会对中国传统音乐、音乐美学、音乐人类学、音乐表演等专业的学习者有所借镜。  

       

       

    三、2009/11武夷山会议后准会员名单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陈    

    山东省泰安泰山学院音乐系:郝亚莉、林  琳、王吉利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王广国  

    北京舞蹈学院:宋    

    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刘彤杉  

    浙江省台州学院艺术学院:姚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部:周佳竹  

    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周    

       

                                       (秘书处·截至2010/08

    分享到:


  • 文章录入:银弦责任编辑:mus